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重定向自郑州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约三公里处,北依嵩山主峰峻极峰,南对双溪河。是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早在汉唐之时曾为道教藏宫庙宇、后成佛教经阁寺院,及至宋代成为儒家书院。儒家理学大师程颢程颐二程兄弟,在此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朝鲜开城崧阳书院亦以此命名。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河南省登封市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
编号5-460
认定时间2001年

历史

编辑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为佛教场所,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时僧众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改为道教场所,更名“嵩阳观”。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为学府,名“嵩阳书院”。与河南商丘商丘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以后,书院一直是历代学者讲授儒家经典之地。明朝末年,书院毁于兵火。清代重修。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书院教育的千载历史宣告结束。

2009年10月,郑州大学设立嵩阳书院,开设国学班。

建筑

编辑

嵩阳书院盛时,除主体院落外,还包括周围广阔地域的多个建筑群,如位于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君子亭,位于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由于各种自然、人为破坏,这些建筑已损毁殆尽。

今之嵩阳书院的主题院落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达9984平方米,共有古建筑106间。中轴分五进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两侧以配房相连。建筑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

大门

编辑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面阔三间,卷棚式硬山顶,门额黑底金字横匾,书“嵩阳书院”四字,原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题写,今匾额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写。素雅大方。门两侧有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时所题柱联: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大门后是凸形院落,构成二门。

先圣殿

编辑

先圣殿位于二门之后,为卷棚式硬山顶三开间建筑。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门联为:

至圣无域浑天下; 盛极有范垂人间。

先圣殿是当年学生拜祭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地,殿内供奉孔子立像,左右为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四贤之线刻像。西墙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传略和十二先哲画像;东墙有对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的介绍。

讲堂

编辑

讲堂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程颢程颐授课之地。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门联为:

满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内设有教案、课桌、课椅;东山墙上绘“二程”讲学图;西山墙有对宋代书院任教人士、书院教学特点、古代学制演变等方面的介绍。

道统祠

编辑

道统祠面阔三间,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棂门槛窗。门额横匾书“道统祠”三字,门联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祠内供奉帝尧帝禹周公头像,后壁图案绘三人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事迹。道统祠前建有泮池,上架拱桥,两侧分别刻“泮池桥”三字。

藏书楼

编辑

藏书楼是书院的最后一进建筑,面阔五间、硬山卷棚式顶,双层砖木结构。原藏书千余部,多已遗失。现陈列有《二程全书》《二程遗书》《中州道学编》《四书近指》《理学要旨》等,另存部分书籍的木刻板,还有嵩山地区发现的稀世珍品《唐武后金简》。

将军柏

编辑
 
4500年树龄的将军柏

嵩阳书院内有一株高二十余米,树干围十余米的古柏,已有四千五百余年树龄,仍树干苍劲,而枝叶繁茂;此柏树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被汉武帝赐封为将军柏。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编辑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在书院大门外南侧,高9米,为嵩山一带碑制之冠。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练丹九转之事,由李林甫撰文,书法家徐浩以古隶楷书。背面和两侧有欧阳修跋文及游人题词。2001年,碑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