蟊贼本为两种虫类,后人将之合称,多泛指蝗虫此类吃禾苗昆虫[1]中国古代以为本,农民多受此类昆虫所害,视之为害虫。与蠹虫相同,被后世用以称呼危害国家或人民的人或事[2]

误用 编辑

蟊贼与毛贼皆音“máo zéi”,故常被误用。毛贼,“毛”有细小、微小之意,多用以指称小偷盗贼,罪行较小;而蟊贼通常用以指卖国、害国,千夫可指之罪人,罪行较大[3]。毛贼其危害程度远不如蟊贼。

曾被冠以蟊贼称呼之人 编辑

  • 魏忠贤香港知名评论家黄毓民于其书中称其为:“权阉之最,国之蟊贼”[4]
  • 蒋介石四·一二事件发生之后,中共国民党左派武汉联合发动了讨蒋运动。192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号召人民群众为“推翻新军阀”、“打倒军事专政”而奋斗。4月22日,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林祖涵毛泽东等39人,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候补执监委员名义联名通电讨蒋,以“总理之叛徒、本党之败类,民众之蟊贼”为口号,号召全国民众及革命同志,起来推翻蒋介石。
  • 向井敏明野田毅。此二人为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之少尉,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人,“杀人竞赛”继续进行。1937年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以“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5]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诗经·小雅·瞻卬》:“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2. ^ 诗经·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贼内讧”
  3.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第5版),ISBN 9787100043854
  4. ^ 黄毓民《历史几串都有 十大权臣》,天窗出版社出版
  5. ^ 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战犯向井敏明等人的判决书. 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 1947年12月18日: 616-621.  外部链接存在于|chapter=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