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侯

中国古代爵位
(重定向自通侯

列侯,原称彻侯,是从战国南朝陈的一种中国爵位

战国、秦朝

编辑

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废除了春秋时期通行的卿大夫采邑制度,设置郡、县。随之出现了彻侯等具有食邑的封爵。秦国商鞅变法后,采取二十等爵制,彻侯为最高一等,其次为关内侯,均有食邑。汉朝建立后,延续此项制度。彻侯以县、乡或亭为食邑,即为侯国,“金印紫绶,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1],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汉朝

编辑

彻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后避汉武帝刘彻,改彻侯为通侯,也称列侯。

西汉

编辑

西汉的列侯获封县,封地称国,各列侯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列侯国置国相一人,相当于县之。列侯自置家丞舍人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列侯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守时时巡察之。

起初汉高祖刘邦曾定下白马之盟,称:“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但一直没有被遵循,相反,拜相者必封侯,尚主者必封侯,以及皇后父亲兄弟必封侯,成为汉朝惯例。

东汉

编辑

东汉列侯共分五等,分别为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及亭侯。县侯以县立国,制度与西汉相同。乡侯、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适时列侯若是无子便会在去世后被国家收回爵位,非直系成员会在一定条件下被绍封。东汉一朝由于低等列侯的泛滥,列侯之间地位的差距逐渐拉大。列侯之间地位通常也有高低不等,其具体等级往往由“品位性衔号”与食邑大小来标志,如万户侯往往胜于千户侯,特进侯往往胜于下士小国侯隈诸侯[2]

蜀汉孙吴的制度同东汉。

曹魏

编辑

魏国初期继承东汉制度,列侯仍然为非宗室的异姓臣僚之最高封爵。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创建了五等爵,列侯居于五等爵之下,遂成为异姓的较低封爵。自此到南朝宋,五等爵与列侯中均有县侯。

晋朝

编辑

晋朝继承魏末制度,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食邑高低不等,都不立国,自置家丞庶子。五等爵分居第一品、第二品,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3]

南朝

编辑

南朝宋的制度与晋朝相同。南齐时期,因五等爵制中也有县侯,因此最终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只留下了乡侯、亭侯两等。陈朝爵制,乡侯、亭侯均为第八品,视千石。589年,隋朝灭陈,列侯一爵也随之结束。[4]

参考文献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通典·卷三十一》
  2. ^ 尤佳:《东汉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p.47-48, 52, 73
  3. ^ 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
  4. ^ 《隋书•志第二十一•百官上》

书目

编辑
  • 隋书
  • 通典
  • 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
  • 尤佳:《东汉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