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

(重定向自長勺之戰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1] (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长勺之战
日期前684年正月
地点
结果 鲁国获胜,齐国军队被逐出鲁国
参战方
齐国 鲁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不明
(《左传》没有提及)
鲁庄公
曹刿
兵力
不明 不明
伤亡与损失
不明 不明

鲁国主将曹刿在此次战役中的评论被认为是对战前准备及管理军队士气的重要观点。

左传》对是次战役有详细描述,但《史记》〈齐太公世家〉及〈鲁周公世家〉均无是次战役之纪录。

事件详情 编辑

背景 编辑

齐襄公于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 (前685年春季) 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仅以身免。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战役经过 编辑

前684年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没有减省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刿便认为鲁“可以一战”[2],并获鲁庄公批准随行督战。

曹刿在战场上未有立刻下令与齐军决战,待齐军三次冲击后方才让鲁军鸣鼓进攻,齐军大败。[3]其后曹刿又阻止鲁庄公立刻追击,在观察到齐军旗帜翻倒、车轮轨迹混乱,才下令追击,最后齐军被完全赶出鲁国国境。[4] 这就是孟子魏惠王(梁惠王)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来源,也是成语“一鼓作气”的源头。

后续 编辑

前684年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5]次年 (前683年) 五月[6],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7]

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两国进攻鲁国西部。[8]

评论 编辑

曹刿在战后分析了战胜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意指军队在多次连续战斗后,士气和气力均会下降。以士气充盈的军队进攻疲弱的敌军,所以取胜。另外,曹刿亦解释战时未有立刻追击齐军,原因是担心齐军设下埋伏。他在观察齐军状况后,知道齐军确实是大败而逃,方才下令追击。

中国作家潇水(张守春)在其著作《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中认为曹刿在战役中引入了战术预备队的概念,是其带领鲁军战胜的“根本原因”。 [10]

参看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长勺”可读作Chángshuò或Chángsháo。
  2. ^ 《左传》庄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 ^ 《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4. ^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5. ^ 《左传》庄公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6. ^ 《春秋》庄公十一年: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7. ^ 《左传》庄公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
  8. ^ 《左传》庄公十九年: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
  9. ^ 全文见《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齐)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同段有关追击的分析亦出自此文。
  10. ^ 潇水 (张守春)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三章〈大哉强齐〉,第二节,http://xiaoshui.gkong.com/article.asp?bid=2&zid=9&jid=7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