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州庵

台北市市定古蹟

纪州庵,是建于台湾日治时期、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萤桥新店溪畔的料亭,战后成为公务员宿舍。主楼已于1994年大火毁去,今仅存离屋,列市定古迹并作台湾文学展览、讲学场所。

纪州庵
纪州庵支店
纪州庵文学森林
纪州庵离屋
位置台北市中正区同安街115号及109巷4弄6号
坐标25°01′17″N 121°31′14″E / 25.021253°N 121.520565°E / 25.021253; 121.520565坐标25°01′17″N 121°31′14″E / 25.021253°N 121.520565°E / 25.021253; 121.520565
建成时间1917年
网站kishuan.org.tw
官方名称纪州庵
类型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评定时间2004年2月12日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编辑

纪州庵支店 编辑

1897年,日本和歌山县平松家族到台湾开设料理店纪州庵[1][2]。本店位于台北法华寺斜对面,今西门町西宁南路、贵阳街口[3]

随着日本人在台北的统治逐渐步上轨道,日本内地到台湾居民也日渐增加,纪州庵业绩蒸蒸日上,纪州庵创办人平松德松便于1917年于川端町新店溪畔建立支店[4]。当时日治时期,此地因倚靠溪畔,成为日本内地人钟爱的水岸休憩区,茶馆、料理亭、艺妓馆林立,包含纪州庵、川屋敷、新茶屋、清凉亭等料理亭[5]。萤桥对岸则有网溪别墅[6],为当年代著名的赏菊处[7]

初期纪州庵支店原为木造茅屋,以扶桥直通土堤,自1927年兴建高达三层楼的主建筑,可登高远眺,还有精致日式庭园[1]。主馆于1928年间完工[8]。居民李锡九回忆,日本人兴建纪州庵时非常用心,利用此地原本已有的榕树林,在林间盖日式建筑,使得一栋栋建筑和树林结为一体,一路绵延至新店溪畔[9]。此料亭除以新店溪的香鱼作特色料理外,也结合水岸的特色作经营,出租小船及捕鱼网具,更推出了可以在船上举办宴会的服务[4]。由于萤桥一带以萤火虫聚集而闻名,夜间吸引许多骚人墨客前来吟咏休憩[10]。像北原白秋于1934年到台湾旅行时,便在纪州庵接受台北乡土歌谣研究会“台北若草会”招待晚餐[11]。居民赖庆璋表示,当时每日往来同安街与九号水门的船,络绎不绝,热闹非凡[12]

因家族内部的因素,平松家族的事业重心转移至支店,1940年万华本店结束营业[4]。二战期间,纪州庵停止营业,成为暂时安置伤患的处所[4][13]。至二战末期,因纪州庵距离台北南机场颇近,也曾作为神风特攻队受赐天皇御酒的所在[11]。日本战败后,待遣返者暂住纪州庵,直到第二年,平松家族才搬离腾空[2]。在台湾出生的纪州庵创办人孙子平松喜一郎回忆引渡前夕,祖母舍不得纪州庵,躲在里面哭泣不肯出来[14]

公务员宿舍 编辑

 
离屋外部
 
离屋内貌

战后时期,纪州庵成为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宿舍[15]二二八事件后一年,纪州庵唯一住户是当时八岁的王文兴一家人[16]。王文兴回想他喜欢这宽敞院落与山水美景,因屋子两面是玻璃门,不仅通风、采光好,视野也能延伸到户外,树林之外还有水池、鱼池,花园各角落则散布着岩石、灌木,最多的是杜鹃、玫瑰、茶花[17]。小时候的他爱在空荡的长廊和塌塌米从这头跑到那头,听着自己脚步声回响[16]。王文兴父母则不太习惯,勉强在叠席上铺棉被睡觉,认为日式桌子实在太矮,就买了比较高的饭桌、书桌和椅子,让王文兴觉得是“殖民与移民元素融合的拼贴感”[17]

1949年,国府撤退来台,原本只住了十户人家的纪州庵,人口不断涌进,原有房间、走廊、空地都增建简陋的眷舍,花园也变成种菜、养鸡、养鸭的小农场[17]。长八米、宽卅米的离屋,尚完整保有建筑构架,只被后来居住者添加现代建材,折损了原建筑[10]

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纪州庵一些住户开始失踪。王文兴记得,邻近一位老实人遭判死刑,楼上一位女子没住多久也失踪,据说被枪决。每早王文兴沿着水源路上学,就会看见被送到马场町的死刑犯边喊口号边挣扎,一旁宪兵则总涌上压制堵住嘴,再不久就听见远方的枪声。一回,马场町暂时关闭,政府将纪州庵后面河堤草地作枪决场地,连当时上学的王文兴都能目睹枪决过程。[16]

