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4月14日) |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是位于新北市淡水区的完全中学,附设小学与幼儿园,由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所属,创设于1914年,为北台湾最早的私立中学。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级中学 | |
---|---|
地址 | 新北市淡水区真理街26号 |
邮政编码 | 251024 |
其它名称 | New Taipei Private Tam-kang High School |
类型 | 完全中学、综合高中 |
所属法人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淡江学校财团法人 |
创办日期 | 1914年 |
学区 | 新北市淡水区 |
教育部学校代码 | 011301 |
校长 | 柯赐贤 |
教师人数 | 104人[1] |
职员人数 | 19人[1] |
年级 | 国一到国三 高一到高三 |
性别 | 男女合校 |
学生人数 | 国中部892人 高中部1,020人[1] |
班级数目 | 国中部23班 高中部29班[1] |
校园面积 | 55,100平方米[1] |
体育 | 高中橄榄球队 高中篮球队 |
电话号码 | +886-2-2620-3850 |
传真号码 | +886-2-2625-1549 |
学校网址 | www |
校史
编辑1882年7月,加拿大长老会宣教士马偕在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设立一所神学院“理学堂大书院”(Oxford CoIIege),后世以“牛津学堂”著称[2],为台湾神学院、真理大学的前身。
1901年马偕博士逝世后,牛津学堂改为神学校(即后来的台湾神学院)。1911年年底,马偕博士的长子偕叡廉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返台筹办一所中学校;同年,教会将宣教中心移到首府台北,并将神学校迁往该地,遗留下来的牛津学堂旧址即成为新学校的预定地。
1914年3月9日,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核发设校许可,该日期恰好与马偕博士42年前登陆淡水的日期相同,也成为日后的校庆纪念日。同年4月4日,淡水中学校(Tamsui Middle School)在牛津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的总督府学务课课长、淡水支厅厅长等政府官员皆来参加。创立之时即为五年制中学校[2]。
1922年2月,台湾总督府重新颁行《台湾教育令》,限制私立学校不得再使用“学校”之名称。同年10月,校名改为“私立淡水中学”。1925午6月,迁校至现址的新校舍,牛津学堂改作为学生宿舍至1931年止。自此,新校舍的“八角塔”成了学校的的精神象征。同时,马偕博士遗孀张聪明女士将家族拥有的五千余坪土地捐出作为运动场,即今之橄榄球场[2]。
1936年起,台湾总督府接管校务。1937年,台湾总督府修改教育法令,认可私立中学之创设,校名因而改为“私立淡水中学校”。同年,有坂一世校长依照让渡协议之约定,开始兴建“马偕博士纪念图书馆”[2]。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在受难的教育人员中,延平学院(现为台北市私立延平高级中学)及淡江中学所属受难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人数最多。[3]
1958年,淡江中学与纯德女中合并,改称为“私立淡江高级中学”[2]。
1994年,招收美术班和音乐班。
