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中华民国)

中華民國設立的一級行政區劃

云南省,为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是延续清朝所设置的22省之一,为华南6省之一,其主张范围比现今的云南省略大。简称为“”。

云南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51年

  云南省在中华民国法理主张中的位置
坐标:25°00′N 101°30′E / 25°N 101.5°E / 25; 101.5
首府昆明县(1912-1935)
昆明市(1935-1949)
 泰国曼谷(流亡)(1950-1951)
面积 
• 
420,465平方千米(162,342平方英里)
人口 
• 
9,066,000
历史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51年
前身
继承
云南省 (清朝)
云南省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四川省
 缅甸实皆省克钦邦掸邦

省名由来

编辑

得名于元代的云南行省,因古代楚国大将庄𫏋曾在此建立滇国,简称“滇”。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云南省地图
亚新地学社1943年云南省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初年继承了清朝的云南省,在此期间和大英帝国中国—缅甸边界走向存在争议,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开始对整个江心坡提出领土主张,其中野人山二战期间被中国远征军短暂控制数年,后国军残部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退居缅甸北部并控制该地数年。按照其主张范围,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420,465平方公里,辖境包括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全域,及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小部分,及未有实际管辖过、备受争议的缅甸克钦邦实皆省北部山区一带(即江心坡)。周围邻省分别为西康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邻国为印度(1947年之后)、缅甸(1948年之后)、老挝越南(1948年法属印度支那解体后)。

人口

编辑

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云南省共有805.3万人。民国时期,云南人口突破了1000万人,民国26年(1937年)达到了近1300万人,此后呈上升趋势,至民国38年(1949年)上升到1595万人[注1]。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参1]

云南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1,904,000 9,468,000 4,976,000 4,492,000 4.97 110.70
1928年 13,821,000
1936年至1937年 2,390,000 12,042,000 6,226,000 5,816,000 5.04 107.04
1947年 1,715,000 9,066,000 4,552,000 4,513,000 5.27 100.82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云南省的人数为3万5707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1.32%[参2]

历史沿革

编辑

宣统三年九月初九(1911年10月30日),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民国4年(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先后有唐继尧、龙云(1928年-1945年)等统治云南,形成“以一隅而为天下先”的声势。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共产主义开始在云南传播。民国14年(1925年)3月16日,大理市发生7.0级地震,5000人死亡,大理市损毁严重,76000座房屋被地震晃动或随后的火灾摧毁。民国15年(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在昆明成立。民国17年(1928年)1月,龙云投靠蒋中正,在云南实行“清党”,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李鑫王德三刘平楷等党员相继被补杀害;同年,蒋中正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以龙云为首的地方实力派的统治在云南确立、巩固[参3]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是安置内迁企业和发展战时工业的基地。民国27年(1938年),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诸多师生和各方爱国人士聚集昆明,云南抗日救亡运动更加蓬勃开展。抗战初期,仅1000多万人口的云南,先后派遣20多万军队奔赴前线,出动民工10万余人,以付出极大代价修筑了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民国31年(1942年)有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国军对峙2年。抗战期间,以蒋中正为首的国府中央势力一步步涉入云南政局,并逐渐加紧对地方的控制,打破龙云独占的局面,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龙云为对抗中央,乃广结中共、民盟等反蒋力量,标举“民主自由”;蒋中正虽对龙云不满,但以大敌当前,只好隐忍不发。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21日卢汉率第一方面军赴越南受降,云南空虚,蒋中正乘机欲行削藩之举,解决云南问题;9月30日,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趁滇军主力赴越南受降,昆明兵力空虚之际,部署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发动兵变,并拉拢卢汉等滇军重要将领;10月2日昆明城内滇军缴械;3日改组云南省政府下令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空衔),龙云被迫接受命令并前往就任,挟持至重庆、南京,是为“驱龙事件[参4]

抗日胜利后,国民政府由于政策错误加上军事失利,以致失去大陆地区。民国38年(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四川、西康、云南等西南一带。在出走香港的龙云积极拉拢下,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率部投共李弥离昆后,与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商议,将部队撒到滇南的开远,蒙自一带,企图卷土重来。1950年1月,李弥奉召前去台湾。不久,李弥所指挥的第八、第二十六军除了撤往缅甸、老挝、泰国交界地的少部分以外,大部被歼灭于云南境内。

同年9月,蒋中正派李弥等人到缅甸北部,以猛撒为基地,纠集残部组成“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12月,李弥担任“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及“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51年5至7月,在缅国军在台湾和美国的支援下,向云南反攻,并攻下沧源耿马澜沧双江四县,并设置西南行署治理。由于兵力悬殊,随后即遭解放军迎头痛击,7月撤出云南境内。10月26日,原本代行省政府职能的云南靖绥公署亦撤销,自此仅存“云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

1953年1月,在缅国军残部改称“云南反共救国军游击总部”。孤军为求生存,私底下与克伦族赫蒙族合作,缅甸政府基于主权完整的理由,对李弥残部进行军事围剿,以致爆发为期一月的中缅大战,并向联合国提出控诉孤军侵占缅甸国土。由美国、中华民国、泰国及缅甸在曼谷召开的四国会议会商,国民政府必须撤回孤军。同年底至1954年,李弥残部陆续撤往台湾。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清代时设置有迤东、迤西、迤南、临开广等4道。辛亥革命以后废除迤东道,而迤西、迤南、临开广3道仍然保留[参5]。民国2年(1913年)2月25日,迤西、迤南、临开广更名为滇西、滇南、临开广,并在旧迤东道地区复置滇中道。

民国4年(191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发布《划一令》,在滇水道、蒙自道、普洱道、腾越道各地设置观察使。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进驻后,道制才正式废止。

滇中道
民国2年(1913年)4月置,辖昆明、富民、宜良、呈贡、罗次、禄丰、易门、嵩明、晋宁、安宁、昆阳、武定、元谋、禄劝、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马龙、陆良、罗平、寻甸、巧家、东川、昭通、永善、绥江、鲁甸、马关、澂江、新兴、路南、江川、镇雄、彝良、楚雄、广通、摩刍、牟定、盐兴、大姚、镇南、姚安、盐丰44县。民国3年(1914年)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昆明县(今昆明市区)。同年大姚、镇南、姚安、盐丰4县改属腾越道。民国16年(1927年)废。
蒙自道
民国3年(1914年)6月临开广道改名蒙自道。道尹为边缺,二等。驻蒙自县(今蒙自市文澜街道)。辖建水、蒙自、通海、河西、峋峨、石屏、阿迷、黎县、箇旧、文山、马关、广南、富州、广西、弥勒、师宗、邱北17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4月置滇南道,观察使驻普洱县(今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宁洱镇)。辖普洱、思茅、他郎、威远、元江、新平、镇边、镇沅、景东9县。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驻思茅县(今思茅市驻地思茅镇),增辖缅宁县。民国15年(1926年),迁回宁洱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腾越道
民国2年(1913年)4月置滇西道,观察使驻大理县(今大理市驻地下关镇北大理)。辖大理、云南、洱源、赵县、邓川、宾川、云龙、弥渡、丽江、兰坪、鹤庆、剑川、维西、中甸、永昌、永平、永康、腾冲、龙陵、蒙化、漾濞、永北、华坪、顺宁、云县、缅宁26县。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边缺,二等。驻腾冲县(今腾冲县驻地城关镇),缅宁县往属普洱道,滇中道大姚、镇南、姚安、盐丰4县来属,辖县增为29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政府通令废道,实行省、县两级制。鉴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地区各县界连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涉外事务繁多,国防边地关系密切,废道后,云南省特在腾冲设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在普洱设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处理涉外事务,同时兼办行政要务。民国27年(1938年)撤销两公署:

