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

聚居於南投縣日月潭及雨社山一帶的台灣原住民

邵族邵语:Thau或Thao[2]),是一个台湾的原住民族,聚居于南投县日月潭雨社山一带。[3][4]

邵族
Thau
邵族杵音
总人口
845人(2023年5月)[1]
分布地区
南投县鱼池乡水里乡顶崁村
语言
邵语中华民国国语台湾话
宗教信仰
邵族祖灵信仰基督宗教道教
相关族群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凤山县山猪毛等社邵族人
 
1949年,来自新疆的国民大会代表与立法委员与当时尚被称作高山族的邵族人合影

相传邵族的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一带('arithan / 'ari a hundun)而来。人口甚少,但与分布在阿里山的邹族(Cou ; Tsou)在血缘、祭典、语言相当不同,能证明并不是其中一支;另一方面由于和汉族接触较早,也曾被归类为平埔族,但该族到底是属于“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学界并无定见。政府亦名之为“化番”(归化生番),既不是“熟番”也不是“生番”。[5]伊能嘉矩将其视为平埔族、鸟居龙藏将其列为高山族。从文化、服饰、体质等特征来看,邵族均和邹族人不同,邵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认他们是邹族,且发起正名运动。[6]在2001年8月8日政府正式承认邵族为原住民部族之一。[7]

邵族人深受祖灵信仰之影响,敬畏自然,但近百年来受到日治时期日本人以及汉人的移入,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风貌受到了很大的改变。人口数少,约830人左右,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曾使八成以上邵族人之居所倒塌,因此震后部分族人曾暂时迁往台北市中山区明水路居住。

邵族聚落 编辑

卲族曾经是水沙连地区最有势力的族群。水社( Sui Soalian 水沙连)是日治时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现在则以伊达邵(Ita Thao /Baraubaw狸捞某,日月村,旧称德化社)为中心。另一主要的聚落为位于水里乡顶崁村雨社山聚落(Taypina/Tuapinaa大坪林)。少部分居住于水里民和村益则坑(Aksa)一带,其余族人散居于各地。

文化祭典 编辑

邵族岁时祭仪

  • Malhakath 陆稻整园祭,农历2月20日
  • Azazak Pudaqu 试播种仪式、Pudaqu播种前祭(试种)(第一天),农历3月1日
  • Mulalu Pakpari 播种后祭(第三天),农历3月3日
  • Lhalhaishin 秋千祭,农历3月4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农历5月20日
  • Muramaz 水田祈安祭,农历6月3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农历6月13日
  • Muramaz 水田祈安祭,农历6月20日
  • Muripnu 水田整田祭、Mashakshupak头人家氏族祭祖,农历6月25日
  • Matansuun 狩猎祭,农历7月1日
  • Matansuun pintuza 白鳗祭,农历7月3日
  • Mashtatun 舂石音,农历7月29日
  • Lus'an 邵族新年/祖灵祭,农历8月1日

庆典有大、小之分。小过年为期3天,该年度没有主祭者(邵语:Pariqaz)。大过年则有主祭者,农历8月4日必须兴建祖灵屋(邵语:hanan),维持将近1个月。大过年方能听到平时不许轻易吟唱的Lus'an(祖灵祭)禁歌,以歌声愉悦祖灵,凝聚族群认同意识与向心力。

  • Mukaani'an 陆稻垦林祭,农历12月20日

邵族七大氏族 编辑

 
祖灵篮
  • 袁:Lhkashnawanan
  • 石:Lhkatafatu
  • 毛:Lhkapamumu
  • 陈:Lhkahihian
  • 高:Lhkatanamarutaw
  • 丹:Tanakyuwan
  • 白(笔):Shapiz

