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历史

专门史

秘鲁的历史跨越四个千年,历经不同阶段的文化发展。秘鲁小北史前文明的发源地,该文明是全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和六大文明摇篮的其中一个。秘鲁也是印加帝国的发源地,它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史上版图最大且最先进的国家。西班牙从16世纪开始殖民秘鲁,建立一个总督辖区来统治当地,以及南美洲大多数西属领地。国家最终于1821年脱离西班牙独立,但直到三年后的阿亚库乔战役才巩固下来。

前哥伦布文明 编辑

秘鲁安第斯文明
坐落于苏佩平原的小北文明卡拉尔金字塔,离太平洋海岸约20公里。
莫切文化的陶器享誉世界,图中的带有秃鹰形象,出产于大约公元300年。
Walls of Soloco fortress, 查查波亚索洛科要塞的墙。
瓦里文明与建的库斯科Pikillaqta行政中心。
奇穆文明的容器展现一位乘坐芦苇船(Caballitos de Totora)的渔夫(1100年–1400年)。
蒂亚瓦纳科瓦里文明的最大领土,公元950年。

秘鲁在大约公元前11,000年开始有人类的足迹。[1]有些最古老的文明大约于公元前6000年诞生,发源于沿海地区奇尔卡帕拉卡斯以及高地地区瓦伊拉斯谷英语Callejón de Huaylas。在之后的三千年,居民从游牧生活转变为耕种土地,证据出于吉斯卡卢摩科英语Jisk'a Iru Muqu科托什英语Kotosh瓦卡普列塔英语Huaca Prieta遗址。玉米棉花海岛棉)的耕作开始了,同时还开始了动物的驯化,例如大羊驼羊驼天竺鼠的野生祖先。这可见于前6000年卡亚利区Mollepunko洞穴中的骆驼科浮雕画。居民从事棉花及羊驼毛的纺织编织编篮细工英语Basket weaving制陶业

随着这些居民定居下来,农业允许他们建立聚居地。因此,新的社会出现于沿海地区和安第斯山脉地区。美洲已知的第一座城市是卡拉尔,位于利马以北200公里的苏佩平原,兴建于大约公元前2500年。[2]

兴建这座城市的是小北文明,他们打造了约30座金字塔。这些金字塔建造于梯田之上,拥有平坦的顶部,其中一些的高度可达20米。卡拉尔被视为文明摇篮之一。[2]

到了21世纪初,考古学家发现了更多的古代前陶瓷时期文化,这把旧时所认定的先进文明存在时间推得更前。2005年,迪勒亥及其考古团队宣称在秘鲁北部沙那山谷英语Zaña Valley(Zaña Valley)发现了五千四百年前或更早的沟渠,四条沟渠之中更有一条有六千七百年历史。[3]2006年,班佛(Robert Benfer)与他的团队在距离利马几公里以北的博纳维斯塔英语Buena Vista, Peru(Buena Vista)发现了四千二百年前的天文观测台。他们相信观测台与当地社会对农业和节气的依赖有关。当地亦发现了南美洲最早的立体雕塑。[4]2007年,沃尔特·阿尔瓦(Walter Alva)与他的团队在秘鲁西北兰巴耶克大区范塔伦遗迹英语Ventarron(Ventarron)[5]发现一座四千年前的庙宇(即建于约公元前2000年)[6]。庙宇内的礼仪用品来自秘鲁丛林以及厄瓜多尔沿岸的社区。[7][8]

很多文化群形成并被当中较强势的文明吸收,例如科托什文化英语Kotosh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明利马文化英语Lima culture纳斯卡文明莫切文化蒂亚瓦纳科瓦里文明兰巴耶克文化奇穆文明钦查文化英语Chincha culture等等。帕拉卡斯文明于约前300年在南岸出现。他们的特色之一是利用小羊驼毛线制作纺织品,而不是只有棉花,这项技术直到几世纪后才传入秘鲁北岸。莫切纳斯卡等海岸文明从公元前100年兴盛到公元700年:莫切文化生产出厉害的金属制品,以及古代一些最好的陶器,而纳斯卡文明就闻名于他们的纺织品和神秘的纳斯卡线

由于反复发生的厄尔尼诺洪灾和旱灾,这些沿海文明最终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据于内陆安第斯山脉上的蒂亚瓦纳科瓦里文明,两者的范围覆盖今天秘鲁和玻利维亚。继承它们的是钱凯西潘英语Sipan卡哈马卡城邦,以及奇穆查查波亚两个帝国。这些文化发展了相对先进的耕作、金银工艺、制陶冶金编织技术。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他们似乎已发展出社会组织体系,是印加文明的先驱。

无论是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之间的的喀喀湖蒂亚瓦纳科文明,还是位于今天阿亚库乔附近的瓦里文明,他们都在公元500年和1000年之间发展出庞大的城市聚落和大范围的国家体系。[9]

印第安社会建基于农业,使用灌溉梯田等种植法;美洲驼饲养和渔业也十分重要。因为没有市场或金钱的概念,社群的维系依赖互惠再分配等机制。[10]