  • 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民国18年(1929年)11月设置。驻腾冲县(今云南省腾冲县),辖滕冲、中甸、龙陵、维西、兰坪、镇康、丽江、剑川、云龙、保山、永平、顺宁12县及阿墩子(德钦)、菖蒲桶(贡山)、康乐(福贡)、知子罗(碧江)、泸水、干崖(盈江)、莲山、陇川、芒遮板(潞西)、猛卯(瑞丽)10行政区(设治局)。
  • 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民国18年(1929年)11月设置。驻宁洱县(今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辖宁洱、思茅、景东、景谷、镇远、六顺、江城、澜沧、缅宁、双江、车里、佛海、南桥13县及临江(宁江)、沧源2行政区(设治局)。

行政督察区

编辑

云南省政府废道后,由于省区面积辽阔,交通不便。省政府为保证政令畅通,民国21年(1932年)划分全省为12个政察视察区,并选派要员定期分赴各地进行政务视察。民国23年(1934年)增加为16个政务视察区,明年(1935年)减少为6个。民国27年(1938年)改为15个视察区[参6]

民国29年(1940年)5月,以原普思边区辖境置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宁洱县,领宁洱、思茅、景东、景谷、镇远、六顺、澜沧、缅宁、双江、车里、佛海、南桥12县及宁江、沧源2设治局。

民国31年(1942年)3月,为适应战时需要,将云南沿边各县局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管辖全部沿边县局,其余各县统由省直辖。如下:

民国31年(1942年)云南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县名 县数 备注
省政府直辖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贡、罗次、禄丰、易门、嵩明、晋宁、安宁、昆阳、武定、禄劝、玉溪、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马龙、陆良、罗平、寻甸、会泽、弥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华宁、泸西、邱北、师宗、双柏、峨山、姚安、元谋、楚雄、广通、牟定、盐兴、祥云、盐丰、镇南、大姚、永仁、洱源、宾川、大理、永平、凤仪、邓川、云龙、弥渡、漾濞53县
54
第一区 昭通县 昭通、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鲁甸、巧家10县 10
  • 1942年3月设立。
第二区 文山县 文山、砚山、邱北、广南、西畴、富宁、马关、屏边8县 8
  • 1942年3月设立。
第三区 建水县 建水、蒙自、箇旧、石屏、元江、曲溪、新平、金平8县
龙武设治局
9
  • 1942年3月设立。
第四区 宁洱县 宁洱、思茅、墨江、六顺、澜沧、车里、佛海、南峤、江城、镇越、景谷、镇沅12县
宁江、沧源2设治局
14
  • 1940年5月称第一区,1942年3月改称第四区。
第五区 顺宁县 顺宁、蒙化、昌宁、云县、镇康、景东、缅宁、双江8县 8
  • 1942年3月设立。
  • 1942年12月增领耿马设治局
  • 1944年专署迁驻蒙化县
第六区 腾冲县 腾冲、龙陵2县
泸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7设治局
9
  • 1942年3月设立。
  • 1943年增领保山县。
  • 1943年专署迁驻保山县。
第七区 丽江县 丽江、中甸、维西、鹤庆、剑川、兰坪、华坪、永胜8县
德钦、贡山、福贡、碧江、宁蒗5设治局
13
  • 1942年3月设立。

抗战胜利后,全省划为十三区:

民国35年(1946年)云南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县名 县数 备注
省政府直辖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贡、罗次、禄丰、易门、嵩明、晋宁、安宁、昆阳、武定、禄劝、玉溪13县
14
第一区 昭通县 昭通、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鲁甸、巧家10县 10
第二区 曲靖县 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马龙、陆良、罗平、寻甸、会泽9县 9
  • 1946年设立。
第三区 弥勒县 弥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华宁、泸西、邱北、师宗9县 9
  • 1946年设立。
第四区 砚山县 砚山、文山、马关、西畴、广南、富宁6县 6
  • 1942年称第二区,1946年改称第四区。
  • 专署驻地由原文山县迁驻砚山县。
  • 原辖邱北县移属第三区。
  • 原辖屏边县移属第五区。
第五区 建水县 建水、蒙自、曲溪、通海、河西、石屏、开远、箇旧、金平、屏边10县 10
  • 1942年称第三区,1946年改称第五区。
  • 原辖元江、新平2县及龙武设治局移属第六区。
  • 新领省辖之通海、河西、开远、屏边4县。
第六区 新平县 新平、双柏、峨山、墨江、景东、元江、镇沅7县
龙武设治局
8
  • 1946年设立。
第七区 思茅县 思茅、宁洱、镇越、江城、佛海、车里、南峤、六顺8县
宁江设治局
9
  • 1942年称第四区,1946年改称第七区。
  • 原辖墨江、镇沅2县移属第六区。
  • 原辖澜沧、景谷2县及沧源设治局移属第九区。
第八区 姚安县 姚安、元谋、楚雄、广通、牟定、盐兴、祥云、盐丰、镇南、大姚、永仁11县 11
  • 1946年设立。
第九区 缅宁县 缅宁、双江、镇康、云县、景谷、澜沧6县
沧源、耿马2设治局
8
  • 1942年称第五区,1946年改称第九区。
  • 原辖蒙化、顺宁、昌宁县移属第十一区。
  • 新领原第四区之澜沧、景谷2县及沧源设治局。
  • 专署驻地由顺宁县迁驻缅宁县。
第十区 鹤庆县 鹤庆、洱源、宾川、剑川、永胜、华坪6县
宁蒗设治局
7
  • 1946年设立。
第十一区 顺宁县 大理、永平、凤仪、邓川、云龙、弥渡、蒙化、漾濞、顺宁、昌宁10县 10
  • 1946年设立,由原第五区蒙化、顺宁、昌宁3县及省辖7县组成。
第十二区 腾冲县 腾冲、保山、龙陵3县
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6设治局
9
  • 1942年称第六区,1946年改称第十二区。
  • 原辖泸水设治局移属第十三区。
第十三区 维西县 维西、丽江、兰坪、中甸4县
泸水、贡山、碧江、福贡、德钦5设治局
9
  • 1942年称第七区,1946年改称第十三区。
  • 专署驻地由丽江县迁驻维西县。
  • 原辖鹤庆、剑川、华坪、永胜4县及宁蒗设治局移属第十区。

