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吴起事

(重定向自蓋吳起事

盖吴起事,是中国历史南北朝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叛乱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持续至翌年(446年)八月,领袖是卢水胡盖吴。事件以北魏成功镇压告终。

背景

编辑

卢水胡本是一支聚居于河西张掖卢水一带的杂胡,昔日隶属于匈奴,后来除张掖外也发展出北地、杏城等聚居地[1],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领袖沮渠蒙逊更建立起北凉政权。不过,随着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扩张,有部分卢水胡向北魏归降[2],而北凉亦终在太建五年(439年)遭北魏攻灭,北魏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南朝宋对峙。不过,诸胡于西北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事亦时有发生,不过都很快被北魏平灭[3][4][5]

经过

编辑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当时北魏民间有“代魏者吴”的谣言流传,盖吴遂于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侯庄乡故城村)聚众反魏,当地诸胡皆响应之下很快就聚集了十多万人,盖吴又遣使向南朝宋表达归附之意。十月,北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领兵攻盖吴,但兵败身死,这更加为盖吴增加声势,很多民众都南渡渭河,逃到南山避乱。魏太武帝拓跋焘又征发高平敕勒部的骑兵开赴长安(今西安),并命令将军叔孙拔统领三州兵马屯于渭水之北,共同抵御盖吴的叛军。十一月,盖吴派遣部落帅白广平进攻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聚居在安定郡诸胡群起响应,更将汧城守将杀害。盖吴乘势进攻李闰堡,又分兵攻打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以东,但是为北魏将领章直的部队击败,三万多人在黄河中溺死。盖吴又西向长安发展,在渭北被驻渭北的叔孙拔部队击败,又有三万多人战死[6]。当时居于河东郡的蜀人薛永宗早已因秦州刺史周观治理失当而聚众对抗北魏,知盖吴起兵后主动与盖吴通好,接受其官位和称号[7],永宗更袭击闻喜(今山西闻喜),闻喜令因当地无武备而大感恐惧,但裴骏率领当地地主武装抵抗,永宗被逼撤走。周观此时亦出讨永宗,但为永宗所败[8]

太武帝面对诸军屡败,遂再作部署,命薛拔纠合宗族百姓,列营于黄河沿岸,阻断盖吴和薛永宗两部通讯往来之路;又使殿中尚书拓跋处真与尚书慕容嵩率二万骑兵攻薛永宗,殿中尚书乙拔率领三万骑兵攻打盖吴,西平公寇提率领一万骑兵攻打白广平,自己更自平城西巡。声势浩大的盖吴则自称天台王,下设文武百官[9]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正月,太武帝兵临东雍州,两日后即进围薛永宗营垒。面对薛永宗出战,太武帝听从崔浩所言,出军将永宗击败,诸军于是乘机进击,永宗部众溃败,宗族们都在汾水溺死。太武帝后经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西渡黄河,不过当时太武帝认为渭北没有粮草补给,所以打算经渭水南岸,缘著渭水西进长安。崔浩建议以轻骑兵速攻盖吴,预计一日内就可走六十里外盖吴的渭北阵地,击破后回长安补给亦只需一日,士马只需捱饿一日,却能一举击败盖吴。不过太武帝没有听从。太武帝到戏水(今陕西临潼县东)时,盖吴知太武帝亲征,于是退入北地山中,大军无法攻击,太武帝亦感后悔,不过太武帝仍在二月到达长安,接着到盩屋(今陕西周至县),诛杀耿青、孙温二垒中与盖吴联系者,接着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诛杀杀害当地守将的散关氐人。另一方面,讨伐盖吴的乙拔在杏城击败盖吴,盖吴被逼抛弃马匹逃走。太武帝亦于四月返回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10][11]

五月,盖吴再在杏城起兵,自称秦地王,假署山民,声势又起。太武帝派了永昌王拓跋仁及高凉王拓跋那督北道诸军讨伐。八月,盖吴于杏城被拓跋仁等军击败,盖吴两个叔叔被俘,将被押送到平城,但长安镇大将陆俟拒绝,反以赦免二人妻儿利诱他们抓住盖吴,最终二人果真杀了盖吴。盖吴死后,白广平及路那罗等余众都被消灭,盖吴起事至此结束[12]

影响

编辑
  • 太武帝在长安时,有报告长安寺中有弓箭和矛盾等兵器,在此以前信奉道教的崔浩已多次向太武帝非毁佛教,此时太武帝大怒,认为是僧人和盖吴通谋。抄没一寺后更发现寺庙私藏酿酒器具以及上万件当地官员和富人寄放的物品,甚至有窟室供人行淫。在崔浩加以建言之下,太武帝即下令诛杀长安僧人,毁坏佛像,并以此为例领令全国实行[13],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中其中一次,对很多佛教建筑造成破坏,亦短暂影响佛教发展。
  • 薛永宗被消灭后,与其同宗的薛安都知道盖吴无法抵抗魏军的进攻,于是自弘农转归南朝宋。宋文帝接到盖吴归附的意愿后虽下诏褒扬,并授予使持节、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职位以及北地郡公的封爵,又送了秦雍二州各郡及诸将官印共121枚让盖吴自行授官,却只下令梁雍二州军队到边界声援,没有其他实质支援。安都入宋后文帝虽应其所愿北还招集义兵,但其时魏军守戍的兵力太多,盖吴起事亦已被平定,无法有成果[14][15]

