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经为佛教术语,说明的是:

十二分教 编辑

  • 譬喻 (佛教)(Avadāna/Apadāna),又译作本起,音译阿波陀那,十二分教之一。“阿波陀那”指佛教圣贤(后亦扩大至世俗人)其前生到今世事迹的善恶业缘故事。属于此类的佛经,例如:
    • 本行经英语Apadāna》(Apadāna),收录于巴利三藏小部,元亨寺的汉译南传大藏经译为《譬喻经》,主体分为长老本行和长老尼本行。〈长老本行〉对应竺法护译出的《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又〈长老本行〉中佛陀自说宿业余报的章节对应《兴起行经》。巴利三藏《本行经》(Apadāna)在九分教中属偈颂(gātha),在十二分教中则自成一类。
    • 撰集百缘经英语Avadanasataka》(Avadānaśataka),推断成立于公元二世纪前后,属于“阿波陀那”类型的譬喻经典,其许多故事,又和十二分教中的因缘、本生、授记的形式相结合[1]。本经题为支谦译,但译语不相似,《出三藏记集》亦不载此经。其译出时间推断是在518-559年间[2]
    • 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是河西沙门昙学(或作昙觉、慧觉)、威德等八僧,于于阗般遮于瑟大会,各书所闻,至高昌集为一部,于公元445年成书。后传至凉州,慧朗取名为“贤愚经”。
    • 天譬喻英语Divyavadana》(Divyāvadāna ),现存梵文本,有英语选译本,为成立于公元二世纪左右的譬喻故事集[3]。本书包含三十八个故事,大多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但亦引用经藏以及其他部派的律藏[4][5]。《阿育王传》(Aśokāvadāna)为“天譬喻”的第二十九个故事。
    • 大事英语Mahāvastu》(Mahāvastu),现存梵文本,有英语译本,为说出世部律典的佛传,记载佛陀由多生修行与众多善缘而成佛之故事,包含许多本生和阿波陀那传说。全书分三篇:第一篇记述释尊前生,第二篇鈙述上生兜率至树下成道,第三篇为初转法轮与诸大弟子之前生。其教理包含十方佛、菩萨十地,以及主张佛陀为超越世俗之圣者(如佛陀无须睡眠、饮食、医药,佛陀非由父母性事而生),仅在表面上顺应世间。
    • 《辟支佛因缘论》,失译。讲述九则辟支佛觉悟之因缘,从波罗奈国王至转轮圣王最小子。
    • 《百业经》(Karmaśataka,藏语:ལས་བརྒྱ་ཐམ་པ,转写:las brgya tham pa),现存藏文本,有英译本、现代汉语译本,经内收录了120多则故事,包含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与教法、著名的佛教人物传记,并描述了古印度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以及六道众生所经历的各种遭遇。藏文本据说是由Drenka Mūlakośa和Nyak Jñānakumāra,在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统治时从梵语译成,其文本可能是来自于说一切有部以及大乘佛教[6]

《杂宝藏经》、《旧杂譬喻经》、《杂譬喻经》三种、《众经撰杂譬喻》、《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大庄严论》等,也包含了阿波陀那故事,但其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譬喻。《金藏论》(敦煌文献、佛寺古写本)《经律异相》等类书,亦收录许多阿波陀那故事。

佛经 编辑

  • 譬喻经英语Apadāna,出自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是巴利三藏小部本行英语Apadāna(Apadāna),分为长老本行(附带佛陀和辟支佛)和长老尼本行。
  • 譬喻经十卷(佚失),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经律异相》保有部分佚文,凡出《十卷譬喻经》者皆是。
  • 杂譬喻经(T204)一卷(十二事),题支娄迦谶译,《出三藏记集》列为失译经。
  • 杂譬喻经(T205)二卷(三十二事),失译。
  • 旧杂譬喻经(T206)二卷(六一事),题康僧会译,《出三藏记集》中记载作“旧譬喻经”[7],列为失译经。
  • 杂譬喻经(T207)一卷(三十九事),道略集出,鸠摩罗什译。
  • 众经撰杂譬喻(T208)两卷(四十四事),鸠摩罗什译, 杂譬喻经(T207)的异本。
  • 百喻经(T209)四卷(九十八事),又名百句譬喻经,原书名《痴华鬘》,僧伽斯那(Saṃghasena)集出,天竺沙门求那毘地(Guṇavṛddhī)译,其风格接近寓言故事。
  • 法句譬喻经(T211),又名法句本末经:以前世今生的善恶业缘故事,解说、注解法句经。《出曜经》、《法句经故事集》(Dhammapada-atthakatha)皆属此类。
  • 譬喻经(T217),义净译:讲述释迦牟尼佛为胜光王(波斯匿王)说法,以猎人入井比喻众生于轮回流浪生死。属于寓言故事类的譬喻而非阿波陀那(Avadāna)。类似的故事亦见于《众经撰杂譬喻》第八则,以及《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8]
  •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T2044)一卷(十三事),失译。天尊为佛之尊号,是汇集教训的譬喻者,冠以阿育王三字者,因其初之一喻为阿育王之事也。

另请参见:

  1. ^ 丁敏. 譬喻佛典之研究: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大莊嚴論經 (PDF). 中华佛学学报. 1991 [2021-07-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07). 
  2. ^ 范晶晶. 緣:從印度到中國一類文體的變遷 (PDF). 中国比较文学. 2017 [2021-07-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7-19). 
  3. ^ Winternitz, Moriz.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Buddhist literature and Jaina literature.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3: 273. ISBN 9788120802650. 
  4. ^ "Fables in the Vinaya-Pitaka of the Sarvastivadin School" by Jean Przyluski, in 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Vol.V, No.1, 1929.03
  5. ^ Divyavadana. encyclopedia.com. [202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6. ^ 84000 Reading Room - The Hundred Deeds. [20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30). 
  7. ^ 经律异相引旧杂譬喻经之文,称出自旧譬喻经,如经律异相“猕猴等四兽与梵志结缘”出自旧杂譬喻经第四十五则
  8. ^ 李奭学.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 2005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