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伏
埋伏或称伏击、狙击[1],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术,埋伏的武装力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并且暗中攻击通过的敌人。埋伏者隐藏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藏于浓密的矮树丛中,或是山顶之后。埋伏战术的运用在历史上时有所闻,从远古的时代到今日现代化的战争。
历史
编辑如上所述,埋伏运用于战争历史有长远的历史。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期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即是埋伏的运用高手,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公元前217年)中汉尼拔在湖滨小径设伏,成功全歼罗马军主力三万人与击杀指挥官。在中国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诱杀其兄弟于宫城北门之内也是埋伏的运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硫磺岛战役(1945年)中日本军放弃在滩头阻击美军,而选择存留实力于岛内伏击攻击者,使美军伤亡惨重,也可视之为埋伏的运用。
程序
编辑在战争中,埋伏都常运用于陆军单位,大自军小至班级单位都有。埋伏的目标则包括敌人的军队,甚至是车辆等一切军需,甚至在一些比较特别的状况下也会深入敌后。实际的攻击行动通常由排级单位执行,而连级组织则是负责调度支援攻击行动,例如建立躲藏点,确保何处可布署攻击武力,何处可于突击后退却,并巡逻于攻击点与退却路线之间。在远古的战争中,一场埋伏通常可能需要动员成千上万的士兵,甚至塞满整个山谷。[2]
当然,海军及空军亦有埋伏可言,例如苏里高海峡海战中美军在海峡出口布下重兵截杀日军舰队,或者现代的武装直升机躲入云层以伏击敌方飞行器等;不过由于海上及空中的环境相对单一、不及陆上复杂多变,因此埋伏这种手段并不如陆军一般常用。以下以陆军的埋伏行动为例进行说明。
计划
编辑埋伏复合有许多行动,也因此常常包含有许多细节。
- 确认一个适当的杀戮区(Killing Zone),一般是预期敌人会通过之处。
- 第二、部署埋伏武装火力位置。
- 第三、给予部署之处适当的覆盖、消迹,完成之后选取埋伏处巡逻路线。
- 第四、快速搜索是否有可用重要战场情报。
- 第五:附近是否有其他的敌人大部队?距离多远?是否为轻/重装甲部队?
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条通往森林深处的小路,即是易于埋伏其中的状况。
埋伏可按著几何图形描述如下:
- 线性埋伏(Ambush of Linear):火力单位布署于与杀戮区相同距离的线性范围。
- L形埋伏(Ambush of L-shaped):长足边同上布署,短足边火力单位则对杀戮区纵射。
- V形埋伏(Ambush of V-shaped):火力单位布署于杀戮区之终点,敌人进入后埋伏火力呈交叉连锁对敌人射击。这样的埋伏通常是在敌人完全进入杀戮区之后,而交叉的火力将可以阻止任何想撤出杀戮区的企图。[3]
准备
编辑为了确保成功,埋伏的巡逻务必力求布署于秘密区域,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于黑暗的掩护之中。巡逻必需建立一个安全并且隐蔽的地点,并足以全览杀戮区。通常两个或数个截断小组(cut-off)会被置于主要埋伏单位的些许距离外的相同隐蔽点,其中一个截断小组的任务有二:
另一个截断小组则是掩护埋伏点的前后方,如此则可给予埋伏武力全面防御(all round defence) 另外,埋伏指挥官必需非常小心的确保,攻击过程中不会误伤友军。
等待
编辑设下埋伏后,下一步即是等待,可能是数小时或是数天,全看作战与支援情况而定。这显然是有很多困难的问题需要被解决,埋伏人员必需保持掩蔽与机警,轮流站哨、掩护、休整、确保公共卫生、食物与饮用水,这些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必需于何处建立一个巡逻补给站以利埋伏的进行。埋伏巡逻者总是尽可能的自我补给与自足,非必要绝不让出他们的掩蔽点。
执行
