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现代汉语中多指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是位于辽宁南部大辽河鸭绿江河口之间的一个半岛,将渤海辽东湾黄海西朝鲜湾分开。而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范围大于辽东半岛,指的是辽泽以东(辽泽是历史上辽河以西、医巫闾山以东曾长期存在的一片大沼泽,大致在现今的新民辽中台安盘山北镇之间),大概对应现在辽宁省在辽河以东、铁岭开原以南包括千山山脉的地区,是古代汉族地区最东方的组成部分[1][2]

丹东虎山长城

历史 编辑

隋唐以前 编辑

时代,辽东地区属于冀州地区,西周时辽东从冀州割出,改立幽州[3]。周武王四年,箕子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为辽东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发展及文化融合。

汉族政权多设置辽东郡管辖今中国东北辽东郡的设置始于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二十八至三十三年(约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燕国派大将秦开东胡、拒箕子朝鲜,设置辽东郡,同时置襄平县,郡、县治地均在襄平城(今辽阳市老城区),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

公元前222年,燕国终被吞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为36郡,辽东郡仍沿袭燕国郡制,郡府设在襄平县

秦朝灭亡后,一度由项羽将领韩广在此建国,称为辽东国,包括秦朝的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

 
公元前一世纪初东北亚局势

两汉时期沿袭秦制也设置辽东郡管辖辽东地区,但是西汉时东北亚大多数事务由后来被称为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等管辖。如扶余国属于东汉的属国,据后汉书记载,扶余国行政区划本来隶属玄菟郡汉献帝时,其王求改属辽东郡(后汉书/卷85)。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少安,而辽东郡偏居东北,则得以振兴,此时襄平城的规模宏大,很多中原阀阅士人避难于此,城内外居住人口达到30余万人。189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襄平人)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辽东郡领襄平、居就、安市等8县。公孙度之孙分公孙渊执政后,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不久称藩于东吴孙权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奉命率军讨伐公孙渊,同年公孙氏割据政权被消灭,辽东郡并入魏国版图。魏在原公孙氏控制地区设平州(仍治襄平城),辖辽东等5郡。在襄平设东夷校尉,统管高句丽等东夷民族。曹魏时辽东郡辖9县,襄平为首县。后平州合并于幽州

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复置平州,辖辽东玄菟昌黎3郡。又设护东夷校尉,平州刺史兼护东夷校尉,管理自平州以北至今黑龙江流域东北大陆及朝鲜半岛民族晋朝咸宁三年(277年)封司马蕤辽东王辽东郡改为辽东国。六年后,复为辽东郡。晋大兴二年(319年)鲜卑族慕容廆前燕,攻陷辽东郡,占据襄平,并把辽河以东地区划为辽东属国,治所在襄平。前燕时期,平州下辖辽东辽西等10郡。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袭辽东郡公,后自称燕王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前燕,辽东归前秦管辖。

公元384年,慕容皝慕容垂起兵复国,是为后燕东晋末,北方高句丽族兴起。公元404年(东晋元兴三年)高句丽据有辽东之地,改襄平城为辽东城。襄平一名至此废除。后燕地入高句丽北燕又乔置辽东郡于今辽宁西部。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高琏派使臣进贡于北魏,北魏拜琏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公,高句丽王。公元492年,魏以高句丽王云都督辽海诸军事,为辽东郡开国公。公元519年高句丽王云卒,以世子安为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封高句丽王阳为辽东郡开国公,辽东王。北齐后废辽东郡,高句丽短期处于实际独立地位。此时辽东城城廓位置和规模与西汉时期相同。由前燕南北朝末期近300年间,辽东地区先后由前燕前秦北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统治。

高句丽时期 编辑

 
广义的辽东包括朝鲜半岛北部

隋朝的统治者认为“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世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书·裴矩传》 也有文献表明高句丽人自称为辽东人,辽东也是高句丽国的代称,很多高句丽人的称为“辽东平壤人”、“辽东三韩人” 。[4]

唐代时期 编辑

唐朝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也提出“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卷61)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陷平壤,高句丽灭亡,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管辖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迁至辽东城

辽金时期 编辑

开泰(公元1012—1020年)中,辽圣宗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员置三韩县,属中京道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