1996年,正式办理综合高中学制,除了普通科(社会组、自然组),并设立应用外语(英语、日语)、商业经营、资讯应用、幼儿保育和美工等专门学程。
2008年,附设国民小学部,即纯德小学正式招生。
2016年8月20日,林间教室(榕枫亭)重建工程开工。日治时期男女两校曾各在体育馆旁的榕树下,以及运动场旁的相思林中,设有“林间教室”,至今仍保留在老淡江人的毕业纪念册及记忆中,因此,今日为延续传统而重建此教室,以供学生户外教学,并作为夏日露天教室。工程总经费90万元,偕由淡江中学校友会募捐筹款。此教室建置于校内寻根园餐厅旁,原址常态设有稻草屋一座。
2018年,招收人文社会班。
历任校长
编辑任别 | 任期 | 姓名 | 异动原因/事件 |
---|---|---|---|
1 | 1914年3月9日 - 1935年8月31日 |
偕叡廉 | 淡水中学创办人,期间曾有罗虔益(Kenneth Dowie)、 廉叡理(Rev.G.A.Williams)、高华德(Rev.W.G, oates)、 孙雅各等牧师代理,后因皇政会攻击而辞职。 1954年引爆董事会/校长之争 |
2 | 1935年9月1日 - 1936年11月16日 | 明有德(Hugh MacMillan) | |
3 | 1936年11月17日 - 1937年1月5日 | 立川义男 | 学务课长兼任 |
4 | 1937年1月6日 - 1945年11月20日 | 有坂一世 | 台湾总督府派任 |
5 | 1945年11月20日 - 1946年5月5日 | 林茂生 | 战后,教会拿回经营权,董事长兼任 |
6 | 1946年11月 - 1947年3月11日 | 陈能通 | 任内二二八事件中遇害 |
代理 | 1947年3月12日 - 1948年2月20日 | 柯设偕 | 教务主任代理 |
7 | 1948年2月21日 - 1949年7月21日 | 王守勇 | 董事会/校长之争开始 |
8 | 1949年7月21日 - 1950年2月21日 | 游弥坚 | 时任台北市长、董事长兼任 |
9 | 1950年2月21日 - 1950年7月6日 | 张鸣 | |
10 | 1950年7月6日 - 1950年8月12日 | 王守勇 | 任38天被撤换 |
11 | 1950年8月12日 - 1951年1月29日 | 张鸣 | 任内逝世 |
代理 | 1951年1月29日 - 1951年5月3日 | 柯设偕 | 教务主任代理 |
代理 | 1951年5月4日 - 1951年6月30日 | 吕耀谦 | 训导主任代理 |
12 | 1951年7月1日 - 1951年7月31日 | 林国彦 | 董事长兼任 |
13 | 1951年8月1日 - 1954年8月 | 王守勇 | 二度回任,后被台湾省教育厅接管 |
代理 | 1936年 - 1945年 | 关颉仝 | 台北县政府督学代理 |
14 | 1955年1月 - 1981年1月23日 | 陈泗治 | 原纯德女中校长,合并为淡江高中首位校长, 董事会/校长之争结束 |
代理 | 1981年1月23日 - 1985年1月28日 | 蔡信义 | 教务主任代理 |
15 | 1985年1月29日 - 1995年 | 谢禧得 | |
代理 | 1995年5月 - 1997年3月1日 | 姚聪荣 | 教务主任代理 |
16 | 1997年3月1日 - 2013年2月28日 | 姚聪荣 | |
17 | 2013年3月1日 - 2017年1月24日 | 刘建政 | |
18 | 2017年1月24日—2024年12月31日 | 柯赐贤 | |
19 | 2025年1月1日—现任 | 周国生 |
校内主要建筑
编辑八角塔
编辑1925年6月竣工。[4]这是淡江中学历代的精神堡垒,是1925年时该校几何老师加拿大宣教士罗虔益(K.W.Dowie)所设计,他成功的融合了中国的宝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筑。八角塔采用很多地方性的建材,按农舍三合院格局两翼教室依次降低(现已增建二楼),前端有两座八角型卫塔,三塔环护青翠的前庭,中间开椰林大道通正门,主塔正面以砖面和粉面红白交替,非常美丽。正门以观音石雕出雀替和宫灯,搭配中国色彩,上有吴廷芳的篆隶“私立淡水中学”和校训“信望爱”─这也是八角塔的象征。