1960年代,以纪州庵为中心延伸至厦门街、牯岭街一带,文学报刊及出版社林立,孕育出林海音余光中等多位现代文学作家,而尔雅、洪范、纯文学等出版社也设立于附近,纪州庵代逐渐转化为现代台湾文学重镇[11]。该年代,王文兴也以同安街为背景写的小说《欠缺》,被收录到刘绍铭编的《一九六○至一九七○的台湾短篇小说》[18]

王文兴卅多岁搬离时,该建物已住了近两百户[17]。他于1978年创作的小说《家变》[19],便以纪州庵做主角范晔居住的日式房子[17],并幻想纪州庵遭到火噬的场面[9]

灾后重建 编辑

 
新馆

1994年5月6日下午4时46分左右,纪州庵主楼大火,造成卅一岁残障男子杜宗明烧死在屋内[15]。之后,当地人抱怨断垣残壁的危楼一直未见拆除,不但虫蝇孳生,恶臭不已,杂草丛生脏乱不堪,且随时可能倒塌伤及路人[20]。因此,市府计划将残余纪州庵建筑改为停车场[4]

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廖咸浩于2003年6月20日与社区居民和台大城乡所一行近廿人前来会勘停管处兴建停车场的预定地,逐一参观老树和纪州庵建筑残迹。廖咸浩立即认出这里是王文兴的住处。这时,廖咸浩国中时教师林贵真突然现身,她丈夫就是尔雅出版社创办人隐地。林贵真表示,他们在这里深耕了十多年,附近有洪范书店,厦门街一一三巷内有余光中住过的房子,故望保留老树并将纪州庵规划成为文学馆。[9]

2003年10月1日,中正区区政说明会,居民希望市政府在同安街、水源快速道路交叉口之公有土地辟建停车场外,也能增加休憩场所、将纪州庵朝绿地与历史空间重新规划[21]中原大学建筑系教授堀込宪二、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李干朗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张崑振等于同月22日会勘纪州庵[10]。11月21日,台北市文化局古迹暨历史建筑审查委员会中,通过将纪州庵指定为第一百零九处市定古迹[19]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调查报告于2005年3月3日发表,粗估需要2400万元修复古迹本体,火毁的主馆虽有照片,但无原设计图,因此难以原貌重建[22]

2005年3月20日,城南水岸文化协会举办“文学与音乐相遇在纪州庵”活动,邀请余光中、王文兴、隐地三位作家座谈,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文化局长廖咸浩与会。重游故居的王文兴,指著未遭祝融的离房对众人说,日式房舍院子及堤防外的山光水色、四季递嬗晨昏光线的变化,确实对他的作品有影响。王文兴提到,大学时认识住在邻巷的余光中,两人常至河堤聊天散步。王文兴指著逃过砍伐命运的树说道,此为当初院子里最重要的一棵树,至今还留着且长得如此之好,不禁让他有“树犹如此”之感,随即吟诵自己小说《家变》及散文〈怀仲园〉的片段。[23]

当初征收民宅名目是盖停车场前提下,空地先由停管处于2005年兴建停车场[24]。文化局2009年报行政院特准给与占有纪州庵离屋的住户,各180万及200万元的搬迁费,但被要求附近同等坪数的房舍,无法达成共识[25]。直到2011年8月住户才搬走[26]。2013年1月3日,修复动工[8]。导演王明霞从整修动工后不久开拍纪录片《城之南-纪州庵本事》[14]

纪州庵文学森林 编辑

纪州庵
概要
用途台湾文学展览、讲学场所
地点  台湾
地址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同安街107号
坐标25°01′16″N 121°31′14″E / 25.0211615°N 121.52054198°E / 25.0211615; 121.52054198
起造1917年
地主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
附属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保护情况直辖市定古迹
网站
kishuan.org.tw/index.php
地图
 
参考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四、周日 10:00 ~ 18:00
周五、周六 10:00 ~ 21:00(周一固定休馆)
古迹仅周五延长开放至21:00
电话:
+886-2-23687577

隶属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下的《文讯》杂志社,于2011年6月与台北市文化局完成签约,接手纪州庵营运,以“纪州庵文学森林”为名,进行文学的展演与推广活动[11]。修护后的离屋保有原来的料理屋格局,空间分作五个各自有十二叠的隔间[4]。2014年5月24日,耗资1650万元修复的离屋举行开幕仪式,由创办人孙子平松喜一郎剪彩[13]