民国38年(1949年),第十三区并入第十区,第十一区并入第八区,第十二区改称第十一区,如下:

民国38年(1949年)云南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县名 县数 备注
省政府直辖 昆明市
昆明、富民、呈贡、罗次、禄丰、易门、嵩明、晋宁、安宁、昆阳、武定、禄劝、玉溪13县
14
第一区 昭通县 昭通、永善、绥江、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鲁甸、巧家10县 10
第二区 曲靖县 曲靖、平彝、宣威、霑益、马龙、陆良、罗平、寻甸、会泽9县 9
第三区 弥勒县 弥勒、宜良、澂江、路南、江川、华宁、泸西、邱北、师宗9县 9
第四区 砚山县 砚山、文山、马关、西畴、广南、富宁6县 6
第五区 建水县 建水、蒙自、曲溪、通海、河西、石屏、开远、箇旧、金平、屏边10县 10
第六区 新平县 新平、双柏、峨山、墨江、景东、元江、镇沅7县
龙武设治局
8
第七区 思茅县 思茅、宁洱、镇越、江城、佛海、车里、南峤、六顺8县
宁江设治局
9
第八区 姚安县 姚安、元谋、楚雄、广通、牟定、盐兴、祥云、盐丰、镇南、大姚、永仁、大理、永平、凤仪、邓川、云龙、弥渡、蒙化、漾濞、顺宁、昌宁21县 21
  • 原第十一区辖10县并入第八区。
第九区 缅宁县 缅宁、双江、镇康、云县、景谷、澜沧6县
沧源、耿马2设治局
8
第十区 鹤庆县 鹤庆、洱源、宾川、剑川、永胜、华坪、维西、丽江、兰坪、中甸10县
宁蒗、泸水、贡山、碧江、福贡、德钦6设治局
16
  • 原第十三区辖4县5设治局并入第十区。
第十一区 腾冲县 腾冲、保山、龙陵3县
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6设治局
9
  • 1946年称第十二区,1949年改称第十一区。
  • 1949年8月潞西设治局改置潞西县。

解放军进入云南后由昆明市武定专区昭通曲靖宜良楚雄玉溪蒙自文山宁洱大理保山丽江各专区取代。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云南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4府、5直隶厅、4直隶州,下辖13厅、29州、41县[注2]。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政权仍沿清制。民国2年(1913年)4月,废除府、州、厅制,一律改县[参7]。民国13年(1924年)时,云南省共分114县、2设治局、13行政委员区、4土司、3土把总司、1土便委、2督办、10汛长。民国16年(1927年)以后,边疆各土司地区逐渐实行改土归流,以后逐步在这些地区设立设治局。民国38年(1949年)时,云南省划分为11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113县、15设治局[注3]。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2005年10月停用[参8]。云南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云南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行政代码 县等级 县市局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政府直辖 13001 不适用 昆明市 昆明市盘龙区 (滇中道) 民国8年(1919年),云南省长唐继尧以废督裁兵实行民治为由,设立云南市政公所,后因政变而裁撤。民国11年(1922年)唐继尧重掌滇政,恢复旧制,并改名昆明市政公所,受省政府监督。民国17年(1928年)8月1日,省政府成立昆明市政府[参9],划昆明县城区及周围27村为市区。民国24年(1935年)3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参10]
13002 一等 昆明县 昆明市盘龙区;民国34年(1945年)8月迁治官渡(今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 滇中道
(驻地)
清代为云南府附郭昆明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因与昆明市重名,民国34年(1945年)1月改名穀昌县[参11],民国37年(1948年)2月恢复原名[参12][注4]
13003 三等 富民县 伏龙镇(今富民县永定街道 滇中道
13005 三等 呈贡县 龙街乡(今昆明市呈贡区龙城街道 滇中道
13006 三等 罗次县 碧城镇(今禄丰市东北碧城镇 滇中道
13007 三等 禄丰县 姚陵镇(今禄丰市驻地金山镇 滇中道
13008 三等 易门县 易门县城区 滇中道
13009 二等 嵩明县 嵩阳镇(今嵩明县嵩阳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嵩明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0 三等 晋宁县 建宁镇(今昆明市晋宁区东北晋城镇 滇中道 清代为晋宁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1 三等 安宁县 永安镇(今安宁市连然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安宁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2 三等 昆阳县 宝山乡(今昆明市晋宁区驻地昆阳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昆阳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3 一等 武定县 武定县驻地狮山镇 滇中道 清代为武定直隶州直辖地,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5 三等 禄劝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驻地屏山街道 滇中道
13033 一等 玉溪县 州城镇(今玉溪市红塔区 滇中道 清代为新兴州,民国2年(1913年)3月改置新兴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休纳县,因县驻地为古休纳县城,故名[参13]。后以该县名为少数民族部落之名,词意不够雅驯,于民国5年(1916年)11月更名玉溪县,以县境有玉溪河得名[参14]
不适用 不适用 河口对汛督办区 河口瑶族自治县驻地河口镇 (蒙自道) 清末设置河口交涉副督办公署,为负责对外交涉和安边保土的军事、外交职权的行政机关。民国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办公署为河口对汎督办公署,直隶于省。民国4年(1915年)由中央规定改为特别区域,兼理司法职权。民国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权;民国23年(1934年)划为对汛特别行政区,除兼有军事、外交权外,拥有对汛区的一切行政权、司法权,为省辖特别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11日总统令准以河口麻栗坡两个对汎督办公署合并为滇越边区对汎督办公署,并将两对汎督办公署原辖各乡镇分别划还原属各县暨增设南屏新县[参15]
不适用 不适用 麻栗坡对汛督办区 麻栗坡街(今麻栗坡县驻地麻栗镇 (蒙自道) 清末设置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为负责对外交涉和安边保土的军事、外交职权的行政机关。民国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办公署为麻栗坡对汎督办公署,直隶于省。民国4年(1915年)由中央规定改为特别区域,兼理司法职权。民国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权;民国23年(1934年)划为对汛特别行政区,除兼有军事、外交权外,拥有对汛区的一切行政权、司法权,为省辖特别区。民国38年(1949年)6月11日总统令准以河口麻栗坡两个对汎督办公署合并为滇越边区对汎督办公署,并将两对汎督办公署原辖各乡镇分别划还原属各县暨增设南屏新县[参15]
第一区 昭通县 13024 二等 巧家县 巧家县白鹤滩镇 滇中道 清代为巧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26 一等 昭通县 昭通市昭阳区 滇中道 清代为昭通府附郭恩安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以旧府名得名[参16]
13027 一等 永善县 永善县莲峰镇 滇中道
13028 三等 绥江县 绥江县驻地中城镇 滇中道