编辑敌人抵达杀戮区之时,其中一个截断小组应该要发出讯号,可能是无线电或是其它形式的传递讯息,但绝对不能让敌人察觉。如果必需要无线电静默(radio silence),可用绳索一条或数条为权宜之计,拉动一条或数条权做讯号也不失为方法。埋伏指挥官必需下达清楚明确的命令,指示开始行动。此时可由自动化武器爆出大量火力,也可以使用一些爆炸手段(诸如M18A1 阔刀地雷或其它定向式地雷),或是一个简单的哨声。在美国的演练中,哨声不会比较占优势,毕竟不会对敌人造成任何伤害。埋伏指挥官必需判断何时行动才会使埋伏得到最大的效能,并且下达命令。有些埋伏巡逻队也会依靠杀戮区内诡雷与地雷的触发,来展开火力攻击。
对于车辆,领头与殿后的车辆是为主要攻击目标,目的是使整个车队留在杀戮区越久越好,而攻击目标则是以尽快瓦解攻击单位的凝聚力为优先考量。成败之关键点在于运用优势的火力尽可能的速战速决,以防止敌人展开反埋伏的战术。对于敌人步兵单位攻击的优先级如下:
- 通讯兵:过去以背包后的金属天线来判别无线电兵,诸于英军体系中的克兰斯曼无线电等。
- 敌军指挥官:这个比较困难,今日军官与士官之穿着与装甲均与一般陆军战斗单位没有两样,甚至有些军士官会刻意摘下军衔、避免在战场上做出明显指挥部队动作,或跟其他人穿一样的制服避免被攻击射杀或俘虏。
- 敌人物资:以伏击摧毁或夺取敌人要补充部队的的武器、弹药、食物、装备用品,以便延迟、阻扰敌军作战。
- 敌人重武器:火炮,或著是排用或班用机枪。
交火之后可能取得胜利,而今埋伏小队已今泄漏踪迹,必需尽快离开该地区,这是非常实际的作法。在攻击与永续经营当中,特别是面对敌人数量庞大的人力与火力,埋伏武力必需尽速脱离埋伏现场,即便是赢得战斗也得快速逃脱。在过去公认协议中,埋伏者为获得情报而检查尸体搜集可用情资、收押俘虏、集中销毁敌人武器、视必要再设下诡雷爆炸物、统计小队伤亡士兵,即循着之前规划过的路线,将足迹掩灭后撤离伏击现场。
逃脱埋伏
编辑按照定义,埋伏者掌握着全部出其不意的杀戮过程,那意味着被埋伏者对于被攻击是完全状况外,不知道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如何跳跑。因此,由野战经验证明得知,只有适当的方法才能自杀戮区全身而退,那就是原路退回或撤退。所有其它杀戮区外的路线可能阻塞,或是已被计划好实施埋伏,甚至连退路都有可能已被设下埋伏。在军事教范中的建议是“去攻击埋伏”,但这样做很有可能已经被埋伏者预先考虑到,我们得假设一切都已在埋伏者的掌握中。撤退的价值在于存留实力以在计划内“择日再战”。
避开埋伏
编辑逃出埋伏的最佳方法就是不要中埋伏,为了躲避埋伏,最重要的就是使行军动态不能被即时掌握与预测,尽量不显露太过明显的路线,避免按著固定的速度与方向动运,巡逻队伍必需常常变化,不定时的停下来观察前方情况与更换后卫。单位应该多路靠近移动足以一起相互支援,但也得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免触动自动化武器时不会伤整体单位。行军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随时可展开最大火力的巡逻,例如组成箭头而矛头队形,他们不应该被允许排成一列的前进。单位行军时应设置先头侦察兵于前头,且尽可能设置后卫殿后。车队行进时遵循引导车辆与侦察车的带领,后头则紧跟着全体队伍。
反埋伏
编辑在今日现代化的战争之中,反埋伏的行动相对容易许多。凭着事先航空优势的侦察,并且标帜出任何显著的埋伏地点,开始反埋伏与清除。在2001年的后阿富汗战争中,武装直升机被广泛使用在深测穆斯林武装份子的聚集,并随即加以攻击歼灭,或是在航空器的弹著点观测修正下,由炮兵加以攻击。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8-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 ^ 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汉籍电子文献,《新校本史记三家注》,高祖本纪卷八,页385。
- ^ FM 7-85 Chapter 6 Special Light Infantry Operations. [200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参考文献
编辑- 安东尼.B.赫伯特中校《士兵手册》〈成功的埋伏〉之节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 Army Ranger Hand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国陆军侦察兵手册,埋伏(5-14)与埋伏之应变(6-11)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孙子兵法》.〈虚实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