并非全部安第斯文化群都愿意效忠于不断扩张的印加帝国,因为他们很多都会公然反抗。查查波亚文化的人即属一例,但是印加人最终都征服和纳入他们到帝国内。

印加帝国(1438年–1532年) 编辑

印加的扩张(1438年–1533年)。
印加人建立的马丘比丘

在公元15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国,并维持了一个世纪。该帝国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11]它的版图自北向南,从部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大部,到智利北部;自西向东,从玻利维亚亚马逊雨林到太平洋海岸。

帝国起源于一个在库斯科定居下来的游牧部落。在帕查库特克之前还有几任“印加”(Inca,统治者的头衔),但是就是他统治期间的征战,把国家开拓成一个庞大帝国。他的后人继续以暴力的战争或温和的联姻来兼并新领土,联姻是在印加统治者与其他小王国的统治者之间。

皇城库斯科被建造成一个类似美洲狮的模样。它的头,皇城的主体结构,形成了今天所称的萨克塞瓦曼。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设于库斯科。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省分:钦察苏尤安蒂苏尤孔蒂苏尤科利亚苏尤

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克丘亚语,一个由国家原本部落和邻近部落使用的语言。被征服的人口获允许保持着旧有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但是需要承认印加文化的超然。太阳神因蒂是帝国最受崇拜和至关重要的神。祂在凡间的代理人就是印加王。[来源请求]

印加帝国国土被整理成社会阶级分明的领地,当中最高统治者是印加。它的经济由土地集体财产所支持。印加帝国如此庞大,也建立出一套杰出的交通系统来联系全国各地,称为印加路网海螺信使(Chasqui)在全国各地把资讯传送到库斯科。

其中一个保留得较完好的印加遗址就是有“印加失落之城”之称的马丘比丘(Machu Pikchu,意为“古老的山”)。马丘比丘位于乌鲁班巴山谷的山崖上,距离库斯科西北70公里。海拔算法各有不同,有些是按照遗迹,有些是按照山势;马丘比丘游客资讯声称海拔为2,350米。它曾被外界遗忘几世纪(尽管本地人没有),直到耶鲁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三世重新把它带到国际视野中。经常被视为《夺宝奇兵》灵感的宾厄姆,于1911年“科学地重新发现”马丘比丘并以他的畅销书《失落的印加城市》把遗址带到国际视野中。秘鲁正在尝试把上千件被宾厄姆带走和售予耶鲁大学拥有人的文物拿回。[12]

欧洲殖民秘鲁(1532年–1572年) 编辑

“秘鲁”的词源:“秘鲁”一词可能来自Birú,16世纪初巴拿马圣米格尔湾附近一位土著统治者的名称。[13]当西班牙人于1522年到访他的地盘,当地是欧洲人所知新大陆的最南面。[14]所以,当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探索更南边的地方,他们就以Birú或Peru作命名。[15]

另一解说来自当代作家印加·加西拉斯科·德拉维加(Inca Garcilasco de la Vega),印加公主之子兼征服者。他说“Birú”之名是印第安人的名字,来自一位被总督佩德罗·阿里亚斯·德阿维拉(Pedro Arias de Ávila)的探险队船员发现的印第安平民,并因为语言隔阂而引起了更多误解。[16]

西班牙政府于1529年《Capitulación de Toledo》赋予该名称的法律地位,把新发现的印加帝国命名为秘鲁行省。[17]在西班牙统治下,当地接受了秘鲁总督辖区的命名,独立后继续沿用“秘鲁”为国名。

当1531年西班牙人来到秘鲁之时,此地为印加帝国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域。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控制了一片广大的区域,从厄瓜多尔南部到智利北部。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及其兄弟受到这个富庶和神秘的国度所吸引。1532年,他们来到当地,把当地称作“Peru”(前期还有“Biru”、“Pirú”和“Berú”)。有历史学家指出,“Peru”不是当地的克丘亚语,亦不是加勒比方言英语Caribbean Spanish,而是印第安-西班牙语或者是混合语。

1524年与1526年之间,来自西班牙殖民者的欧洲天花病毒在印加帝国肆虐。[18]天花导致了印加皇帝瓦伊纳·卡帕克及其大多数亲属的死亡包括他的配偶,导致印加政治秩序大乱,引发阿塔瓦尔帕瓦斯卡尔的皇位继承内战。[19]有见及此,皮萨罗决定发动政变。1532年11月16日,正当胜出内战的阿塔瓦尔帕和他的军队解除武装后来到卡哈马卡庆祝,西班牙人设局把阿塔瓦尔帕抓了。训练有素的168名西班牙士兵杀了上千名没有装备的印加士兵。这在当地人中引起极大的震撼,并决定了未来的战斗走向。瓦斯卡尔的死,让西班牙人有名目去判处阿塔瓦尔帕谋杀,并用绞刑处决了他。

有段时间,皮萨罗一直保存着印加人的权威,在阿塔瓦尔帕死后承认图帕克·瓦尔帕为萨帕·印卡。但是,征服者的肆无忌惮让这把戏太明显了。随着对屡次原住民起义的血腥镇压,西班牙得以巩固其统治。到1534年3月23日,皮萨罗和西班牙人已经把印加城市库斯科重新塑造成一个西班牙新殖民据点。

