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府城小南门

重熙門

台北府城小南门,正式名重熙门,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爱国西路口的台北府城城门,今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重熙门
台北府城小南门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中正区
南海段五小段480地号
25°02′13″N 121°30′29″E / 25.036910°N 121.508074°E / 25.036910; 121.508074
建成时间清治光绪十年(1884年)
官方名称重熙门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评定时间1998年9月3日
详细登录资料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重熙门
台语白话字Tiông-hi-mn̂g
台语罗马字Tiông-hi-mn̂g
客语白话字Chhiùng-hî-mùn
客罗Qiungˇ-hiˊ-munˇ 四縣
Chiung-hiˋ-mun 海陸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台北府城落成时,最初只有东门(景福门)西门(宝成门)南门(丽正门)北门(承恩门)这四门[1]。当时,板桥十三庄的漳州人和艋舺泉州三邑人一向不和,漳泉械斗时有所闻;筑城总理林维源便于南边城墙西段自费盖小南门(重熙门),专供漳州人出入,以避免要走三邑人常出入的西门[2]。约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兴建,光绪十年(1884年)完工[3]

台北古城门计有九座炮台,仅小南门无设[4]。此门也非其他四门采用封闭的碉堡式,但设有雉堞作为射击之用[2][5]。城楼背面的栏杆以红砖砌出花样,斗拱也有垂花装饰[5]

日治时期

编辑
 
日治时期小南门

1901年,为配合铁路纵贯线台北到桃园段改线,拆除北门、西门、小南门之间的城墙,墙垣础石则拿去做下水道沟壁[6]。在铁路未地下化前,小南门是搭火车北上的旅客首先看到的台北城古建筑[7]。1905年,日本政府在小南门旁的道路兴建防洪水道,为今爱国西路底下[8]

小南门其附近一带皆辟为日吏之住宅区[9],称为“乃木町[10]

戒严时期

编辑

1957年8月,小南门城门铁皮遭窃变卖,窃贼四人被捕[11]。1958年9月30日,小南门周遭违建全部拆除,包括门中间的大型公厕;住户搬往五分埔[12]。10月7日,台北市政府工作会报通过拨用新台币廿六万元为小南门兴建圆环[13];圆环工程于年底开工,由明和营造厂承办[14]

因小南门位于延平南路、爱国西路路冲,由中华民国国防部管理[7]

自1964年起,逢双十节,城门钉挂中华民国国庆标语牌[15]。1960年代,时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黄宝瑜将台北城门属改为北京宫殿建筑风格,以示正统[16]。黄宝瑜亲自去小南门内勘查现况,发现城壁填塞的三合土经八十多年已多自分离,木料支架城门顶已被白蚁蛀蚀腐朽、瓦片千疮百孔,于是以水泥取代木头,并吩咐执行工程在城楼底层打下数尺深地基、灌入钢筋水泥,旧石块全部换新[17]席德进回忆,1966年他回到台湾第二天去万华龙山寺途中经过小南门时,停车把其摄入镜头,后可惜不久就被拆掉重建[18]。当年重建时漆上国民党党徽[3],对此装饰,一种解释是可随时唤醒市民的抗日历史意识[19]

解严时期

编辑
 
台北市政府为小南门加装夜间照明设备,于1997年12月20日启用[20]

1988年,台北市城市规划处计划取用金山南路二段四四巷及一○二巷内的旧城墙石材,重建小南门延平南路至博爱路约八十多米的城墙[21]。但该年6月编列预算给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后,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台北市城市规划处都不愿接手[22]。且也受到军警单位以民众会登墙窥伺而反对,最终作罢[23]

1990年7月,军方将小南门给台北市政府管理[7]。同月11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宣布,台北府城的城门日后不再钉挂霓虹牌楼[24]

1995年3月28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将各城门向内政部提列为古迹[25]。1997年7月29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为市定古迹[26]。1998年4月21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以“台北府城门”之名请中央指定为国定古迹[27]

台北捷运公司曾推出“台北城的故事”系列捷运储值卡,其中小南门为主题的是发行于2001年5月1日,限量五万张[28]