各氏族在岁时祭仪当中有各自负责的项目。例如袁、石两氏族为头人,专事农历6月25日的头人家氏族祭祖(邵语:Mashakshupak)。7月1日早上举行的狩猎祭(邵语:Matansuun)及7月3日的白鳗祭(邵语:Matansuun pintuza),族人需迎请祖灵篮(邵语:Ulalaluan、台语:公妈蓝)到这两个姓氏的头人家屋前,再由祭司(邵语:Shinshii、台语:先生妈)举行仪式。另外农历7月最后一天傍晚的杵音仪式(邵语:Mashtatun)需在袁氏头人家屋内举行,并于每年岁时祭仪前负责报讯(邵语:Munshirishiri)的任务。

毛姓氏族担任农历8月1日除秽祭(邵语称Titishan,除秽仪式)的祭司,依据过去传统习俗在农历7月1日,部落的男性都会到山上狩猎,至农历7月最后一天晚上,听见部落女性开始敲打杵音的乐音,才会返回部落。次日清晨再度来到毛氏家屋前,由毛氏长老以山棕叶沾酒糟,在手臂与武器上擦拭,口中念著吉祥、庇佑之祷词,将一年的晦气除去,正因毛氏长老为除秽之祭司,举凡上山狩猎回来、播种祭搭建秋千的启用…等有关于除秽、吉祥的仪式,都必须到毛氏家屋门前祭祀、除秽与祈福。

陈、高两氏族为paruparu凿齿仪式者,农历8月3日的凿齿仪式(邵语:Paru nipin)为邵族的成年礼,由高、陈两位氏族长老担任。此外,年祭期间凡有主祭产生而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也交由paruparu来领导,例如饮公酒(邵语:Tantaun miqilha tuqtuq,华语或翻译成逐家会饮)、轮流在陈高两家门前的右侧搭建祖灵屋、负责领唱及教唱祖灵歌谣,都是由paruparu负责。

由于丹、白两氏族来自从前头社大坪林的邵族系统,后来才移居至水社伊达邵系统当中,因而他们没有被赋与分工。

白鹿传说 编辑

(`99李壬癸田调资料,共202句,可分为十六段) (以下列出故事结构,但与邵族目前口传的版本有部分出入)

  • 一、原住嘉义,与“郑军”对抗后,迁于阿里山,并开始打猎追山鹿。
  • 二、追山鹿到东埔、益则坑、白山与湖,(山鹿消失处长出了茄冬树)。转追山羌与渔猎曲腰鱼。
  • 三、山鹿化身白衣美少女托梦,建立家园并定居下来。
  • 四、但有人想把此地丰富的收获带回给原乡家人,就回到阿里山。
  • 五、阿里山的族人商议整个部族一起迁徙。
  • 六、留下不想迁徙的人在阿里山,大部分的人都跟着走上迁徙的征途了。
  • 七、再次经过东埔、有人就留下来建立家园。
  • 八、三天后再次回到了白山与湖的美地。
  • 九、定居后面临敌手布农族和泰雅族觊觎新的家园,这个地方就是日月潭。
  • 十、族人商议到拉鲁岛躲避敌手的攻击。
  • 十一、各家发言:高家、袁家与石家合作,一起做樟木舟渡湖到拉鲁岛上去。
  • 十二、各家造船巧妙各不同,终于拉鲁岛上的人多了起来。
  • 十三、后来敌手变少了,族人就散居到日月潭的周围定居并发展成好多个社区。
  • 十四、定居后他们多种茄冬树,族人就更加倍的繁衍开来。
  • 十五、“清军”开山时砍倒了很多茄冬树,族人也开始变少了。
  • 十六、就这样,茄冬树就成为邵族人的精神象征。
 