建立稳定的殖民政府一事,初时一直都受到原住民起义和征服者派系纷争(皮萨罗与迭戈·德·阿尔马格罗之争)的拖延。这导致一场长久的内战爆发,而皮萨罗取得了胜利。1541年,迭戈·德·阿尔马格罗二世的党羽暗杀了皮萨罗,原本殖民政府的稳定就被随后的内战动摇了。

尽管如此,西班牙并没有忽视殖民进程。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535年利马城的建立,行政机关就设于该城。新的统治者西班牙人沿用了委托监护制,让他们可以提取当地居民的贡品,并将其中的一部分送往塞维利亚,以换取原住民改信基督教。土地的权利归西班牙国王所有。作为秘鲁总督,皮萨罗使用委托监护制向他的士兵同伴授予对秘鲁原住民群体几乎无限的权力,从而形成了殖民地的土地保有权结构。现在秘鲁原住民被预期要为其地主饲养旧大陆家禽和农作物。一旦抵抗,就会受到严厉惩罚,这产生了“黑色传说英语Black legend (Spain)”。

要巩固西班牙在这些领土的王室权威,皇家审问院创立了。次年,1542年,秘鲁总督辖区(Virreinato del Perú)成立了,统治了西班牙的南美大部分地区(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委内瑞拉在1717年被划出成为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Virreinato de Nueva Granada);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在1776年被划出成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皮萨罗死后,当地有不少内部问题,而西班牙最终在1544年选了布拉斯科·努涅斯·维拉英语Blasco Núñez Vela去担任总督辖区的首任总督。他后来被皮萨罗弟贡萨洛·皮萨罗英语Gonzalo Pizarro所杀,但新的总督佩德罗·德·拉·加斯卡英语Pedro de la Gasca最后也成功重整秩序。他捉拿并处决了贡萨洛·皮萨罗。

印加时期最后一次人口普查记录了秘鲁有1200万人;之后在短短45年,秘鲁的印加人口一下子锐减到110万。有历史学家估计,从16世纪20年代的900万人口数字锐减为1620年的60万的主因是疫症。尽管不是有组织的种族灭绝,但结果不尽相同。学者现时相信,人口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欧洲人带来的瘟疫疾病,例如天花,在美洲原住民之中是没有抗体的。[20][21]印加城市被改了西班牙语名称,并被重建成西班牙式城市,中心为一座广场,并有一座面向官员住宅的教堂。有少数印加城市例如库斯科还保留着印加时代的石工作为墙基。其他印加城市就因为高海拔不适合西班牙人而荒废。

秘鲁总督辖区(1542年–1824年) 编辑

1542年,西班牙王国宣布成立秘鲁总督区,包含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22]总督福朗西斯科·托莱多于1572年来到并重组当地。他平定了在比尔卡班巴的原住民残余势力新印加国,并处决了其领袖图帕克·阿马鲁一世。他还通过商业垄断和矿产开采(主要是从波托西的银矿开采)寻求经济发展。他重新采用了印加的劳役制度(mita),动员原住民去开采矿产。[23]这些组织让秘鲁成为南美洲的西班牙经济和实力主要来源。秘鲁的矿藏为西班牙王国带来收入,也引发了一个伸延远至欧洲和菲律宾的贸易网络。[24]

1535年1月18日被皮萨罗建立的“众王之城(Ciudad de Reyes)”利马获选为总督辖区的首府,并发展成一座统治著西班牙南美洲属地的大城市。贵金属经过利马去到巴拿马地峡,并从当地运送到西班牙塞维利亚。到了18世纪,利马已经成为独树一格及有贵族气派的殖民首都、大学所在地以及西班牙在美洲大陆的主要据点。

然而,在整个18世纪,在那些远离利马的省份,西班牙一直未能完全地控制。没有原住民精英的协助,西班牙根本无法管理那些地区。这些本地精英以库拉卡(Curaca,印加帝国官员)的头衔统治当地,并以他们的印加历史为傲。此外,在整个18世纪,原住民一直起义反抗西班牙。两次比较主要的起义,分别是1742年安第斯丛林省份塔尔马和豪哈的胡安·桑托斯·阿塔瓦尔帕的那场和 1780 年围绕库斯科的高地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叛乱。[25]

当时,一场经济危机正在酝酿。秘鲁总督辖区遭到分割,划出了新格拉纳达拉普拉塔[26]免税政策将商业中心从利马转移到加拉加斯布宜诺斯艾利斯,矿产正在减少,纺织业也正在萎缩。[27]这场危机被证明对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原住民叛乱是有利的,并且注定了秘鲁总督辖区的逐步衰退。

1808年拿破仑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将国王费尔南多七世软禁。随后在1812年,西班牙立法院推出了《西班牙1812年宪法》。这一连串事件在美洲全部西属地区为西班牙裔克里奥罗人带来了思想解放。在秘鲁,1812年爆发了瓦努科起义。1814年和1816年又爆发了库斯科起义。尽管这样,在秘鲁的克里奥罗寡头仍然保持着对西班牙王室的忠诚。这个说明了一个事实,秘鲁总督辖区成为西班牙对于美洲大陆统治的最后堡垒。

