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龙泉寺
22°39′N 120°16′E / 22.65°N 120.27°E
万寿山龙泉寺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高雄市鼓山区龙井里鼓山三路51巷59号 |
主神 | 观世音菩萨、华严三圣、西方三圣 |
例祭 | 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日) 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日) |
建立时间 |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 日治台湾大正十二年(1923年)重建 |
地图 | |
龙泉寺,原名涌泉寺,亦名喝水岩,是位于台湾高雄市鼓山区龙井里的一间佛教古刹,于清治乾隆九年(1744年)所创建,属于禅门临济宗法脉。座落于寿山山麓,坐西面东,可鸟瞰高雄市区的市景。
历史
编辑福建漳州高僧经元大师始建于清乾隆9年(1744年)。该寺名由来,乃因寺后之龙目井,源自于打鼓山的“龙岩冽泉”,故名“涌泉寺”。又因龙目井之水,大旱不涸,故涌泉寺亦称“喝水岩”。据清嘉庆四年己未岁贡生章甫所撰的“游涌泉寺”与“喝水岩”二诗为证。清光绪17年(1891年) 龙泉寺遭祝融焚毁泰半,翌年虽有邑绅施阿民倡议重修,但因经费不足而未复旧观。
日治时期大正12年(1923年),日僧东海宜诚得台湾总督府许可,由地方人士李荣等人于原址鸠资创建,并命名为“龙泉寺”,东海宜诚亦为首任住持。龙泉寺自此成为临济宗妙心寺派在南部的布教中心。今旧大殿格局大致上保留大正12年(1923年)建寺的样貌,初系茅舍,后改瓦屋,殿后为寿山,左有功德堂,左前方有祖堂,殿右有舍利殿。寺方后来在龙泉寺旧大殿后方,建了一座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
民国60年(1971年)1月20日,台湾水泥公司高雄厂开拓万寿山运石道路时,发掘出一块酷似神像之奇石,善男善女称之谓“观音佛石像”,特于民国64年(1975年)集资在该寺兴建圆通宝殿供奉之,古刹胜地,凭添瑰宝,引起香火空前。
建筑
编辑旧大殿
编辑兴建于1923年,主祀观音大士,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韦驮菩萨,伽蓝菩萨,殿内两侧画有十八罗汉壁画。
1979年曾被指定为中华民国内政部暂定古迹,后来遭取消古迹资格。
新殿(大雄宝殿)
编辑位于旧大殿后方山上,主祀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配祀韦驮菩萨,伽蓝菩萨,十八罗汉。
新殿 (三圣宝殿)
编辑位于大雄宝殿上面,主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新殿 (法华殿)
编辑新殿 (华严殿)
编辑祖堂
编辑位于三圣宝殿左方,主祀龙泉寺开山祖师及历代高僧莲位,龙泉亭旁,隆道法师兴建的旧祖堂则已在2014年拆除。[1]
圆通宝殿
编辑位于般若讲堂后方,兴建于1977年,一楼主祀药师佛;二楼主祀钟乳石送子观音,配祀十八罗汉;三楼主祀准提菩萨。[1]
般若讲堂
编辑位于旧大殿左方,由隆道法师于1945年接任住持后兴建。[1]
已在2014年拆除,改建为停车场与“清凉亭”。
慈寿塔
编辑1964年兴建,由住持隆道法师亲自设计与督工,为存放先人灵骨之处。[1]
历史文物
编辑定期法会
编辑图片辑
编辑-
旧大殿
-
新大殿(大雄宝殿和三圣宝殿)
-
祖堂
-
般若讲堂
-
圆通宝殿钟乳石送子观音像
-
清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