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1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1],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福建福州府闽县螺洲人。溥仪帝师

陈宝琛
陈宝琛

听水老人七十九岁小景


大清太傅内阁议政大臣
籍贯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闽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敬嘉,号伯潜,号弢庵、陶庵,晚号听水老人
谥号 文忠
出生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1848-10-25)1848年10月25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逝世 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日
1935年3月5日(1935岁—03—05)(86岁)
 中华民国北平市
墓葬 福州马尾区君竹村西300米登龙岭
亲属 (弟)陈宝璐;(妹)陈芷芳,(妹夫)林尔康,(外甥)林熊征
出身
  • 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出身
著作
  • 《沧趣楼诗集》10卷
  • 《陈文忠公奏议》2卷
  • 《听水斋词》1卷

生平 编辑

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好论时政,为清流党。光绪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光绪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

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在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实录》。民国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民国十二年(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民国十四年(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满洲国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满洲国官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乙亥二月初一日(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家族 编辑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子:陈懋颐(早夭)、陈懋复、陈懋艮、陈懋需、陈懋随[2]:19

女:陈京贞、陈南贞、陈勤贞、陈容贞[2]:20

著作 编辑

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重订同治七年戊辰科会试同年齿录》
  2. ^ 2.0 2.1 蓝明. 繁花不落. 酿出版. 2013. ISBN 978-986-587-159-8. OCLC 1338495236. 

书目 编辑

  • 陈三立,《赠太师陈文忠公墓志铭》,《清朝碑传全集》,5册,4004-40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