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重定向自莒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己姓,源自轩辕黄帝[1],为少昊之后,属东夷之国。[2]建国于前1046年,建国君主是兹舆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但是莒国的全境后来为齐国占领。《汉书·地理志》记载则说莒传“三十世为楚所灭”。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大部,其后齐国凭借坚守莒、即墨二城反攻而复国。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1.介根
山东省胶州市西南)
2.莒
山东省莒县
政府封地
• 始封此国者
周武王
• 爵位
子爵
• 
己姓
• 始祖
莒子兹舆期
分封
• 创始
周武王元年
• 灭亡
前431年
• 灭亡原因
春秋后五十年即楚简王元年,为楚国所灭
史书记载春秋
(始见于鲁隐公二年)
莒国故城模型,展出于日照城市规划展览馆

历史 编辑

周朝史料空缺时期 编辑

莒国自初始封,至春秋鲁隐公元年的莒国历史史文空缺。而且司马迁著《史记》时,没有为莒国写一卷专属的国史。

现在,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的莒兹丕公,中历十一世。兹丕公之后,开始出现国君世系的记载。

可是,莒国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用作在世时的称号。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自周初至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希望以鲁国为代表的周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并没有显著效果。

有史可查时期 编辑

鲁隐公二年后,《春秋》经传始见莒之事迹。战国时期楚简王灭莒(时间在公元前431年),290年间,莒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与齐国鲁国两大邻国关系很不稳定。以说明夷夏之间的战争与民族融合,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早期 编辑

自前720年至前673年为莒国历史的早期。

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它南入向(在今莒县南70里处),北伐杞国,灭亡邾国。杞为旧国,商朝卜辞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河南杞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灭杞国,所以使用蚕食手段,先占领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很鄙视杞国,不与杞国建交。

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州国是小国,姜姓,不久被齐所灭。纪国曾因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与莒在“密”地会盟。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因此在“浮来”结盟。可以看出莒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维持了友好关系。但齐桓公即位后,齐国称霸,局面发生改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却不念旧德。不久,齐国却向东方扩张,纪国和杞国首遭侵略,亦见“伐莒”之文。莒国似乎明白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国、鄫国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国和鲁国之外的东方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莒国。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鲁庆父。因为鲁国人赂莒交出鲁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国和莒国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国被打败。结果,鲁国也有了戒心。在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诸及防(东防,在今费县东北40余里处)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

齐桓公由于标榜尊王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中期 编辑

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这时,是晋文公齐桓公后当霸主,以及邲之战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经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这四代君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国的几次会盟,外交上初步活跃。

晋文公虽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却未在会盟中强烈的表现出来,所以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此时,齐国继续向东方讨伐。记载明确的是前600年伐莱国,占领根牟。莱国为东夷根牟又在莒国的边境,所以齐国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侵略莒的战争。《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载道:“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说出了齐国、莒国双方的打算:与莒国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国,本是鲁国的禁脔。此后,齐国想要吞并莒国,鲁国想要吞并邾国,二大国的首领经常派使者或亲自会晤。

前599年,鲁国出兵伐邾国,第二年,两国联兵攻打莒国。第三年,楚国在“邲”打败晋国,齐国见莒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于是,便无所顾忌的在第四年再次侵略莒国。此后十年间,齐国自恃强大,开始欺负鲁国,又侮辱晋国派来的使臣,形势发生变化。晋国、鲁国、卫国曹国在前589年合兵伐齐国,败齐于鞍。于是,莒国得到恢复,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国为盟主的马陵之会蒲之会

后来,可能由于齐国和鲁国相继侵略,也可能由于莒渠邱公无能,莒国的三座城池经常为楚国所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前574年,渠邱公死,其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后期 编辑

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的中后期。在这段时间的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后期,宋国向戌建议晋国、楚国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三十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二十四次,莒全部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一开始,就合邾国联合,共同侵略鄫国