清代为靖江县,因与江苏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以县濒金沙江得名[参13]

13029 三等 鲁甸县 鲁甸县驻地文屏镇 滇中道 清代为鲁甸厅,民国2年(1913年)3月改置县。
13030 三等 大关县 大关县驻地翠华镇 滇中道 清代为大关厅,民国2年(1913年)3月改置县。
13031 三等 盐津县 盐井渡(今盐津县驻地盐井镇 滇中道 民国6年(1917年)1月析大关县黎山以北盐井渡地区的14个乡置县[参17]
13036 一等 镇雄县 镇雄县驻地乌峰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镇雄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37 三等 威信县 扎西(今威信县驻地扎西镇 (滇中道) 民国6年(1917年),析镇雄县置威信行政区。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威信行政区置威信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置县[参18]。民国25年(1936年)7月国民政府核准[参19]
13038 二等 彝良县 角奎(今彝良县驻地角奎镇 滇中道
第二区 曲靖县 13016 二等 曲靖县 曲靖市麒麟区 滇中道 清代为曲靖府附郭南宁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以旧府名得名[参16]
13017 二等 平彝县 富源县驻地中安街道 滇中道
13018 一等 宣威县 宣威市城区 滇中道 清代为宣威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19 二等 霑益县[注5] 曲靖市沾益区驻地西平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霑益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20 三等 马龙县 曲靖市马龙区驻地通泉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马龙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21 二等 陆良县 陆良县驻地中枢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陆凉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并改名。系因邑人牛星辉以“凉”义近放薄,文嫌不驯,首倡呈请政府改“凉”为“良”,经省批准改名[参20]
13022 二等 罗平县 罗平县驻地罗雄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罗平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23 二等 寻甸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驻地仁德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寻甸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25 一等 会泽县 会泽县驻地金钟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东川府附郭会泽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东川县,以旧府名得名[参16]。民国18年(1929年)11月恢复原名[注6]
第三区 弥勒县 13004 一等 宜良县 宜良县驻地匡远街道 滇中道
13032 二等 澂江县[注7] 澄江市驻地凤麓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澂江府附郭河阳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以旧府名得名。
13034 三等 路南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驻地鹿阜街道 滇中道 清代为路南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35 三等 江川县 玉溪市江川区东北江城镇 滇中道
13052 三等 华宁县 华宁县驻地宁州街道 蒙自道 清代为宁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宁县。因与甘肃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黎县。因县境在唐代为黎州地,故名[参13]。民国20年(1931年)更名华宁县,因县城西北面紧靠华盖山,山上有宁寿寺,又县境曾置宁州,取华盖山、宁寿寺首字为县名[参21]
13059 二等 泸西县 泸西县驻地中枢镇 蒙自道 清代为广西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广西县。因与广西省名重名,民国18年(1929年)11月更名[参22]
13060 三等 弥勒县 弥勒市驻地弥阳镇 蒙自道
13061 三等 师宗县 师宗县驻地丹凤街道 蒙自道
13062 三等 邱北县[注8] 锦屏镇(今丘北县驻地锦屏镇 蒙自道
第四区 砚山县 13054 一等 文山县 文山市城区 蒙自道 清代为开化府附郭文山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更名开化县,以旧府名得名。因与浙江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恢复原县名[参13]
13055 一等 马关县 白马关(今马关县驻地马白镇 蒙自道 清代为安平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安平县。因与直隶、贵州二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以旧地名“白马关”去“白”字得名[参13]
13056 二等 西畴县 西洒街(今西畴县驻地西洒镇 (蒙自道) 民国3年(1914年)以马关县西洒地区设普兰行政区,民国9年(1920年)与马关县畴阳地区合并置西畴县。县以两地地名首字得名。民国18年(1929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设置[参23]
13057 一等 广南县 启明镇(今广南县驻地莲城镇 蒙自道 清代为广南府附郭宝宁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广南县,因旧府名得名[参24]
13058 二等 富宁县 文华镇(今富宁县驻地新华镇 蒙自道 清代为富宁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富州县。民国26年(1937年)1月更名,以古名富州、安宁州各取一字组成,寓富饶宁静之意[参25]
13100 三等 砚山县 江那(今砚山县驻地江那镇 (蒙自道) 民国22年(1933年)6月以文山县广南县的江那县佐、小维摩县佐地合置砚山设治局。因境西北郊有山形如砚而得名[参26]。民国24年(1935年)7月1日改置县。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设置[参27]
第五区 建水县 13044 二等 蒙自县 蒙自市驻地文澜街道 蒙自道
(驻地)
13045 一等 建水县 建安镇(今建水县驻地临安镇 蒙自道

清代为临安府附郭建水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临安县,以旧府名得名。因与浙江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恢复原名建水县[参13]