邵族服饰

文化特点 编辑

其他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邵族"[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2023年6月27日查阅.
  2. ^ 【重要訊息】邵族民族議會決議,「邵族」族語名稱原為「Thao」,更正為「Thau」. 台中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3-09-25 [2023-10-03]. 
  3. ^ 3.0 3.1 谢世忠等人,"原住民族传统习惯之调查、整理及评估纳入现行法制第五期委托研究─布农族、邵族",台北市:原民会,2008年11月.ISBN 978-986-01-6323-0
  4. ^ 4.0 4.1 蔡培慧,"卡社群"[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2012年查阅.
  5. ^ 洪丽完,"水社“化番”"[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2012年查阅.
  6. ^ "原住民文化"[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交通部观光局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2012年查阅.
  7. ^ 南投县鱼池乡邵族文化发展协会,"台湾日月潭邵族部落原特色全导览",97年度原住民族部落产业发展计划,2008年.
  8. ^ 邵族.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中文(繁体)). 
  9. ^ YouTube上的邵族杵音
  10. ^ 邵族年祭. 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2009-04-23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中文(繁体)). 
  11. ^ 唐美君; 陈奇禄. 《日月潭邵族的宗教。刊於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 台北: 南天书局. 1996: 页99-124. 

参考文献 编辑

  • 陈计尧,2005,“邵族”与“邹族”:日治时期对日月潭地区原住民的知识建构。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no. 24:205-41。
  • 陈莉环,2006,口传文学:邵族歌谣文化意涵之研究。台湾文献 57,no. 4:413-67。
  • 陈圣昌,2002,日月潭邵族土地权力变迁下领域空间冲突与矛盾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
  • 陈叔倬,2002,生物人类学在族群分类的角色:以邵族正名为例。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no. 59:90-115。
  • 陈永龙,2003,重读水沙连:从水域文化之保育理述邵族生存抗争。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论文。
  • 邓相扬、许木柱,2000,台湾原住民史,邵族史篇。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洪淑玲,2005,邵族歌舞文化之研究。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洪汶溶,1991,邵族音乐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 黄美金,2000,邵语参考语法。台北:远流。
  • 黄森泉,1998,日月潭邵族之乡土文化。原住民教育季刊,no. 12:61-79。
  • 简史郎,1999,青嶂白波 云水飞动:日月潭邵族的历史与现况。历史月刊,no. 143:72-76。
  • 简史朗故事采集,2006,邵族:日月潭的长发精怪(The Long Haired Spirit of Sun Moon Lake: Stories from the Thao Tribe)。台北:新自然主义。
  • 赖灵恩,2006,邵族杵音与歌谣复音现象之关系:以lus'an祭仪为例。台湾音乐研究,no. 2:101-18。
  • 李壬癸、吴荣顺,2003,日月潭邵族的非祭仪性歌谣。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no. 60:115-62。
  • 李宜蓁,2000,日月神教重出江湖:邵族灾后重建与族群认同的相互辩证。国立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昭钰,2004,邵族服装之形制溯源研究。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林秀玉,2002,原住民族意识资源观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为例。朝阳科技大学休闲事业管理系硕士论文。
  • 刘秋月,2003,从行销传播观点检视邵族正名过程之策略运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 石森樱,2004,市地重划对于传统祭祀空间的冲击:以日月潭邵族聚落为例。淡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论文。
  • 田哲益(达西乌拉弯‧毕马),2002,台湾的原住民:邵族。台北:台原。
  • 王钰婷,2002,拜公妈:邵族家庭的通婚与继嗣的民族学意义。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硕士论文。
  • 魏心怡,2001,邵族仪式音乐体系之研究。国立艺术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硕士论文。
  • 谢佳君,2003,原住民与观光客之利益交换影响因素之探讨: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之邵族为例。静宜大学观光事业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
  • 谢世忠、苏裕玲,1998,传统、出演、与外资:日月潭德化社邵族丰年节庆的社会文化复象。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no. 53:145-72。
  • 周美淑,2004,人、家户与炉主(lotsu):邵族的人观研究。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顾敏耀,〈蓝鼎元传记资料考述--兼论其〈纪水沙连〉之内容与意涵〉,《成大中文学报》,第42期,2013年9月,页137-182。
  • 孙大川总策划,2016,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7邵族:日月潭的长发精怪。台北:新自然主义。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