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坤五(1885年7月16日—1959年4月12日[1]),字友鹤,号虔老驻鹤轩主人不平鸣生高雄楠梓人,祖籍福建漳州[2]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家及画家,为台湾新旧文学论战旧文学代表人之一。

郑坤五
出生(1885-07-16)1885年7月16日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凤山县楠仔坑街(今高雄市楠梓区
逝世1959年4月12日(1959岁—04—12)(73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高雄市
墓地 台湾高雄市大树区九曲堂公墓
国籍 大清(1885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59年)
父母郑启祥(父)
许匏(母)
闽南语名称?
全汉 鄭坤五
全罗 Tēⁿ Khun-ngó͘
台罗 Tēnn Khun-ngóo

生平

编辑

早年生平

编辑

郑坤五于1885年7月16日生于台南府凤山县楠仔坑(今高雄市楠梓区),祖籍中国福建省漳州府[2]。父亲郑启祥清朝南路营把总,曾驻守打狗港(今高雄港)要塞。乙未割台时,曾任台湾民主国打狗炮台带管,遭日军强大火力击伤,携郑坤五及家人逃归漳州。不久,郑启祥就过世了。郑坤五回漳州后,进入漳浦中学就读,12、13岁即工于诗歌。三年后毕业,二姊郑玉女适嫁于凤山,于是大约在1900年,坤五便随母亲及妹妹返台,定居九曲堂[2]

坤五返台后,进入凤山国语传习所速成科学习国语(日语),两年后毕业。1902年开始,担任台南地方法院凤山出张所通译。受凤山郡安倍利三郎赏识提拔。1920年,奉令担任首任大树庄庄长,年36岁。为感念安倍的提拔,曾著有《戊午早春随邑宰安倍利三郎阁下赤山湖游猎》组诗5首。四年后,因诋毁日本政府而被革职。1923年4月1日,郑氏取得代书许可证[3],开始代书工作[2]

创作生涯

编辑

除文学外,郑坤五也善于绘画,尤工于画虎,1924年,郑氏以作品“鸡声茅店月”,赴东京参加第五回东洋艺术院赏,获金牌赏。

辞庄长到战后的这一段时间,坤五进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1927年4月15日,《台湾艺苑》创刊,郑氏任编辑人。迄1930年2月1日,共两卷30期的内容中,郑氏为唯一的编辑人,包办了文学、非文学、文言、白话文、华文、长篇连载小说及小品文,皆出自郑氏一人之手。[4]

郑坤五的汉诗作品数量庞大,不论是在《三六九小报》,或是各地诗报上都有他的作品[2]

战后

编辑

二战后,郑坤五应光复新社社长黄光军之邀,担任该报编辑,并在此时发表长篇小说〈活地狱〉,讽刺日治时期日警虐待台湾人之史事[2]

民国35年(1947年)7月1日,郑坤五获聘为省立高雄第一中学国文科专任教员。并以《鲲岛逸史》一书送审,取得“台湾省中等国民学校教员甄选合格证”,并也在屏东女中任教,直至1950年退休,时年66岁。

退休后任台湾合会高雄分行总务课长,旋因高血压心脏病返家疗养。

民国48年(1959年)4月12日病逝,葬于九曲堂公墓。

文学理论

编辑

郑坤五在《南音》杂志上,拥护乡土文学以及台语文写作[5]。于《风月报》及《南方》(二者为同一刊物)杂志上拥护旧文学。论战初期,以“革新派”黄文虎为和“捍卫派”的郑坤五为主。之后逐渐转为新旧文学论争,新派以林荆南为首,旧派以郑坤五为首[2]

在论战期间,郑坤五以长篇连载的方式于《南方》杂志上发表了《鲲岛逸史》(未完成),风靡一时。

著作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谢松山,《新旧文学转捩点的郑坤五先生》,页4~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陆梅. 鄭坤五《鯤島逸史》研究. 东海大学. 2002年 [2015-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3. ^ 台南地方法院司法代书人第一七二号认可
  4. ^ 吕兴昌,〈论郑坤五的“台湾国风”〉
  5. ^ 郑坤五,〈就乡土文学说几句话〉,《南音》一卷二期,页14,193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