13046 三等 曲溪县 曲江欧旗营(新街,今建水县曲江镇 (蒙自道) 民国2年(1913年)析建水县北区设曲江行政区,属县级行政机关,隶蒙自道。民国7年(1918年)裁撤曲江行政区为建水县曲江县佐,民国11年(1922年)以建水县曲江县佐地置县,民国18年(1929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设置[参23]
13047 二等 通海县 通海县驻地秀山街道 蒙自道
13048 三等 河西县 通海县西北河西镇 蒙自道
13050 一等 石屏县 石屏县驻地异龙镇 蒙自道 清代为石屏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51 一等 开远县 开远市城区 蒙自道 清代为阿迷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阿迷县。民国20年(1931年)12月改名,因明代开远县名得名,意为“四面伸开,连接广远”[参21]
13053 一等 箇旧县 个旧市驻地城区街道 蒙自道 清代为箇旧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04 三等 金平县 金河(今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驻地金河镇 (蒙自道) 清代为建水勐拉刀土司者米王土司茨通坝李土司勐丁张土司地。民国6年(1917年)改土归流,设金河行政区,辖刀、王、李三土司地;设勐丁行政区,辖勐丁张土司地,属蒙自道。民国21年(1932年)改设金河设治局平河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9月1日合并两个设治局置金平县,各取首字为名。民国25年(1936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设置[参19]
13105 三等 屏边县 玉屏街(今屏边苗族自治县驻地玉屏镇 (蒙自道) 民国2年(1913年)5月,析文山县外南区、外西区的一部分设立靖边行政区,驻大窝子。民国22年(1933年)12月以云南省行政区的设立与现行制度不符,改行政区为县以符法令而固边防。县名寓意屏障边疆[参28]
未定 未定 同春县 未定 (蒙自道) 民国38年(1949年)5月21日总统令准以建水县之六合、瑞云、敦厚、太和、猛弄、永乐等6乡镇,蒙自县之犒吾、克甲、纳更等3乡镇,箇旧县之和邻乡置县。因境内有同春山,故名[参15]
未定 未定 靖南县 未定 (蒙自道) 民国38年(1949年)5月21日总统令准以建水县之永平、永乐2乡所,石屏县之瓦璋、洛左、思陀3乡,元江县之大兴镇、骑马乡置县。县名取安靖南防之意[参15]
未定 未定 南屏县 未定 (蒙自道) 民国38年(1949年)6月11日总统令准以云南省河口麻栗坡两个对汎督办公署辖各乡镇置县[参15]
第六区 新平县 13041 三等 双柏县 龙山镇(今楚雄市子午镇 滇中道 清代为南安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南安县。因与福建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称摩刍县,以元摩刍千户所名得名[参13]。因“摩刍”二字“本为夷寨之名,无意义,欠雅驯”,民国14年(1925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改名双柏县,以汉晋古县名得名[参29]。民国18年(1929年)11月国民政府令准更名[参30][注9]
13049 三等 峨山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驻地双江街道 蒙自道 清代为嶍峨县。因“嶍”字当时无电码,拍电报时有困难,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名[参22]
13065 二等 墨江县 联珠镇(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驻地联珠镇 普洱道 清代为他郎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他郎县[参24]。因“他郎”是村寨名称,词欠雅驯,民国5年(1916年)11月更名墨江县,因县境有阿墨江,故名[参31]
13106 一等 景东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驻地锦屏镇 普洱道 清代为景东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08 二等 元江县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城区 普洱道 清代为元江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09 三等 新平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驻地桂山街道 普洱道
13111 三等 镇沅县 按板井(南丘井,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南按板镇 普洱道 清代为镇沅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18 不适用 龙武设治局 猛鲊伍(今石屏县西北龙武镇 (蒙自道) 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石屏县龙朋县佐地及新平、峨山、河西、通海4县部分属地置龙武设治局[参32],民国21年(1932年)7月正式成立[参33];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34]。民国38年(1949年)5月总统令改制为龙武县,7月15日云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电令,核准改制为县[参15]。因局势混乱,实际上未改制为县。
第七区 思茅县 13063 三等 思茅县 普洱市思茅区驻地思茅镇 普洱道
(驻地)
清代为思茅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64 二等 宁洱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宁洱镇 普洱道 清代为普洱府附郭宁洱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普洱县。因与本省道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6月恢复原名[参35]
13094 三等 佛海县 猛海(象山镇,今勐海县驻地勐海镇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三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佛海县,以县驻地得名。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参36]
13098 二等 车里县 景德(今景洪市驻地允景洪街道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一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车里县,以县驻地旧名得名。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参36]
13099 三等 南峤县 猛遮(今勐海县西勐遮镇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二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五福县。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参36]。民国23年(1934年)2月更名[参37]
13101 三等 镇越县 勐捧(今勐腊县西南勐捧镇);民国19年(1930年)迁治易武(今勐腊县易武镇[参38]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五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镇越县。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参36]
13102 三等 六顺县 官房(今普洱市思茅区西南六顺镇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八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芦山县。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并更名。[参36]
13103 三等 江城县 猛烈(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勐烈镇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4月设勐烈行政区,勐烈弹压委员改为勐烈行政委员。民国18年(1929年)9月13日,云南省政府第110次省务会议批准以(墨江县属)猛烈行政区及元江、宁河2县部分区域设置江城县。因县城四周皆江,为天然城池,故名。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参36]
13128 不适用 宁江设治局 勐海县勐往乡 (普洱道) 民国初为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四区辖境行政分局,民国16年(1927年)设置临江行政区。因行政区制度早已废除,为开发边疆起见,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设置宁江设治局,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39]
不适用 不适用 普文县 景洪市东北普文镇 (普洱道) 民国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七区置县[参40]。民国21年(1932年)9月撤销,并入思茅县[参24]
不适用 不适用 象明县 倚邦(今勐腊县西北象明彝族乡倚邦村) (普洱道) 民国2年(1913年)置第六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民国16年(1927年)改置象明县。民国18年(1929年)裁撤,并入镇越县。
第八区 姚安县 13014 三等 元谋县 元马镇(今元谋县驻地元马镇 滇中道
13039 一等 楚雄县 楚雄市驻地鹿城镇 滇中道 清代为楚雄府附郭楚雄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
13040 三等 广通县 敦仁镇(今禄丰市西广通镇 滇中道
13042 三等 牟定县 牟定县驻地共和镇 滇中道 清代为定远县,因与安徽、四川、陕西3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以三国、元初分别置牟州于县境,故名[参13]
13043 三等 盐兴县 黑盐井(今禄丰市西北黑井镇 滇中道 民国2年(1913年)4月析定远县广通县之黑盐井等地置县[参41][参42]。一作民国元年(1913年)置[参43]
13069 三等 永平县 曲硐(今永平县驻地博南镇南曲硐村) 腾越道
13072 二等 大理县 中和镇(今大理市大理镇 腾越道 清代为大理府附郭太和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大理县,因旧府名得名[参44]
13073 二等 祥云县 祥云县驻地祥城镇 腾越道 清代为云南县。因与省名重名,民国18年(1929年)11月23日更名。以“彩云南现,人以为祥”,故名[参22][注10]
13075 三等 凤仪县 大理市凤仪镇 腾越道 清代为赵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赵县。因与直隶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因地处凤仪山(三耳山)东麓,故名[参13]
13076 三等 邓川县 洱源县东南邓川镇 腾越道 清代为邓川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78 三等 云龙县 城厢(雒里乡,今云龙县宝丰乡);民国18年(1929年)迁治石门(上里镇,今云龙县驻地诺邓镇[参45] 腾越道 清代为云龙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79 一等 弥渡县 弥渡县驻地弥城镇 腾越道 清代为大理府督捕通判驻弥渡,民国2年(1913年)4月以凤仪县云南县宾川县蒙化县四县插花地合并改置县。
13086 一等 蒙化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驻地南诏镇 腾越道 清代为蒙化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7 三等 漾濞县 下街(今漾濞彝族自治县驻地苍山西镇东下街村);民国5年(1916年)迁治上街(化平镇,今漾濞彝族自治县驻地苍山西镇[注11] 腾越道 民国元年(1912年)6月析蒙化厅漾濞司和云龙州、永平县、浪穹县插花地置。因漾濞江得名[参42]
13090 二等 姚安县 姚安县驻地栋川镇 分别属
滇中道、
腾越道
清代为姚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并改名。
13091 三等 盐丰县 白盐井(今大姚县西北石羊镇 分别属
滇中道、
腾越道
民国元年(1912年)析姚州白盐井地方置县[参46][注12]
13092 三等 镇南县 南华县驻地龙川镇 分别属
滇中道、
腾越道
清代为镇南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93 三等 大姚县 大姚县驻地金碧镇 分别属