独立战争 编辑

 
1821年7月28日,何塞·德·圣马丁宣布独立

秘鲁的独立运动始于西班牙裔美洲人的土地主和其军队,领头人为阿根廷荷西·德·圣马丁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圣马丁在查卡布科战役铲除了智利的保皇派,并带着4200人的兵力,于1819年登陆帕拉卡斯半岛。这场远征的包括军舰在内的队伍是由智利组织和资助的,并于1820年8月从瓦尔帕莱索出发。[28]圣马丁于1821年7月28日在利马宣布智利独立。在局部地把秘鲁从西班牙解放后,圣马丁于1821年8月获得“秘鲁自由的守护者”称号。[29]:295

1822年7月26日和27日,玻利瓦尔与圣马丁在瓜亚基尔举行了会面,决定秘鲁的政治前景。圣马丁希望是君主立宪制,玻利瓦尔希望是共和制。尽管有矛盾,两者都有一个共识:脱离西班牙独立。会面后,圣马丁将军于1822年9月22日放弃了秘鲁,把独立运动的所有领导权交给西蒙·玻利瓦尔。

 
1824年8月6日,胡宁战役

秘鲁国会于1824年2月10日任命玻利瓦尔为秘鲁独裁官,这使他得以彻底重组政治和军事行政部门。在将军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的协助下,玻利瓦尔于1824年8月6日的胡宁战役英语Battle of Junín决定性地打败西班牙骑兵。苏克雷于12月9日再在阿亚库乔战役击败数量仍然占优势的西班牙军队残余。直到最后的保皇派据点皇家费利佩城堡于1826年投降后,战争才能结束。

这场胜利让秘鲁获得事实独立,但是国内仍有原住民和麦士蒂索人的保皇派,而他们于1825年至1828年间在万塔省进行暴力起义,史称“万塔起义”(Huanta Rebellion)。[30][31]

西班牙屡次试图重新夺回其先前的殖民地,例如卡亚俄战役英语Battle of Callao(1866年),但也是徒劳无功。直到1879年才最终承认秘鲁独立。

秘鲁共和国 编辑

领土争议(1824年–1884年) 编辑

独立后,秘鲁及其邻国间断地爆发领土争端。玻利维亚总统安德烈斯·德·桑塔·克鲁斯在1836年至1839年间曾试图联合秘鲁和玻利维亚,成立了秘鲁-玻利维亚邦联。强烈的内部反对意见导致其在秘鲁-智利同盟战争英语War of the Confederation中瓦解,而最终引致秘鲁在总统阿古斯丁·加马拉统治下企图吞并玻利维亚,但最终失败,这场战争变成了持久战。[32]

秘鲁着手进行铁路建设计划。美国企业家亨利·迈格斯(Henry Meiggs)修建了一条从卡亚俄跨越安第斯山脉到内陆万卡约的标准测量线;他建立了线段并控制了国家政治一段时间。最后,他使自己和整个国家破产。总统托马斯·古铁雷斯英语Tomás Guardia Gutiérrez于1871年与迈格斯签订合同,修建了通往大西洋的铁路。财政问题迫使政府在1874年接管了工程。劳工条件复杂,北美、欧洲、黑人和华人之间由于技能和组织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了冲突。条件对华人来说非常残酷,这导致了罢工和暴力镇压。[33]

 
1882年–1883年 塞拉战役

1879年,秘鲁加入了持续到1883年的硝石战争。玻利维亚再次与秘鲁结盟对抗智利。秘鲁政府试图派遣外交小组与智利政府进行谈判,以调解争端,但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1879年3月14日,玻利维亚宣战,智利于是于1879年4月5日对秘鲁和玻利维亚宣战,第二天秘鲁亦宣战。近五年的战争以丢失塔拉帕卡和阿塔卡马的塔克纳阿里卡两省作结。

原先,智利允许塔克纳和阿里卡于几年后公投决定从属。不过,智利不接受条约,两国都无法确定法定框架。考虑到双方的取态,美国认定公决已经无法进行。在各方直接谈判后,最终于1929年签订条约(《1929年利马条约英语Treaty of Lima (1929)》),阿里卡并入智利,秘鲁保留塔克纳。塔克纳于1929年8月29日回归秘鲁。领土丧失与智利在秘鲁城市的严重洗劫使两国关系留有至今未解的伤疤。[来源请求]

1941年厄瓜多尔-秘鲁战争英语Ecuadorian-Peruvian War后,《里约协议英语Rio Protocol》尝试正式定立两国边界。持续的边界争议引发了1981年初短暂的战争和1995年初的塞内帕河战争英语Cenepa War。到了1998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历史性的和平条约,明确划定了两国之间的边界。1999年底,秘鲁和智利政府实施了1929年边境条约中的最后一条未决条款。

贵族共和国(1884年–1930年) 编辑

 
硝石战争后智利获得的领土

硝石战争之后,庞大的重建开始了。政府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以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政治稳定直到1900年代初才实现。

1894年,尼古拉斯·德·皮埃罗拉发动利马游击战驱逐了总统安德烈斯·阿维利诺·卡塞雷斯并于1895年成为总统。在一段短暂的军政府时期后,随着皮埃罗拉1895年大选,公民统治永久地确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于1899年成功完成,受灾的秘鲁在他发起的财政、军事、宗教和民政改革重建起来。直到1920年代,这段时期称为“贵族共和国”,因为多数总统是社会精英。