注释

编辑
  1. ^ 《晋书·惠帝纪》:“元康六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张损死之。”
  2. ^ 《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鄜城屠各董羌、杏城卢水郝奴、河东蜀薛榆、氐帅苻兴,各率其种内附。”
  3. ^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五年秋七月癸卯,东雍州刺史沮渠秉谋叛伏诛。”
  4. ^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六年三月,酒泉公郝温反于杏城,杀守将王幡。县吏盖鲜率宗族讨温,温弃城走,自杀,家属伏诛。”
  5. ^ 《魏书·世祖纪上》:“太延五年十月癸亥,遣张掖王秃发保周谕诸部鲜卑,保周因率诸部叛于张掖。”《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元年七月己丑,永昌王健至番禾,破保周,保周遁走。癸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
  6. ^ 《魏书·世祖纪下》:“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冬十月戊子,长安镇副将元纥率众讨之,为吴所杀。吴党遂盛,民皆渡渭奔南山。于是诏发高平敕勒骑赴长安,诏将军叔孙拔乘传领摄并、秦、雍兵屯渭北。……盖吴遣其部落帅白广平西掠新平,安定诸夷酋皆聚众应之,杀汧城守将。吴遂进军李闰堡,分兵掠临晋已东。将军章直与战,大败之,兵溺死于河者三万余人。吴又遣兵西掠至长安,将军叔孙拔与战渭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
  7. ^ 《宋书·薛安都传》;“元嘉二十一年,索虏主拓跋焘击芮芮大败,安都与宗人薛永宗起事,永宗营汾曲,安都袭得弘农。会北地人盖吴起兵,遂连衡相应。”
  8. ^ 《魏书·周观传》:“抚驭失和,民薛永宗聚众于汾曲以叛。观讨永宗,为流矢所中。”
  9. ^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六年十一月庚午,诏殿中尚书、扶风公元处真,尚书、平阳公慕容嵩二万骑讨薛永宗,诏殿中尚书乙拔率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寇提三将一万骑讨吴党白广平。盖吴自号天台王,署置百官。……癸未,车驾西巡。”
  10. ^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七年春正月戊辰,车驾次东雍州。庚午,围薛永宗营垒。永宗出战,大败,六军乘之,永宗众溃。永宗男女无少长赴汾水死。辛未,车驾南幸汾阴。庚辰,帝临戏水。盖吴退走北地。二月丙戌,幸长安,存问父老。丁亥,幸昆明池。丙申,幸盩屋,诛叛民耿青、孙温二垒与盖吴通谋者,军次陈仓,诛散关氐害守将者。还幸雍城,田于岐山之阳。北道诸军乙拔等大破盖吴于杏城,吴弃马遁走。……夏四月甲申,车驾至自长安。”
  11. ^ 《魏书·崔浩传》:“世祖至东雍,亲临汾曲,观叛贼薛永宗垒,进军苇之。永宗出兵欲战,世祖问浩曰:‘今日可击不?’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人心安闲,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必碎,若待明日,恐其见官军盛大,必夜遁走。’世祖从之。永宗溃灭。车驾济河,前驱告贼在渭北。世祖至洛水桥,贼已夜遁。诏问浩曰:‘盖吴在长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谷草不备。欲渡渭南西行,何如?’浩对曰:‘盖吴营去此六十里,贼魁所在。击蛇之法,当灭其头,头破败尾岂能复动。宜乘势先击吴。今军往,一日便到。平吴之后,回向长安,亦一日而至。一日之内,未便损伤。愚谓宜从北道。若从南道,则盖吴徐入北山,卒未可平。’世祖不从,乃渡渭南。吴闻世祖至,尽散入北山,果如浩言,军无所克。世祖悔之。”
  12. ^ 此据《魏书·陆俟传》,《宋书·索虏传》言“屠各反叛,吴自攻之,为流矢所中,死。”
  13. ^ 《魏书·释老志》:“会盖吴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敕留台下四方,令一依长安行事。”
  14. ^ 《宋书·薛安都传》:“焘自率众击永宗,灭其族, 进击盖吴。安都料众寡不敌,率壮士辛灵度等,弃弘农归国。太祖延见之,求北还构扇河、陕,招聚义众。上许之,给锦百疋,杂缯三百匹。复袭弘农,虏已增戍,城不可克,盖吴又死,乃退还上洛。”
  15. ^ 《宋书·索虏传》载文帝诏:“北地盖吴,起众秦川,华戎响附,奋其义勇,频繁克捷,屡遣表疏,远效忠款,志枭逆虏,以立勋绩。宜加爵号,褒奖乃诚,可以为使持节、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北地郡公。使雍梁遣军界上,以相援接。”又载:“焘攻吴大小数十战,不能克。太祖遣使送雍秦二州统郡及金紫以下诸将印合一百二十一纽与吴,使随宜假授。”

参考资料

编辑
  • 《资治通鉴·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