滇中道、
腾越道
13095 一等 顺宁县 凤庆县驻地凤山镇 腾越道 清代为顺宁府附郭顺宁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
13096 三等 昌宁县 右甸(今昌宁县驻地田园镇 (腾越道) 民国22年(1933年)10月,云南省政府批准,由保山(旧为永昌府)、顺宁(旧为顺宁府)2县相邻的部分区乡析置设县,取清代“永昌”、“顺宁”两府名称之第二字,谓之“昌宁”,寓昌盛安宁之意[参47]。民国24年(1935年)5月国民政府令准[参48]
13112 三等 永仁县 永定乡仁和街(今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南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民国29年(1940年)迁治永定镇(今永仁县驻地永定镇 (腾越道) 民国2年(1913年)以清代大姚县苴却巡检司辖域置苴却行政区,设苴却行政委员。民国13年(1924年),苴却行政区改置永仁县,取永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为名,另有“永远施行仁义”之意。民国18年(1929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参23]
第九区 缅宁县 13066 三等 双江县 冬春驻猛猛(猛猛镇,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驻地勐勐镇,夏秋驻那赛营盘(那赛镇,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西沙河乡营盘村)[参49] (普洱道) 民国16年(1927年)以澜沧、缅宁二县的上改心、四排山县佐地和勐勐土司地合置双江县。民国17年(1928年)2月成立县政府[注13]。因澜沧江、小黑江流经县境,故名。民国18年(1929年)9月13日云南省政府第110次会议批准;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令准[参23]
13070 二等 镇康县 德党(今永德县驻地德党镇 腾越道 清代为永康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康县。因与浙江、广西二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镇康县。因县境在元代属镇康路,故名[参13]
13097 一等 云县 云县驻地爱华镇 腾越道 清代为云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07 三等 景谷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驻地威远镇老街 普洱道 清代为威远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威远县。因与四川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景谷县。因县驻地西临景谷江,故名[参13]
13110 一等 澜沧县 谦糯(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北谦六彝族乡);民国15年(1926年)决定在勐朗坝建立县治,先行迁驻迤宋(佛房,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地勐朗镇东佛房社区);民国25年(1936年)迁至勐朗坝(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地勐朗镇);民国29年(1940年)又迁回佛房[参50] 普洱道 清代为镇边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镇边县。因与广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澜沧县,因澜沧江得名[参13]
13113 三等 缅宁县 凤翔镇(今临沧市临翔区驻地凤翔街道 分别属
滇西道、
普洱道
清代为缅宁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21 不适用 沧源设治局 猛董(猛董镇,今沧源佤族自治县驻地勐董镇 (普洱道) 民国23年(1934年)1月,英国入侵炉房,是为“班洪事件”;4月,为保卫边境,澜沧县勐角董、大蛮海、岩帅土司改流,要求建设县驻地,年底决定拟设置设治局[参51]。民国26年(1937)9月设立沧源设治局[参52]。因其来源于澜沧县,故名。
13129 不适用 耿马设治局 耿马(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驻地耿马镇 (腾越道) 清代为耿马宣抚司孟定土府,属顺宁县。民国28年(1939年)10月以顺宁县耿马宣抚司及孟定土府地区置设治局。民国29年(1940年)设治局成立[参53]。因局所驻地得名。民国31年(1942年)11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4]
第十区 鹤庆县 13074 三等 洱源县 洱源县驻地茈碧湖镇 腾越道 清代为浪穹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洱源县。因洱源发源于县境,故名[参44]
13077 二等 宾川县 州城(今宾川县州城镇 腾越道 清代为宾川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0 一等 丽江县 丽江市古城区驻地大研街道 腾越道 清代为丽江府附郭丽江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
13081 三等 兰坪县 白地坪(金顶镇,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驻地金顶镇 腾越道 民国元年(1912年)12月析丽江县兰坪地方置县。以县境上兰和白地坪二地尾字组成而得名[参42][注14]
13082 三等 鹤庆县 云鹤镇(今鹤庆县驻地云鹤镇 腾越道 清代为鹤庆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3 三等 剑川县 剑川县驻地金华镇 腾越道 清代为剑川州,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4 二等 维西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驻地保和镇 腾越道 清代为维西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5 二等 中甸县 香格里拉市驻地建塘镇 腾越道 清代为中甸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088 一等 永胜县 永胜县城(今永胜县驻地永北镇 腾越道 清代为永北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北县。因县名“词欠雅驯”,有永远败北之意,于民国23年(1934年)2月更名[参55],以求祥瑞征兆。
13089 三等 华坪县 华中镇(竹屏镇,今华坪县驻地中心镇 腾越道
13114 不适用 泸水设治局 鲁掌上寨(鲁掌街,今泸水市鲁掌镇 (腾越道) 民国2年(1913年)为边防需要,将五土司地设为泸水行政委员区。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泸水行政区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
13117 不适用 贡山设治局 打拉(今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 (腾越道) 民国6年(1917年)由维西县析置菖蒲桶行政区。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境内高黎贡山得名。
13120 不适用 宁蒗设治局 大村街(今宁蒗彝族自治县驻地大兴镇 (腾越道) 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永胜县宁蒗县佐地区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民国38年(1949年)5月总统令改制为县,7月15日云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电令,核准改制为县[参15]。因局势混乱,实际上未改制为县。
13125 不适用 碧江设治局 营盘街(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营盘镇 (腾越道) 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都督府设立了知子罗殖边公署,隶属丽江县。民国5年(1916年)改置知子罗行政区,设行政委员公署。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地处碧罗雪山与怒江之间,故名。
13126 不适用 福贡设治局 上帕街(今福贡县驻地上帕镇 (腾越道) 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都督府设立上帕殖边公署,隶属丽江县。民国5年(1916年)改置上帕行政区公署,设行政委员公署。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上帕行政区置设治局[参32][注15],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
13127 不适用 德钦设治局 阿墩子(升平镇,今德钦县驻地升平镇 (腾越道) 民国6年(1917年)由维西县析置阿墩子行政区。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阿墩子行政区设置阿墩子设治局,同年更名德钦设治局[参57][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以佛教寺庙德钦寺得名。民国38年(1949年)5月总统令改制为县,7月15日云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电令,核准改制为县[参15]。因局势混乱,实际上未改制为县。
第十一区 腾冲县 13067 一等 腾冲县 腾冲市驻地腾越街道 腾越道
(驻地)
清代为腾越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并改名[参44]
13068 一等 保山县 保山市隆阳区 腾越道 清代为永昌府附郭保山县,民国2年(1913年)4月裁府留县并改名永昌县,因旧府名得名。因与甘肃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恢复原名[参13]
13071 三等 龙陵县 龙山镇(今龙陵县驻地龙山镇 腾越道 清代为龙陵厅,民国2年(1913年)4月改置县。
13115 不适用 陇川设治局 夏秋驻杉木笼(今陇川县东北护国乡杉木龙村);春冬驻张凤街(今陇川县驻地章凤镇 (腾越道) 清代为陇川宣抚司,属腾越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陇川弹压委员,民国5年(1916年)改置陇川行政区,设陇川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境内有龙川江,故名
13116 不适用 瑞丽设治局 夏秋驻腊撒(今陇川县西北户撒阿昌族乡腊撒村);春春驻勐卯(今瑞丽市驻地勐卯镇 (腾越道) 清代为勐卯安抚司,属腾越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勐卯弹压委员,民国5年(1916年)改置勐卯行政区,设勐卯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位于瑞丽江畔,故名。
13119 不适用 梁河设治局 大厂街(今梁河县大厂乡 (腾越道) 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以腾冲县八撮县佐地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县境有南底河(旧名小梁河),故名。
13122 不适用 莲山设治局 莲山镇(今盈江县平原镇北新莲村)[注16] (腾越道) 清代为盏达副宣抚司,属腾越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盏达弹压委员。民国5年(1916年)改置盏达行政区,设盏达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局所驻地得名。
13123 不适用 盈江设治局 旧城(乘龙街,今盈江县西旧城镇 (腾越道) 清代为干崖宣抚司,属腾越厅。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干崖弹压委员。民国5年(1916年)改置干崖行政区,设干崖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设治局[参32],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参56]。因江流经境内,故名。
13124 未定 潞西县 南练猛戛(今芒市西南勐戛镇);民国38年(1949)3月迁驻芒市(双龙镇,今芒市驻地勐焕街道 (腾越道) 清代为芒市安抚司和勐板土千总,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为芒板弹压委员。民国4年(1915年)改为芒遮板行政区,设芒遮板行政委员。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置芒遮板设治局,民国23年(1934年)更名潞西设治局[参58][注17]。民国24年(1935年)6月国民政府令准。因地处怒江(潞江)西测,故名。民国38年(1949年)8月总统令改制为县[参59]