奥古斯托·莱吉亚任内(1908年–1912年和1919年–1930年),美国资金的进入变得普遍,资产阶级受到青睐。这项政策以及对外国投资的日益依赖,使秘鲁社会中最进步的阶层反对地主寡头。

1929年,秘鲁与智利签署了一项最终和平条约,称为《利马条约英语Treaty of Lima (1929)》,塔克纳由此回归秘鲁,秘鲁永久放弃了以前富有的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省,但保留了阿里卡港口的权利和限制智利在这些领土上的行动。

1924年,秘鲁的全体改革派领导人从墨西哥被迫流亡到秘鲁,成立了美洲人民革命联盟(ARPA,后称阿普拉党),这对该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阿普拉党在很大程度上是1918年-1920年间全体改革和工人奋斗的政治表达。该运动的影响力来自墨西哥革命及其1917年宪法,特别是在农业主义原住民主义英语indigenism问题上,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较小。虽说它接近马克思主义(其领袖阿亚·德·拉·托雷声称“阿普拉党是马克思主义对美洲现实的解读”),然而它在阶级斗争问题以及对争取拉丁美洲政治统一斗争的重视上却偏离了它。[34]

1928年秘鲁社会党成立,领袖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本身是阿普拉党前成员。1929年,该党创立了秘鲁总工会

民主与军政府的交替(1930年–1979年) 编辑

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出现了多个短暂的政府。阿普拉党乘机通过政治手段进行一些系统性的改革,但是未能成功。1924年维克多·劳尔·阿亚·德·拉·托雷带动了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运动。四年后,秘鲁共产党的前身秘鲁社会党成立,由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领导。

1930年代初,政治打压十分严重,成千上万名阿普拉党支持者被处决和囚禁。这段时期亦见证著突然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的促进。根据历史学家阿尔伯托·弗洛尔斯·加林多(Alberto Flores Galindo),到了1940年人口评估,最后一次拥有种族部分的人口评估,麦士蒂索人与白人合计,共占秘鲁人口高达53%,麦士蒂索人可能当时已经超越原住民成为全国最大族群。[35]1944年2月12日,秘鲁成为加入同盟国阵营的南美洲国家之一,紧随着巴西(1942年8月22日)、玻利维亚(1943年4月7日)和哥伦比亚(1943年7月26日)。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胜利后,维克多·劳尔·阿亚·德·拉·托雷(阿普拉党创始人)和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秘鲁共产党党魁)成为了秘鲁政治两大势力。尽管意识形态相对,两者都能够创造出首批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政党。尽管马里亚特吉英年早逝,但是阿亚·德·拉·托雷两次当选了总统,阻止了军方夺取政权。二战期间,秘鲁捕捉了约2000名日本移民,并将其运往美国,作为对日裔美国人的囚禁方案的一部分。[36]

总统布斯塔曼特·里韦罗英语José Bustamante y Rivero希望借着限制军方和寡头的力量来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政府。不过,这位与阿普拉党合作而当选的总统,不久就与阿亚·德·拉·托雷不和。缺乏了阿普拉党的支持,布斯塔曼特·里韦罗的施政极其艰难。他解散了阿普拉党主导的内阁并且换成一个由军方成员主导的内阁。1948年,大臣曼努埃尔·奥德里亚与其他右翼内阁成员向布斯塔曼特·里韦罗请求禁止阿普拉党遭到拒绝,此后奥德里亚被解职。

10月29日,曼努埃尔·奥德里亚政变上台,成为新总统。他重重打压阿普拉党,不时偏袒寡头和其他右翼人士,不过他所走的民粹路线赢得了低下阶层的支持。蓬勃发展的经济使他爱于推行昂贵但令人愉悦的社会政策。但同时公民权利受到严重限制,任内亦充斥着贪污

有人担心他的独裁统治会无限期地进行,所以当奥德里亚允许举行新的选举时,这令人惊讶。当时,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并领导民主青年国家阵线提交提名。国家选举委员会拒绝接受他的候选人资格后,他领导了一场大规模抗议活动,第二天,新闻杂志《Caretas》刊登了贝朗德举著国旗的震撼图片,其文章标题是“Así Nacen Los Lideres”(“领导就是这样炼成的”)。贝朗德的1956年选举最终输给了亲独裁右翼参选人曼努埃尔·普拉多·乌加特切

贝朗德于1962年再度参选,这次代表着他所属的政党人民行动(Acción Popular)。结果十分紧凑,他得票第二,以不足14000票之差输给了阿普拉党参选人维克多·劳尔·哈亚·德拉托雷。由于两位候选人也不足宪法要求的三分一票数,总统选择交由国会决定。军方与阿普拉党的长期敌对逼使阿亚·德·拉·托雷与得票第三的前独裁者奥德里亚定出协议,组成联合政府,让奥德里亚再度成为总统。

但是,关于欺诈的广泛指控促使秘鲁军方撤职普拉多并成立了由里卡多·佩雷斯·戈多伊领导的军政府。戈多伊管理著一个短暂的过渡政府并于1963年举行了新选举,贝朗德以较为缓和但仍微弱的5%优势获胜。