体育馆
编辑建于1923年,造型模仿闽南式农宅貌样,是台湾建筑史上中西合璧建筑的代表作。曾作为马偕博士来台设教五十周年和六十周年庆典的大礼堂,是教会史上的著名古迹。昔称“男生体育馆”目前仍是学生最爱的运动场所。
大礼拜堂
编辑淡江中学礼拜堂竣工于1965年,占地面积825坪,在当时是远东最大的教堂,可容1,500人。教堂是由马偕博士的外孙,也是淡江中学美术老师陈敬辉所设计,建筑师则是陈能通校长长子陈颖奇长老。
教堂正面是用大面积的洗石面与石板砌成,做出中世纪石砌教堂的风格;左边是略为改良的八角塔钟楼,钟塔下方十字架加圣经的图案则是淡江中学的校徽,前面的莲花池和小桥是校徽的形状,池中的大杯取圣经诗篇二十三篇中“福杯满溢”之意。矗立于古老、绿意盎然的校园中即协调又醒目,也带动了淡江中学浓厚的音乐和美术校风,也很清楚让人明白这是一所教会学校。
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叶湘伦(周杰伦 饰)毕业典礼的场景就是在礼拜堂内所拍摄,挑高的屋顶、彩绘玻璃、巨大的管风琴,更增添浓郁的庄严气息。(礼拜堂黑色大吊灯等部分拍摄道具仍未拆除)
女学校大楼
编辑全台女子首间学校建于1884年,原建筑因不敷使用,后于1916年原址重建完工,即为现在看到的女学校大楼。是四合院中围天井庭园的二楼建筑,正面有22个精美砖拱,砖材精美,采自松山机器窑,砖上有菱形S字之浮印,二楼回廊使用绿釉花瓶栏杆,正面山墙有浓厚的拜占庭趣味,以砖雕手法刻“淡水女学校”之中英文落款。
橄榄球场
编辑1923年,时任英文老师的陈清忠在校内成立台湾第一支橄榄球队。因此本球场算是台湾橄榄球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台湾体育史上风云际会之地。淡江橄榄球队自成军以来,一直都是台湾高中橄榄球强队之一,而橄榄球也成了淡江中学的精神象征。
马偕博士纪念图书馆
编辑淡江校园仅存的日式建筑,是日本占领台湾后依让渡所约定,为马偕博士建于1939年的纪念图书馆和铜像。该铜像神韵活现是目前马偕遗像中的佳作。图书馆因不敷使用敷已迁往国中部综合教学大楼四楼。现在供国中部艺能班(一楼全,二楼楼梯直上之教室),高中部分班教室(二楼两侧教室),橄榄球队办公室(一楼临近橄榄球场)使用
石板屋
编辑淡江中学自古便是原住民教育和福音运动的大本营。为强化此项历史意义及落实本土文化教育,于2001年建此排湾族石版屋以展示台湾各族原住民文化、及作为淡江原住民艺能班教室
台湾农村文物馆
编辑淡江中学为强化乡土教育、规划文化教学园区而设立的小型博物馆,搜集台湾农村文物,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家具用品展出古人生活风貌,是目前淡水地区最具规模之农村文物馆。
埔顶钟声
编辑2004年正逢建校90周年,为纪念此重要日子,特别在学校兴建“埔顶钟声”钟塔,此铜钟特向荷兰订制,直径90公分,高度75公分,重量约450公斤,外表有装饰纹路,配有锰、青铜合金敲击球体,铜制钟椅,轮轭、链条及马达摆动琴钟,可用电脑设定或人为操作摆动琴钟。
综合教学大楼
编辑1996年动工,2000年3月校庆时举行落成感恩礼拜。一至三楼为国中部教室。一楼为演奏厅及国中部办公室及两间国中部教室。二楼为一间阅览室及一间导师办公室及四间国中部教室。三楼为一间导师办公室及七间国中部教室。四楼为桌球教室、电脑教室及图书馆。五至七楼为全校女生宿舍。地下一楼为音乐班琴房及音乐教室。
艺能大楼
编辑2008年完工,目前是国中部双语班教室(二楼),普通班教室、马偕厅、会议室、幼稚园教室,美术班、双语班办公室(一楼),高中部美术班教室、素描教室、水彩教室(地下一楼),地下二楼为本校游泳池。结合本校著名八角塔建筑模样,建筑中间似八角塔模样之圆顶为美术班术科教室,视野良好。
寻根园
编辑“寻根园”原本为淡江人最怀念的女宣教士德明利修女(Miss Isabel Taylor)之宿舍。由于这所白色小楼位处苍翠的林间,学生也都昵称它为“白屋”、“白宫”。德修女于1973年告老返乡,此后也有不少宣教士住过。2002年改为高中实习商店,提供各式餐点为一个充满书香气习的休闲场所。[4]