李弥于民国40年(1951年)5月时一度攻下有苍源县镇康县猛定县猛涟县耿马县缅宁县双江县澜沧县龙陵县南峤县佛海县车里县猛龙县银恩县屏边县思茅县六顺县等16县,并设置西南行署治理。然而实际上仅控有镇康县双江县耿马县孟定县沧源县澜沧县宁江县南峤县等8县,其余如猛龙县银恩县猛定县猛涟县等县皆为李弥自行设立[参60]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云南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44 14府、5直隶厅、4直隶州、13厅、29州
  • 析蒙化厅、云龙州及永平、浪穹2县置漾濞县(6月)
  • 析丽江县置兰坪县(12月)
  • 析姚州置盐丰县(?月)
1913年 民国2年 96 2对汛、5行政区
  • 析思茅厅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月)
  • 改嵩明州为嵩明县(4月)
  • 改晋宁州为晋宁县(4月)
  • 改安宁州为安宁县(4月)
  • 改昆阳州为昆阳县(4月)
  • 改新兴州为新兴县(4月)
  • 改宣威州为宣威县(4月)
  • 改霑益州为霑益县(4月)
  • 改马龙州为马龙县(4月)
  • 改陆凉州为陆良县(4月)
  • 改罗平州为罗平县(4月)
  • 改寻甸州为寻甸县(4月)
  • 改路南州为路南县(4月)
  • 改宁州为宁县(4月)
  • 改富宁州为富州县(4月)
  • 改石屏州为石屏县(4月)
  • 改阿迷州为阿迷县(4月)
  • 改安南州为安南县(4月)
  • 改赵州为赵县(4月)
  • 改邓川州为邓川县(4月)
  • 改云龙州为云龙县(4月)
  • 改弥渡州为弥渡县(4月)
  • 改姚州为姚安县(4月)
  • 改镇南州为镇南县(4月)
  • 改永康州为永康县(4月)
  • 改云州为云县(4月)
  • 改浪穹州为洱源县(4月)
  • 改宾川州为宾川县(4月)
  • 改鹤庆州为鹤庆县(4月)
  • 改剑川州为剑川县(4月)
  • 改武定直隶州为武定县(4月)
  • 改镇雄直隶州为镇雄县(4月)
  • 改广西直隶州为广西县(4月)
  • 改元江直隶州为元江县(4月)
  • 改巧家厅为巧家县(4月)
  • 改鲁甸厅为鲁甸县(4月)
  • 改大关厅为大关县(4月)
  • 改安平厅为安平县(4月)
  • 改箇旧厅为箇旧县(4月)
  • 改他郎厅为他郎县(4月)
  • 改思茅厅为思茅县(4月)
  • 改威远厅为威远县(4月)
  • 改缅宁厅为缅宁县(4月)
  • 改维西厅为维西县(4月)
  • 改中甸厅为中甸县(4月)
  • 改腾越厅为腾冲县(4月)
  • 改龙陵厅为龙陵县(4月)
  • 改景东直隶厅为景东县(4月)
  • 改镇沅直隶厅为镇沅县(4月)
  • 改蒙化直隶厅为蒙化县(4月)
  • 改镇边直隶厅为镇边县(4月)
  • 改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县(4月)
  • 废云南府留昆明县(4月)
  • 废昭通府留恩安县(4月)
  • 废曲靖府留南宁县(4月)
  • 废东川府留会泽县(4月)
  • 废澂江府留河阳县(4月)
  • 废开化府留文山县(4月)
  • 废广南府留宝宁县(4月)
  • 废临安府留建水县(4月)
  • 废普洱府留宁洱县(4月)
  • 废楚雄府留楚雄县(4月)
  • 废大理府留太和县(4月)
  • 废顺宁府留顺宁县(4月)
  • 废丽江府留丽江县(4月)
  • 废永昌府留保山县(4月)
  • 恩安县改名昭通县(4月)
  • 靖江县改名绥江县(4月)
  • 南宁县改名曲靖县(4月)
  • 会泽县改名东川县(4月)
  • 河阳县改名澂江县(4月)
  • 文山县改名开化县(4月)
  • 宝宁县改名广南县(4月)
  • 建水县改名临安县(4月)
  • 宁洱县改名普洱县(4月)
  • 太和县改名大理县(4月)
  • 保山县改名永昌县(4月)
  • 析定远、广通2县置盐兴县(4月)
  • 析置勐烈行政区(4月)
  • 析文山县置靖边行政区(5月)
  • 河口对汎督办公署直隶于省(?月)
  • 麻栗坡对汎督办公署直隶于省(?月)
  • 析临安县置曲江行政区(?月)
  • 析大姚县置苴却行政区(?月)
  • 析置泸水行政区(?月)
1914年 民国3年 96 2对汛、1行政局、6行政区
  • 新兴县改名休纳县(1月)
  • 宁县改名华宁县(1月)
  • 开化县改名文山县(1月)
  • 安平县改名马关县(1月)
  • 临安县改名建水县(1月)
  • 安南县改名摩刍县(1月)
  • 定远县改名牟平县(1月)
  • 赵县改名凤仪县(1月)
  • 永康县改名镇康县(1月)
  • 威远县改名景谷县(1月)
  • 镇边县改名澜沧县(1月)
  • 永昌县改名保山县(4月)
  • 普洱县改名宁洱县(6月)
  • 析马关县置普兰行政区(?月)
1915年 民国4年 96 2对汛、1行政局、7行政区
  • 析置芒遮板行政区(?月)
1916年 民国5年 96 2对汛、1行政局、13行政区
  • 休纳县改名玉溪县(11月)
  • 他郎县改名墨江县(11月)
  • 析丽江县置知子罗行政区(?月)
  • 析丽江县置上帕行政区(?月)
  • 析腾冲县置陇川行政区(?月)
  • 析腾冲县置勐卯行政区(?月)
  • 析腾冲县置盏达行政区(?月)
  • 析腾冲县置干崖行政区(?月)
1917年 民国6年 97 2对汛、1行政局、18行政区
  • 析大关县置盐津县(1月)
  • 析镇雄县置威信行政区(?月)
  • 析建水县置金河行政区(?月)
  • 析建水县置勐丁行政区(?月)
  • 析维西县置菖蒲桶行政区(?月)
  • 析维西县置阿墎子行政区(?月)