鄫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但是,鲁国被打败,鄫国终于为莒所灭。鲁国的君主认为国家到受到了威胁,加强位于东疆的城的防护。前565年、前563年、前561年,莒三次进攻鲁国

看上去,仅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在中原争霸,莒就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莒渐渐强大之后,也会像别的国家一样拼命侵略邻国。史书里评价,“春秋无义战”,莒也不可能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看上去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军焚烧了临淄。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然而,齐国对莒极为不满,开始有了报复之心。

莒黎比公治理国家时,被《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指的就是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黎比公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时候,利用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也确实能算是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莒最活跃的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

末期 编辑

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为莒国历史的末期。这一时期,晋国卿大夫逐渐强大,公室暗弱,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失去了援助。莒君在历史上有记载者,有公子展舆著邱公共公郊公等四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到了公元前431年,楚国灭莒。

在这段时间内,莒国的国土经常被齐国鲁国占领,国势渐渐变得虚弱,只好采取守势。而且,莒国常有内乱,展舆当国君后,夺走了“群公子”秩的权利,群公子怀恨在心,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国君主。展舆在吴国避难,他的党羽务娄等三人奔赴齐国,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来,牟夷又去鲁国,把“牟娄”及“防”二邑送给鲁国。

前532年,鲁国伐莒,攻占了“郠”。“郠”位于今沂水县边界,也是莒国的门户,因此,莒国西疆撤走了所有防守部队。在这时,莒仍然内乱不止。国君去疾死后,蒲余侯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公子去疾之弟公子庚舆成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

前523年,莒想摆脱齐国的控制,两次导致齐国的攻击,但此时,莒的国力大大缩退,比不上周围的国家。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势力扩张到淮河上游,灭亡了蔡国,进而灭莒。但是,莒离楚国还是比较远,楚不能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

国君列表 编辑

汉书·地理志》谓莒国传“三十世为所灭”,杜预春秋释例云“莒国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十一世(疑当作“十七世”)兹平公方见春秋,共公以下微弱,不复见,四世楚灭之。”然而据《春秋左氏传》及《说苑》、《吕氏春秋》等古籍,莒国国君年代可考者仅有10位,其余不明。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莒国君主的名号如莒纪公,“纪”并不是谥法,而是莒国的地名。杜预就指出,莒不属于诸夏,不行诸夏的谥号。

谥号 国君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身份
1 莒子兹舆期 兹舆期 周武王元年-?
中有十四世失考
16 莒子 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年间 见《左传·僖公元年》
17 莒兹丕公(一作莒平公 鲁僖公年间 杜预云“〔兹舆期后〕十一世(当作十七世)兹平公方见《春秋》”
18 莒纪公 庶其 ?─前609年 莒兹丕公子,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19 莒厉公 季佗 前609年─? 莒纪公子
20 莒渠丘公 ?─前577年 疑莒厉公之子
21 莒犂比公 密州(一名买朱鉏) 前576年─前542年 35年 疑莒渠丘公之子
22  莒子舆 前541年 1年 莒犂比公子
23 莒著丘公 去疾 前540年─前528年 13年 莒犂比公子
24 莒郊公(一作莒穆公莒敖公 前527年 莒著丘公子
25 莒共公 庚舆 前527年─前519年 9年 莒犂比公子
26 莒郊公 前519年─前481年 39年 莒著丘公子
以后四世失考(《资治通鉴外纪》卷九)

世系图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世本·诸侯世本·莒》周兴,封黄帝之后于祁,而置莒后舆期于始都计斤。十一世兹丕归莒,至纪公复己姓。
  2. ^ 《汉书·地理志》:“莒故国,盈(嬴)姓,三十世为楚所灭。少昊后。”

参见 编辑

泗上十二诸侯
宋国 | 鲁国 | 卫国 | 邾国 | 薛国 | 郳国 | 滕国 | 莒国 | 任国 | 郯国 | 费国 | 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