2007年5月28日,对于民进党立委黄伟哲质疑小南门上有国民党党徽是否破坏古迹,文化局表示在指定古迹前、1966年改建时就存在,因此合法[3]。2009年6月11日,在发生民进党议员涂白景福门的党徽后,文化局决议东门、南门、小南门城门党徽将保持白色,避免争议[29]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牛庆福. 都會風情畫 台北城 考古入門. 联合报. 1994-09-21 (中文(台湾)). 
  2. ^ 2.0 2.1 董智森. 探源 小南門開門各走各門. 联合报. 1994-07-13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李欣芳、林秀姿. 小南門國民黨徽 黃偉哲促拆除. 自由时报. 2007-05-29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中文(台湾)). 
  4. ^ 王一中. 砲台遺址 究竟還有多少. 联合报. 1994-01-07 (中文(台湾)). 
  5. ^ 5.0 5.1 陈盈珊. 古城門巡禮繁華過眼. 中国时报. 1997-12-21 (中文(台湾)). 
  6. ^ 李钦贤. 台北驛──第一座紅磚火車站. 中国时报. 2005-01-23 (中文(台湾)). 
  7. ^ 7.0 7.1 7.2 施静茹. 軍方繼交還重熙門之後 景福門 鄰近總統府百餘年歷史 今回歸市府管理. 联合报. 1990-09-01 (中文(台湾)). 
  8. ^ 小南門發現舊壘 是日人所留遺跡. 联合报. 1968-07-14 (中文(台湾)). 
  9. ^ 林衡道. 踏出台北古城 台北城基一週. 联合报. 1981-06-19 (中文(台湾)). 
  10. ^ 北市現用日式地名 全部重新改訂 原有各町均改為段 報請省府公布實施. 联合报. 1952-12-08 (中文(台湾)). 
  11. ^ 專吃城門 入木三分 四賊被捕. 联合报. 1957-08-27 (中文(台湾)). 
  12. ^ 小南門違建 昨拆除完畢 工務局漏夜清現場. 联合报. 1958-10-01 (中文(台湾)). 
  13. ^ 小南門圓環 即動工整建 市府撥款廿六萬元. 联合报. 1958-10-08 (中文(台湾)). 
  14. ^ 工務局設計 綠化小南門 種植草木裝設路燈. 联合报. 1958-12-05 (中文(台湾)). 
  15. ^ 慶祝十月大典 北市另建牌樓十五. 联合报. 1964-10-03 (中文(台湾)). 
  16. ^ 丁荣生. 總統府建築 曾有變臉公案. 中国时报. 2000-03-14 (中文(台湾)). 
  17. ^ 赵慕嵩. 城的故事 八十四年滄桑史 如今更負新使命 點點滴滴建造歷盡艱辛 美侖美奐充滿中興氣象. 联合报. 1966-10-15 (中文(台湾)). 
  18. ^ 席德进. 看,那古屋!. 联合报. 1974-03-27 (中文(台湾)). 
  19. ^ 敖智宁. 青天白日放光輝 古城有情應欣喜. 联合报. 1982-04-08 (中文(台湾)). 
  20. ^ 黄士荣. 就從昨夜起 小南門亮起來 為古蹟注入新生命 北市老建物將陸績加裝夜間照明. 民生报. 1997-12-21 (中文(台湾)). 
  21. ^ 台北市區 擬建城牆 用古石材 呈現歷史. 民生报. 1988-02-06 (中文(台湾)). 
  22. ^ 洪淑惠. 小南門築牆 滿城風絮 公園處都計處打太極拳 兄弟鬩牆之爭勢不可免. 联合晚报. 1988-11-15 (中文(台湾)). 
  23. ^ 石文南. 建城二甲子 重建城牆 更有意義 古蹟專家認為 重建一小段城牆或復建城門樓都好 北門可行性最高 小南門也是考慮地點. 中国时报. 2004-04-29 (中文(台湾)). 
  24. ^ 锺莲芳. 北市3座古城門 今後免受“釘刑”. 民生报. 1990-09-12 (中文(台湾)). 
  25. ^ 林丽雪. 除迪化街民宅 未被列入外 30外歷史建物將呈報內政部核列古蹟. 民生报. 1995-03-29 (中文(台湾)). 
  26. ^ 沈长禄. 市府通過首批市定古蹟 東和禪寺鐘樓 紫藤蘆及寶藏嚴觀音廟 各具歷史人文特色入選. 联合报. 1997-07-30 (中文(台湾)). 
  27. ^ 张仁豪. 巿定古蹟 增列十四處 台大法學院及校門 巿府擬報部提列國定古蹟. 联合报. 1998-04-22 (中文(台湾)). 
  28. ^ 捷運儲值卡 新款亮相. 联合报. 2000-12-23 (中文(台湾)). 
  29. ^ 林相美、林恕晖. 景福門黨徽 將刷白漆保留. 自由时报. 2007-05-29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中文(台湾)). 
引用错误:name属性为“张仁豪”的参考文献没有在<references>标签中给出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