在1960年代的整个拉丁美洲,受到古巴革命启发的共产主义运动试图通过游击战赢得权力。革命左翼运动英语Revolutionary Left Movement (Peru)(MIR)于1965年发动了一次失败的武装起事,但是秘鲁的内部冲突仍会升级直到1990年代的高潮。

军方在秘鲁历史上一直举足轻重。政变屡次打断了民宪政府。最近一次军政府时期开始于1968年,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将军带领武装部队对人民行动党总统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发动政变。贝拉斯科夺权后进行激进的改革以促进发展,但无法获得广泛支持。[37]作为“第一阶段”的国有化政策,贝拉斯科进行了广泛的土地改革计划,并将鱼类食品业、一些石油公司以及数家银行和采矿公司国有化。

1975年,总理兼陆军部长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以贝拉斯科的经济管理不善和健康状况恶化为由夺权。他把国有化政策转变为更保守的“第二阶段”,停止了第一阶段的激进措施,并开始恢复国家经济。1979年,一个由维克多·劳尔·阿亚·德·拉·托雷主导的制宪大会建立了。随着1979年宪法出台,民主制度重新建立。[38]

民主制度(1979年至今) 编辑

1980年代,秘鲁面临巨额外债、高速通货膨胀、猖獗的毒品走私活动以及大范围政治暴力。[39]阿尔韦托·藤森的统治下,国家开始复苏;但独裁、贪污和侵犯人权等指控迫使藤森在2000年备受争议的总统选举后辞职。[40]藤森时代结束后,秘鲁尝试在打击贪污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之后由阿兰·加西亚·佩雷斯成为下任总统。2016年,佩德罗·巴勃罗·库琴斯基击败对手藤森惠子,成为第65总统。[41]

注释 编辑

  1. ^ Tom Dillehay et al, "The first settlers",第20页
  2. ^ 2.0 2.1 Charles C. Mann, "Oldest Civilization in the Americas Revealed", Science, 7 January 2005, accessed 1 Nov 2010. Quote: "Almost 5,000 years ago, ancient Peruvians built monumental temples and pyramids in dry valleys near the coast, showing that urban society in the Americas is as old as the most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the Old World."
  3. ^ Nicholas Bakalar, "Ancient Canals in Andes Reveal Early Agricul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5 Dec 2005, accessed 1 Nov 2010
  4. ^ Richard A. Lovett, "Oldest Observatory in Americas Discovered in Per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16 May 2006, accessed 1 Nov 2010
  5. ^ Fire Scorches Ancient Peruvian Temple. 2017-11-13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英语). 
  6. ^ Ancient Peruvian mural at Ventarrón destroyed in fire. BBC News. 2017-11-13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英国英语). 
  7. ^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Oldest Mural Found in Peru. Science. 2007-11-23, 318 (5854): 1221–1221 [2020-04-13].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318.5854.1221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4) (英语). 
  8. ^ Temple built 4,000 years ago unearthed in Peru. Reuters. 2007-11-11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英语). 
  9. ^ Peru Pre-Inca Cultu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7 July 2014.
  10. ^ Enrique Mayer, The articulated peasant,第47-68页
  11. ^ Terence D'Altroy, The Incas,第2-3页
  12. ^ Lubow, Arthur. The Possessed. New York Times. June 24, 2007: 10 [200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13. ^ Porras Barrenechea (1968) p. 83
  14. ^ Porras Barrenechea (1968) p. 84
  15. ^ Porras Barrenechea (1968) p. 86.
  16. ^ Vega, Garcilasco, Commentarios Reales de los Incas, Editoriial Mantaro, Lima, ed. 1998. pp.14–15. First published in Lisbon in 1609.
  17. ^ Porras Barrenechea (1968) p. 87
  18. ^ Austin Alchon, Suzanne. A pest in the land: new world epidemics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3: 152. ISBN 0-8263-2871-7. 
  19. ^ Hemming, John. The Conquest of the Inca. New York: Harcourt, Inc., 1970, 28–29.
  20. ^ The Story Of... Smallpox – and other Deadly Eurasian Germs. Pbs.org.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21. ^ Smallpox: Eradicating the Scourge. Bbc.co.uk. 2011-02-17 [201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22. ^ Recopilación de leyes de los Reynos de las Indias, vol. II,第12-13页
  23. ^ Peter Bakewell, Miners of the Red Mountain,第181页
  24. ^ Margarita Suárez, Desafíos transatlánticos,第252-253页
  25. ^ Scarlett O'Phelan, Rebellions and revolts in eighteenth century Peru and Upper Peru,第276页
  26. ^ Mark Burkholder, From impotence to authority,第83-87页
  27. ^ Kenneth Andrien, Crisis and decline,第200-202页
  28. ^ Simon Collier; William F. Sater. A History of Chile, 1808–199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9 [2020-02-24]. ISBN 978-0-521-56827-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29. ^ Arana, M., 2013, Boliva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SBN 978-1-4391-1019-5
  30. ^ Ceclia Méndez, The Plebeian Republic: The Huanta Rebell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Peruvian State, 1820–185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1. ^ Patrick Husson, De la Guerra a la Rebelión (Huanta Siglo XIX). Cuzco: Centro de Estudios Regionales Andinos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1992.
  32. ^ Werlich, David P. Peru — a short histor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8: 70–72. ISBN 0-8093-0830-4. 
  33. ^ Watt Stewart, Henry Meiggs: Yankee Pizarro (1946)
  34. ^ Latin America in the 20th century: 1889–1929, 1991, p. 314-319
  35. ^ Galindo, Alberto Flores. In Search of an Inca: Identity and Utopia in the And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7. ISBN 0-521-59861-3. 
  36. ^ Agence France-Presse/Jiji Press, "Peru sorry for World War II internments", Japan Times, 16 June 2011, p. 2.
  37. ^ George Philip,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eruvian military radicals,第163-165页
  38. ^ Daniel Schydlowsky and Juan Julio Wicht, "Anatomy of an economic failure",第106-107页
  39. ^ Peter Klarén, Peru,第406-407页
  40. ^ "Fujimori: Decline and fall". BBC News. 2000年11月20日 [200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41. ^ Peru. 《经济学人》. 2007年10月17日 [2007-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0). 