纪州庵文学森林共分为三区块,包含古迹本体、新馆与公园绿地,周一与国定假日休馆[5]。在《文讯》总编封德屏经营下,至2019年已举行办过两千多场演讲[27]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曹丽蕙. 紀州庵古蹟 朝文學館活用. 人间福报. 2005-03-04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台湾)). 
  2. ^ 2.0 2.1 刘郁青. 新店溪畔紀州庵 古蹟本體將重構. 民生报. 2005-03-04 (中文(台湾)). 
  3. ^ 陈盈珊. 《新聞分析》紀州庵本店位置 找到了. 中国时报. 2004-03-06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4.3 4.4 4.5 Mr. Yesterday. 故事》屬於台北的《城南舊事》—「紀州庵」. 自由时报. 2017-07-11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台湾)). 
  5. ^ 5.0 5.1 林佳仪. 紀州庵 從料理亭到文學森林. 联合报. 2012-02-18 (中文(台湾)). 
  6. ^ 刘峻谷. 網溪別墅流洩楊三郎的生命之光. 联合报. 1999-02-24 (中文(台湾)). 
  7. ^ 宋彦陞.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名列臺北市十大危橋之首的中正橋,為何能從待拆之身蛻變為歷史建築?. 自由时报. 2018-06-07 [2022-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中文(台湾)). 
  8. ^ 8.0 8.1 庄琇闵. 紀州庵修復動工 預計年底完工. 联合报. 2013-01-04 (中文(台湾)). 
  9. ^ 9.0 9.1 9.2 蔡惠萍. 同安街老樹群 「讓它訴說往事」 目前是停車場預定地 王文興、余光中曾住過 後方是藝妓館遺跡 廖咸浩昨會勘 將在開發、保留間取得平衡. 联合报. 2003-06-21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10.2 陈英姿. 紀州庵遺跡 學者建議指定古蹟. 联合报. 2003-10-23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11.2 11.3 吴德亮. 【閱讀沙龍】 紀州庵 文學茶館開鑼. 人间福报. 2011-11-27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中文(台湾)). 
  12. ^ 李孟蒨. 為同安街老樹請命 要文學風華 不要停車場 王文興‘家變’場景 文化局:可規劃為文學區域. 联合晚报. 2003-06-20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廖珮妤. 昔日料理亭 變身文學森林 紀州庵重生 創辦人第3代剪綵. 联合报. 2014-05-25 (中文(台湾)). 
  14. ^ 14.0 14.1 林欣谊. 紀州庵重生 平松家族感動入鏡. 中国时报. 2015-01-17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社會傳真 同安街火警燒死殘障男子. 联合报. 1994-05-07 (中文(台湾)). 
  16. ^ 16.0 16.1 16.2 何定照. 神風特攻死宴、228空戶、白恐殺人 你不知的紀州庵歷史. 联合报. 2020-05-04 (中文(台湾)).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林欣谊、王志宏、黄哲斌. 民國99台灣久久-玄關和室 顛覆台灣生活習慣. 中国时报. 2010-04-16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台湾)). 
  18. ^ 余光夏. 夏志清論 台灣小說. 联合报. 1976-06-11 (中文(台湾)). 
  19. ^ 19.0 19.1 陈盈珊. 追憶文學台北 紀州庵列古蹟. 中国时报. 2003-11-22 (中文(台湾)). 
  20. ^ 熱線與信箱 火警危樓未拆 蟲蠅孳生安全堪虞. 联合报. 1995-06-18 (中文(台湾)). 
  21. ^ 龚招健. 老樹公園 同安街年底添光景. 中国时报. 2003-10-02 (中文(台湾)). 
  22. ^ 杨正敏. 修復紀州庵 粗估2400萬 學者建議另建意象相近的建物 做為台北文學館. 联合报. 2005-03-04 (中文(台湾)). 
  23. ^ 赖廷恒. 余光中王文興 紀州庵憶往情深 「城南水岸文化協會」舉辦活動 邀作家座談 文化局將以市定古蹟腹地開闢「台北文化森林」. 中国时报. 2005-03-21 (中文(台湾)). 
  24. ^ 陈俍任. 紀州庵 變台北文學廢墟了 坐任文學森林預定地頹圮 文學廢墟的蒼涼 驗證詩人感嘆「台北老城消失得太快. 联合报. 2005-08-03 (中文(台湾)). 
  25. ^ 庄琇闵. 住戶不搬 紀州庵古蹟殘破. 联合报. 2010-04-29 (中文(台湾)). 
  26. ^ 周志豪. 活化古蹟…砸數千萬 紀州庵仍傾頹. 联合报. 2012-04-15 (中文(台湾)). 
  27. ^ 杨媛婷. 文訊超越藍綠 包辦老兵作家身後事——封姊扛16萬月租保存台文史. 自由时报. 2019-03-10 [2021-09-08]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