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与黛芙妮 (贝尼尼)

巴洛克式大理石雕塑

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的《阿波罗与黛芙妮》是巴洛克式的艺术品,是一件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现存放在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它的灵感来自罗马神话太阳神阿波罗的跟踪骚扰的故事

阿波罗与黛芙妮
艺术家贝尼尼
年份1622–1625年 (1622–1625)
类型雕塑
媒介大理石
尺寸243 cm(96英寸)
收藏地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坐标41°54′50.4″N 12°29′31.2″E / 41.914000°N 12.492000°E / 41.914000; 12.492000

概况

编辑

这件雕塑的作者贝尼尼是曾经在罗马设计教堂的意大利雕塑家,他是17世纪欧洲的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此雕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于1622年至1625年间制作,在意大利罗马完成。作为巴洛克艺术,此作品的内容较富戏剧性,是神话故事剧情中的一瞬间,描述了最有活力和最引人注目的时刻。

题材

编辑

《阿波罗与黛芙妮》是罗马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跟踪骚扰的故事,对象为彼纽斯的女儿黛芙妮。对于这件作品的内容,用了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描述得较详细的版本。[2]

此故事的其中一位主角黛芙妮是河神之女儿,她不愿受拘束,只想在山林逐鹿,不想碰触婚姻爱情。另一方面,太阳神阿波罗下凡人间,因与爱神丘比特起争执,遂被其爱情射中。故当他遇上黛芙妮,顿时爱火中烧,神迷心狂。黛芙妮被吓得慌张起来,夭夭逃亡。阿波罗满心爱情渴望,一下把她追上了。此时,黛芙妮向父亲呼叫,宁愿毁了自己的身体,也不要讨人喜爱。河神答应,她的身体便慢慢变成一棵月桂了。[3]

这座雕塑表现了故事结局的壮丽场景,阿波罗冲向黛芙妮、刚要触摸她的一刻。

此雕塑只用了白色的大理石为材料,并无其他装饰,使雕刻出来的形状更清晰,令故事剧情及雕刻技巧都更突出。与加上冥界的三头犬的《普若瑟比娜之掳获》不同,此作品并没有加上任何代表阿波罗的神兽以突出主题。从个人风格上看,虽然贝尼尼擅长雕塑及建筑,但是他没有故意将此作品与建筑联系,而将其以独立的艺术品形式呈现。

另外,从其风格来看,可见一些忠于传统之处。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品中,古人通常会以中性的形象来描写阿波罗,他的身材纤瘦,样貌年轻,没有留胡须,并配有女性般颇长的头发。在这尊雕塑上贝尼尼运用了上述所有特质,保留了阿波罗的传统形象。

视觉元素和效果

编辑

这件雕塑上,人物的表情十分仔细,造型逼真。两位主人翁略为重叠地站着,组成清楚简单的构图,突出主题。大理石的米白色属于暖色,令整个画面更和谐。贝尼尼选择上述的元素,倾向表现富戏剧性的视觉效果。

阿波罗奔跑的动作可产生一些空间申延,使他背后的空间更大、视野更广。由于这作品并非只有一个观点,所以要欣赏这件雕塑,就要什么角度也看一次。例如从背后看阿波罗的话,黛芙妮的形象便较模糊,只看到变成的部分。[4]

这件雕塑捕捉了黛芙妮变身时激烈的情感,和戏剧性地描写她不同阶段变化的形态。黛芙妮的双瞪大、儿张开,表现出紧张、惊讶的神情,这是由于背后追求自己的人已跟上了,以及对自己突然变成月桂树的恐慌。她由开始变成树干手指开始长出树叶等,可推演出她身体其他部位将会变成树木。其实阿波罗亦是表情激动的,他微微张开的嘴巴表露出一丝失落,但仍遮盖不了双眼露出年青人未来充满恋爱憧憬的神情。当阿波罗追上爱人时,他便是一手抓住对方的身体,若对方并非已变成一棵树,早就被他抱过来了,可见阿波罗炽热又自私的爱慕之情。[5]

质感上,从贝尼尼运用到此作品上的雕刻技巧,能够做到于同一上创造出不同质感。树干上的树皮看似是干燥的、坚硬的,而树叶是新鲜、柔韧的,阿波罗身上的看似是柔软的、飘逸的,黛芙妮的嘴唇额及身体是嫩滑的、有弹性的,阿波罗的身体是扎实的。对于黛芙妮身体的柔软,可从阿波罗的按下的位置清楚见到。其实贝尼尼在较早前的另一件代表作《普若瑟比娜之掳获》上有更高的造诣,该作品中冥王普路托用力抓住五谷女神戴密特之女普若瑟比娜的胴体,其力度使手指微微向肌肉陷入,离远可见,画面较为刺激。由于故事中阿波罗没必要像普路托般着力,因此现时这种力度的效果才会合理。虽然雕像人物的头发未如真发般细腻,但是黛芙妮辫子的形状已十分逼真,与贝尼尼在《大卫》手上弹弓绳子塑造技巧一脉相承。

诠释

编辑

贝尼尼与古罗马神话有关的雕塑共有五尊。除了《阿波罗与黛芙妮》之外,便包括1615年制作的代表作之一《山羊艾默希尔》、1620年制作的《尼普顿与特莱顿》、1621年至1622年制作的《普若瑟比娜之掳获》、以及1635年制作的头像《美杜莎》。由于《山羊艾默希尔》的主角是天神朱比特,《普若瑟比娜之掳获》的主人翁则是冥王普路托,加上与海神尼普顿及太阳神阿波罗有关的作品,故除了较后期的《美杜莎》之外,其余四件作品都是与神话中最主要的神有关的。可见贝尼尼的选材颇为主流,而得出的效果是较端庄,与巴洛克艺术的特色吻合。

感情丰富的贝尼尼,在这件作品中强烈地表现了主人翁的情感。这作品描写了阿波罗徒劳地拼命追求爱情,有着世间情郎无法讨得初恋情人欢心的含意。[6]

对于现代的观者,仍会感受到贝尼尼大师级的高超造诣,虽然现今有不少出色的艺术品,但对于巴洛克艺术的评价总不会降低。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Fred S. Kleiner, Christin J. Mamiya, Richard G. Tansey.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Eleventh Edition). Fort Worth: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2001, Chapters 5, 24.
  2. ^ Rolf Toman. Baroqu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Painting. France: Konemann, pp.279-281.
  3. ^ 李梅龄、沈德传、许绮玲、李复兴:《诸神的传奇》,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4,页42。
  4. ^ Tutte Le Opere Nel Mondo. Bernini. Roma: Fratelli Palombi Editori, 1993, pp. 12-15.
  5. ^ Bindman, David. European sculpture from Bernini to Rodin. London: Studio Vista, 1970, pp. 21-22.
  6. ^ (英文)Simon Schama. When stone came to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检索日期200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