延伸阅读 编辑

征服 编辑

  • Cieza de León, Pedro de. The Discovery and Conquest of Peru: Chronicles of the New World Encounter. Ed. and trans., Alexandra Parma Cook and David Noble Cook.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 Hemming, John. The Conquest of the Inca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anovich, 1970.
  • Lockhart, James. The Men of Cajamarca; a social and biographical study of the first conquerors of Peru, Austin, Published for the Institute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2]
  • Yupanqui, Titu Cusi. An Inca Account of the Conquest of Peru. Trans. Ralph Bauer. Bould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5.

殖民时代 编辑

  • Andrien, Kenneth J. Crisis and Decline: The Viceroyalty of Peru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5.
  • Andrien, Kenneth J. Andean Worlds: Indigenous History,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under Spanish Rule, 1532–1825.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1.
  • Bakewell, Peter J. Silver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eventeenth-Century Potosí: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tonio López de Quiroga.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8.
  • Baker, Geoffrey. Imposing Harmony: Music and Society in Colonial Cuzco.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Bowser, Frederick P. The African Slave in Colonial Peru, 1524–16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 Bradley, Peter T. Society, Economy, and Defen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Peru: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nt of Alba de Liste (1655–61). Liverpool: Institute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1992.
  • Bradley, Peter T. The Lure of Peru: Maritime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Sea, 1598–1701.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 Burns, Kathryn. Colonial Habits: Convents and the Spiritual Economy of Cuzco, Peru (1999), on the crucial role that convents played in the Andean economy as lenders and landlords; nuns exercised economic & spiritual power.
  • Cahill, David. From Rebellion to Independence in the Andes: Soundings from Southern Peru, 1750–1830. Amsterdam: Aksant 2002.
  • Chambers, Sarah C. From Subjects to Citizens: Honor, Gender, and Politics in Arequipa, Peru, 1780–1854. University Park: Penn State Press 1999.
  • Charnay, Paul. Indian Society in the Valley of Lima, Peru, 1532–1824. Blue Ridge Summit: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1.
  • Dean, Carolyn. Inka Bodies and the Body of Christ: Corpus Christi in Colonial Cuzco, Peru.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Fisher, John. Bourbon Peru, 1750–1824.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3.
  • Fisher, John R., Allan J. Kuethe, and Anthony McFarlane, eds. Reform and Insurrection in Bourbon New Granada and Peru.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Garrett, David T. Shadows of Empire: The Indian Nobility of Cusco, 1750–182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Griffiths, Nicholas. The Cross and the Serpent: Religious Repression and Resurgence in Colonial Peru.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6.
  • Hyland, Sabine. The Jesuit and the Incas: The Extraordinary Life of Padre Blas Valera, S.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3.
  • Jacobsen, Nils. Mirages of Transition: The Peruvian Altiplano, 1780–1930 (1996)
  • Lamana, Gonzalo. Domination Without Dominance: Inca-Spanish Relations in Early Colonial Peru.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Lockhart, James. Spanish Peru, 1532–1560: A Social History (1968), a detailed portrai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iv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panish settlers in Peru & the development of Spanish colonial society in the generation after conquest
  • MacCormack, Sabine. Religion in the Andes: Vision and Imagination in Colonial Peru.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 Mangan, Jane E. Trading Roles: Gender, Ethnicity, and the Urban Economy in Colonial Potosí.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Marks, Patricia. Deconstructing Legitimacy: Viceroys, Merchants, and the Military in Late Colonial Peru. University Park: Penn State Press 2007.
  • Means, Philip Ainsworth. Fall of the Inca Empire and the Spanish Rule in Peru: 1530–1780 (1933)
  • Miller, Robert Ryal, ed. Chronicle of Colonial Lima: The Diary of Joseph and Francisco Mugaburu, 1640–1697.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5.
  • Mills, Kenneth. Idolatry and Its Enemies: Colonial Andean Religion and Extirpation, 1640–1750.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 Osorio, Alejandra B. Inventing Lima: Baroque Modernity in Peru's South Sea Metropolis. New York: Palgrave 2008.
  • Poma de Ayala, Felipe Guaman, The First New Chronicle and Good Government: O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the Incas up to 1615. Ed. and trans. Roland Hamilto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09.
  • Porras Barrenechea, Raúl. El nombre del Perú (The Name of Peru). Lima: Lápix editores. 2016. ISBN 9786124722110. 
  • Premo, Bianca. Children of the Father King: Youth, Authority, and Legal Minority in Colonial Lim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5.
  • Ramírez, Susan Elizabeth.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Cross-Cultural Contact and Conflict in Sixteenth-Century Per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Serulnikov, Sergio. Subverting Colonial Authority: Challenges to Spanish Rule in Eighteenth-Century Southern And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Spalding, Karen. Huarochirí: An Andean Society Under Inca and Spanish Rul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 Stavig, Ward. The World of Tupac Amaru: Conflict, 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Peru (1999), an ethnohistory that examines the lives of Andean Indians, including diet, marriage customs, labor classifications, tax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Tandeter, Enrique. Coercion and Market: Silver Mining in Colonial Potosí, 1692–1826.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93.
  • TePaske, John J., ed. and trans. Discourse and Pol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Kingdom of Peru by Jorge Juan and Antonio Ulloa.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8.
  • Thomson, Sinclair. We Alone Will Rule: Native Andean Politics in the Age of Insurgenc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3.
  • Van Deusen, Nancy E.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Worldly: th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ractice of Recogimiento in Colonial Lim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Varón Gabai, Rafael. Francisco Pizarro and His Brothers: The Illusion of Power in Sixteenth-Century Peru. Trans. by Javier Flores Espinosa.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7.
  • Walker, Charles F. Shaky Colonialism: The 1746 Earthquake-Tsunami in Lima, Peru, and Its Long AftermathStay (2008)
  • Wightman, Ann M. Indigenous 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 The Forasteros of Cuzco, 1570–172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独立后 编辑

