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参议会

短暫存在於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省最高民意機關

台湾省参议会,成立于1946年5月1日,于1951年12月11日改制为台湾省临时省议会,会址位于台北市南海路、泉州街口的原台湾教育会馆。该参议会为台湾省议会的前身,也是战后初期台湾省最高民意机构

台湾省参议会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基本信息
机关类型地方立法机构
员额参议员30席
授权法源省参议会组织条例
主要官员
议长黄朝琴
副议长李万居
秘书长连震东
任命者由县市参议会议员互相选举
任期二年,连选得连任
组织编制
内部单位1处、4委员会
任务编组特种委员会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46年5月1日 (1946-05-01)
前身机关 日治台湾台湾总督府评议会
解散日期1951年12月11日 (1951-12-11)
后继机关台湾省临时省议会
联络信息

原台湾省参议会,现为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南海路54号

依据民国34年(1945年)修订后的《省参议员选举条例》的规定,省参议员以间接选举方式产生,系由各县市参议会参议员担任选举人。原规定每县市仅能选举一人,经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呈报国民政府核准后,乃依人口数调整之。1946年4月15日,全省17县市共选出第一届省参议员30名,加上后来中央遴选的省参议员6名,及增选的山地籍省参议员1名,合计法定名额37名。

背景与法源

编辑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台湾日治时期结束,进入中华民国时期。依照南京国民政府规划,台湾省的最高行政中心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而该省的地方自治制度法源则适用于1944年12月5日于重庆宣布《省参议员选举条例》、《省参议会组织条例》与1945年12月26日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布的《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

选务

编辑

依据《台湾省各级民意机关成立方案》,1946年初首先成立村里民大会,并以间接选举型态,由村里民大会选举乡镇县辖市区民代表,组成乡镇县辖市区民代表会。再由乡镇县辖市区民代表会及职业团体,选举县市参议员,分别成立县市参议会。复由各县市参议会选举省参议员,组成省参议会。

依据《省参议会组织条例》,每县市仅能选出1名省参议员。当时台湾省行政区划分为8县9市,原应选出17名,但因各县市人口差距极大,多者达130万余人,少者仅6万余人,经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呈报中央核准后,乃依人口数调整名额如下:

  • 县市人口不及20万者1名
  • 县市人口逾20万不及50万者2名
  • 县市人口逾50万不及100万者3名
  • 县市人口100万以上者4名

依据上述规定,台湾省17县市应选出30名省参议员[1]

而在资格方面,省参议员候选人的资格为:“中华民国公民年满二十五岁,在各议省内居住一年以上,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所定甲种公职候选人试验或检核及格者”。

1946年4月15日,全省17个县市参议会共选出第一届省参议员30名。5月1日,台湾省参议会正式成立,并选出黄朝琴李万居为正、副议长;连震东为秘书长。

1947年12月18日,由青年党民社党[2]遴选吕永凯等6名为省参议员。1948年3月30日,奉行政院核准增选山地籍省参议员1名,由华清吉当选。连同前述选举产生者,合计法定省参议员名额共37名[1]

参议会沿革

编辑

该参议会名义上虽说是台湾省最高民意机构,但囿于战后成立的台湾实际统治机关——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权力过大,加上时局不靖等原因,该参议会并没发挥其民意制衡行政的功能。不仅于此,该参议会所属议员还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遭到行政长官公署的迫害,并导致该议会三十名参议员中,两名失踪丧生,两名被补入狱,其他人也多被通缉逃亡或暂退于台湾政坛。也就这样,该参议会于1947年3月后形同解散,但依然依法问政。

 
台湾省参议会第一届第十一次大会,郭国基参议员临时动议,电请总统府、行政院表示拥护吴国桢省主席案。

于法,台湾省参议会的第一届任期本要在两年后的1948年5月1日,之后因国共内战因素延长至1951年12月。不过,该议会旋即于同年被废止,并由新成立的台湾省临时省议会取代,而台湾省临时省议会再于1959年改为台湾省议会

第一届参议员名单

编辑
选区 名额 当选及遴选名单[3] 递补名单[3]
台北县 3 黄纯青李友三林日高 林世南(递补林日高)、卢根德(递补黄纯青)
新竹县 3 林为恭吴鸿森刘阔才 张锡祺(递补吴鸿森)、彭德(递补张锡祺)
台中县 4 林献堂洪火炼杨陶丁瑞彬 杨天赋(递补林献堂)
台南县 4 李万居刘明朝殷占魁陈按察 梁道(递补陈按察)、谢水蓝(递补刘明朝)
高雄县 3 洪约白刘兼善林壁辉 黄联登(递补洪约白)、吴瑞泰(递补刘兼善)
澎湖县 1 高恭 高顺贤(递补高恭)
花莲县 1 马有岳
台东县 1 郑品聪 陈振宗(递补郑品聪)
基隆市 1 颜钦贤 张振生(递补颜钦贤)
台北市 2 黄朝琴王添灯 蒋渭川(递补王添灯)、陈旺成(递补蒋渭川)
新竹市 1 苏惟梁
台中市 1 林连宗 陈茂堤(递补林连宗)
彰化市 1 李崇礼
嘉义市 1 刘传来
台南市 1 韩石泉
高雄市 1 郭国基
屏东市 1 陈文石
  青年党[2]遴选 3 吕永凯陈清栋何义 郭雨新(递补吕永凯)
  民社党[2]遴选 3 任公藩叶荣钟李缎 谢汉儒(递补任公藩)、杨金宝(递补叶荣钟)、张瑞麟(递补李缎)、林虚中(递补陈清栋)
山地 1 华清吉 林瑞昌(递补华清吉)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中华民国选举概述(下篇)》,中央选举委员会,1984年6月,第一~二页
  2. ^ 2.0 2.1 2.2 各省市縣參議會或臨時參會參議員遴選補充規程(各黨人士參加案). [202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21). 
  3. ^ 3.0 3.1 《中华民国选举概述(下篇)》,中央选举委员会,1984年6月,第三~十一页


先前机关:
  日治台湾台湾总督府评议会
台湾省最高民意机构
1946年5月-1951年12月
后继机关:
台湾省临时省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