男生宿舍
编辑为本校男学生之住宿场所一楼以上供住宿(一楼球队专用),一楼为室内小篮球场、住宿盥洗场所、餐厅、本校厨房、橄榄球队用餐区及美术班水墨教室
纯德堡教学大楼
编辑2011年6月落成启用,现为小学部所用。
林间教室
编辑2016年8月20日,林间教室(榕枫亭)重建工程开工。日据时期男女两校曾各在体育馆旁的榕树下,以及运动场旁的相思林中,设有“林间教室”,至今仍保留在老淡江人的毕业纪念册及记忆中,因此,今日为延续传统而重建此教室,以供学生户外教学,并作为夏日露天教室。工程总经费90万元,偕由淡江中学校友会募捐筹款。2016年底完工。此教室建置于校内寻根园餐厅旁,原址常态设有稻草屋一座。
高一新生大楼
编辑几乎校内所有高一生(特殊班级除外)都在此上课,至高二分班才各自拆散至八角塔教室。
义班教室
编辑一楼为义班(国立大学班)教室及保健室,二楼教室供普通班使用。
校内文化资产
编辑马偕墓园
编辑马偕墓 | |
---|---|
马偕墓 | |
位置 | 中华民国新北市淡水区真理街26号 |
建成时间 | 日本明治34年(1901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无 |
官方名称 | 马偕墓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墓葬 |
详细登录资料 |
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区文化里真理街26号淡江中学后方,于1985年(民国74年)8月19日经公告为第三级古迹,当前为新北市市定古迹,由淡江中学管理。其中马偕博士于1901年6月2日喉癌逝世前,即亲择此地为其埋骨之所在,家人遵其遗嘱,以一堵围墙将其墓与其他洋人之墓隔开以表明马偕为台湾人。墓碑较高者(如烛台)为马偕的墓,右边是妻子张聪明之墓,左边是偕叡廉夫妇(他们在 1914年创淡江中学),外围则是学生、马偕初期传道时的信徒、姻亲、嫡系学生之墓,马偕夫妇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和河洛话罗马拼音,背面是汉字。
设计
编辑马偕墓方位坐东南朝西北,约对着牛津学堂方向,阶梯状台座共三级,第一级大二级皆分为左右两块,相互交错叠成,第三级则为一整块正方形,上面雕成曲面,有如屋顶,以利排水,形式采埃及方尖碑设计,其墓碑型式特殊,虽然是西式墓园,外观却与传统闽南式的墓有些许类似,同时碑身边框雕出之小圆角似乎受到台湾门扇枋梁建筑之影响。
外侨墓园
编辑外侨墓园 | |
---|---|
西仔墓、番仔墓 | |
位置 | 新北市淡水区真理街3巷 |
建成时间 | 清朝同治6年(1867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无 |
官方名称 | 外侨墓园 |
类型 | 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墓葬 |
详细登录资料 |
淡水外侨墓园,与马偕墓园以一墙隔开,此地原为英国领事馆所设立并管理,作为自清末以来百余年间在淡水之外国侨民公墓。俗称“西仔墓”或“番仔墓”,当前保存约为70多座墓,型态造型不一,成为目前全台最完整之外洋墓园,以及作为淡水国际港之见证,而被列入古迹保存。共分为四大区:商人、海官、天主教、基督新教。
墓园里最早的一座坟墓是在公元1867年(同治6年)设置,由英国人查尔斯伯爵(Charles Earl)将2岁夭折的女儿葬在红毛城后方山坡上,英国领事馆则是从1870年(同治9年)开始管理墓园,而英国领事馆迟至1890年(光绪16年)才真正拥有第一本的账册,公元1909年(明治42年)9月,英国人共同墓地管理者、大不列颠领事代理人清水重隆以银壹佰圆“无限期无条件”向台北厅借此坟地。因而维持到至今。目前土地属国有财产局,当前则委由加侨协会负责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