  • Blanchard, Peter. Slavery and Abolition in Early Republican Peru. Wilmington: Scholarly Resources 1992.
  • Bonilla, Heraclio. "The War of the Pacific and the national and colonial problem in Peru". Past & Present 81#.1 (1978): 92–118.
  • Cueto, Marcos. The return of epidemics: health and society in Peru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hgate, 2001)
  • Hünefeldt, Christine. Paying the Price of Freedom: Family and Labor Among Lima's Slaves, 1800–1854. trans. by Alexandra Minna Ster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 Kenney, Charles Dennison. Fujimori's coup and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cy in Latin America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2004)
  • Larson, Brooke. Trials of Nation Making: Liberalism, Race, and Ethnicity in the Andes, 1810–191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Méndez G., Cecilia. The plebeian republic : the Huanta rebell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Peruvian state, 1820–185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Miller, Rory. Region and Class in Modern Peruvian History (1987)
  • Pike, Frederick B. The Modern History of Peru (1967)
  • Starn, Orin. "Maoism in the And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Peru-Shining Path and the refusal of histo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27#2 (1995): 399–421.
  • Walker, Charles F. Smoldering Ashes: Cuzco and the Creation of Republican Peru, 1780–1840.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经济及劳工历史 编辑

  • De Secada, C. Alexander G. "Arms, guano, and shipping: the WR Grace interests in Peru, 1865–1885".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59#4 (1985): 597–621.
  • Drake, Paul. "International Crises and Popular Movements in Latin America: Chile and Peru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to the Cold War",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1940s, David Rock, e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109–140.
  • Gootenberg, Paul, Between silver and guano: commercial policy and the state in postindependence Peru.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 Gootenberg, Paul, Andean cocaine: the making of a global drug.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8.
  • Greenhill, Robert G., and Rory M. Miller. "The Peruvian Government and the nitrate trade, 1873–1879".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5#1 (1973): 107–131.
  • Keith, Robert G. Conquest and Agrarian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the Hacienda System on the Peruvian Coast (1979)
  • Peloso, Vincent C. Peasants on Plantations: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abor and Resistance in the Pisco Valley, Peru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Purser, Michael, and W. F. C. Purser. Metal-mining in Peru, past and present (1971)
  • Quiroz, Alfonso W.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e in modern Peru, 1850–1950: financing visions of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3)
  • Stewart, Watt. Henry Meiggs: Yankee Pizarro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6), on 1870s

主要来源 编辑

编史 编辑

  • Bonilla, Heraclio. "The New Profile of Peruvian History",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Vol. 16, No. 3 (1981), pp. 210–224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yer, Darcy R. "A Taste of Spanish America: Reading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of Colonial North America", Common-Place 15#2 (2015)* Heilman, Jaymie Patricia. "From the Inca to the Bourbons: New writings on pre-colonial and colonial Peru", Journal of Colonialism and Colonial History Volume 12, Number 3, Winter 2011 doi:10.1353/cch.2011.0030
  • Restall, Matthew. Seven Myths of the Spanish Conqu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Thurner, Mark. History's Peru: The Poetics of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ography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10) 302 pages; a study of Peruvian historiography from 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 (1539–1616) to Jorge Basadre (1903–80). full text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