元明清时期 编辑

元朝时在辽阳设置辽阳行省,管辖今中国东北外东北朝鲜半岛东北部以及济州岛等。

明朝时,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一起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辽东半岛以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在内的土地。

清朝时,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限制汉人在东北地区活动[5]北镇所在的辽东地区被割出汉地,用柳条边圈起,并禁止汉族移民进入辽东地区长达180余年[6]而其余汉族地区则组成汉地十八省。至公元1840年以后,因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清政府不得不对东北开禁[7]

三韩与辽东 编辑

三韩一般为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辰韩弁韩之总称,后泛指朝鲜。但是在一些汉人史书或者小说笔记中也常指代辽东汉族、朝鲜族等。

唐朝时一些投靠唐朝的高句丽族或者靺鞨族将领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韩贵种”,如李多祚开泰(公元1012—1020年)中,辽圣宗高丽,以俘户置高州,又以其中三韩遗员置三韩县,属中京道北京路大定府,址在今之内蒙古赤峰市东。顾炎武《日知录·外国·三韩》条谓:“今人谓辽东为三韩者,……原其故,本于天启初失辽阳以后,奏章之文遂有谓辽人为三韩者,外之也。今江人乃以之自称,夫亦自外也矣。”

“古营州”人,“三韩人”在辽金以后的中国东北文人笔下乃指辽东。清以来,常以“三韩”作辽东之代称。如曹寅祖籍辽阳韩炎《有怀堂文稿》卷六《织造曹使君寿序》谓“以余所见,三韩曹使君子清,乃诚善读书者”,可为例证。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实录·神宗·卷五百五十二》:“敕辽东巡按御史提问清河游击冯有功责其启边衅之罪也。初,清河与奴酋邻,以金石台为界,旧禁不许汉人出境,有功以协营采木孤山堡葺军丁房,遂私纵军民出金石台采运木值,奴酋瞰知,邀杀四十余人,辽东督抚移文诘责之,奴酋悔罪认罚,献生事部夷十人枭斩汉境上,至是督抚诸臣以奴酋阳顺阴逆为祸方深,但有功营利衅当正其罪,上是之。”
  2. ^ 《明实录·神宗·卷五百九十》朝鲜国王李晖疏奏:“.....胡人传说奴酋父子共议曰:‘朝鲜、北関宰赛皆助兵南朝,今北関及宰赛皆已破灭,惟朝鲜尚在,不可置朝鲜于后而先犯辽东。’又闻密议于迤东牛毛寨、万遮岭多遣兵马防守,仍造作攻城、长梯。各胡仍说:‘今冬不抢辽东,先向宽奠、镇江等处。’臣惟奴贼敢雠天朝,藐视小邦,先通书肆其骄喝,小邦既不能斩使焚书,姑令边臣荅谕。厥后伊又送凶书,悖逆狂戾有不忍言。兹者恶稔滋张哄胁愈甚,既陷开铁,旋吞金白,专觊辽阳而或虑小邦掣其后,必欲先事蹂躏,今据牛毛两路之造梯、部下诸胡之传说,无非专意小邦,小邦甚败之余,剪焉不振藩篱将拨门庭莫保,况天朝之宽奠、镇江等处与小邦之昌城、义州诸堡隔水相望而邈处边头,孤危特甚.......贼若从叆阳境上鸦鹘関取路绕出凤凰城里面,其间既无关岭之扼,一日长驱或犯宽奠一带、或抢小邦昌城等处,则各该地方无暇婴垒,殆莫自保内而辽左八站外,而江东一城彼此隔断声援阻绝,无复唇齿之势尽为豺豕之场,言念及此,小邦之所以不遑嫠恤而惟以汉边牧圉为忧者也,伏愿圣慈察臣疏内情节,亟询部议确定庙算,急调大兵来驻宽镇等地方,仍与小邦迭成犄角以重関防之钤辖以绝狡虏之窥觎,如或贼径侵小邦便添辽镇诸兵趁期来援,克终庇保之隆恩俾固屏翰之旧业。”
  3.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殷因于夏,亡所变改。周既克殷,监于二代而损益之,定官分职,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
  4. ^ "朝鲜半岛与“辽东”的关系",杨军[失效链接]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3年。
  5. ^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28日). 
  6. ^ 柳边封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7). 
  7. ^ 走进历史的柳条边. 吉林日报. [2008-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