1918年 民国7年 97 2对汛、1行政局、17行政区
  • 省曲江行政区入建水县(?月)
1919年 民国8年 97 2对汛、1行政局、17行政区
1920年 民国9年 98 2对汛、1行政局、16行政区
  • 改普兰行政区为西畴县(?月)
1921年 民国10年 98 2对汛、1行政局、16行政区
1922年 民国11年 99 2对汛、1行政局、16行政区
  • 析建水县置曲溪县(?月)
1923年 民国12年 99 2对汛、1行政局、16行政区
1924年 民国13年 100 2对汛、1行政局、15行政区
  • 改苴却行政区为永仁县(?月)
1925年 民国14年 100 2对汛、1行政局、15行政区
  • 摩刍县改名双柏县(?月)
1926年 民国15年 100 2对汛、1行政局、15行政区
1927年 民国16年 108 2对汛、16行政区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一区置车里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二区置五福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三区置佛海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四区置临江行政区(?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五区置镇越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六区置象明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七区置普文县(?月)
  • 以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八区置芦山县(?月)
  • 析澜沧、缅宁2县置双江县(?月)
1928年 民国17年 108 1 2对汛、16行政区
  • 析昆明县置昆明市(8月)
1929年 民国18年 108 1 2对汛、15行政区
  • 改勐烈行政区为江城县(9月)
  • 东川县改名会泽县(11月)
  • 广西县改名泸西县(11月)
  • 嶍峨县改名峨山县(11月)
  • 芦山县改名六顺县(11月)
  • 云南县改名祥云县(11月)
  • 省象明县入镇越县(?月)
1930年 民国19年 108 1 2对汛、15行政区
1931年 民国20年 108 1 2对汛、15行政区
  • 阿迷县改名开远县(12月)
1932年 民国21年 107 1 17 2对汛、1行政区
  • 省普文县入思茅县(9月)
  • 改威信行政区为威信设治局(?月)
  • 改金河行政区为金河设治局(?月)
  • 改勐丁行政区为平河设治局(?月)
  • 改泸水行政区为泸水设治局(?月)
  • 改菖蒲桶行政区为贡山设治局(?月)
  • 改知子罗行政区为碧江设治局(?月)
  • 改上帕行政区为福贡设治局(?月)
  • 改阿墎子行政区为阿墩子设治局(?月)
  • 改陇川行政区为陇川设治局(?月)
  • 改勐卯行政区为瑞丽设治局(?月)
  • 改盏达行政区为莲山设治局(?月)
  • 改干崖行政区为盈山设治局(?月)
  • 改芒遮板行政区为芒遮板设治局(?月)
  • 改临江行政区为宁江设治局(?月)
  • 析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5县置龙武设治局(?月)
  • 析永胜县置宁蒗设治局(?月)
  • 析腾冲县置梁河设治局(?月)
  • 阿墎子设治局改名德钦设治局(?月)
1933年 民国22年 109 1 18 2对汛
  • 析文山、广南2县置砚山设治局(6月)
  • 析保山、顺宁2县置昌宁县(10月)
  • 改靖边行政区为屏边县(12月)
1934年 民国23年 111 1 15 2对汛
  • 五福县改名南峤县(2月)
  • 永北县改名永胜县(2月)
  • 金河、平河2设治局合并为金平县(9月)
  • 改威信设治局为威信县(?月)
  • 芒遮板设治局改名潞西设治局(?月)
1935年 民国24年 112 1 14 2对汛
  • 改砚山设治局为砚山县(7月)
1936年 民国25年 112 1 14 2对汛
1937年 民国26年 112 1 15 2对汛
  • 富州县改名富宁县(1月)
  • 析澜沧县置沧源设治局(9月)
1938年 民国27年 112 1 15 2对汛
1939年 民国28年 112 1 16 2对汛
  • 析顺宁县置耿马设治局(10月)
1940年 民国29年 112 1 16 2对汛
1941年 民国30年 112 1 16 2对汛
1942年 民国31年 112 1 16 2对汛
1943年 民国32年 112 1 16 2对汛
1944年 民国33年 112 1 16 2对汛
1945年 民国34年 112 1 16 2对汛
  • 昆明县改名穀昌县(1月)
1946年 民国35年 112 1 16 2对汛
1947年 民国36年 112 1 16 2对汛
1948年 民国37年 112 1 16 2对汛
  • 穀昌县改名昆明县(2月)
1949年 民国38年 113 1 15 2对汛
  • 改龙武设治局为龙武县(5月,未实行)
  • 改宁蒗设治局为宁蒗县(5月,未实行)
  • 改德钦设治局为德钦县(5月,未实行)
  • 析建水、蒙自、箇旧3县置同春县(5月,未实行)
  • 析建水、石屏、元江3县置靖南县(5月,未实行)
  • 河口、麻栗坡2对汎督办公署合并置南屏县(5月,未实行)
  • 改潞西设治局为潞西县(8月)

政府体制

编辑

省会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省省会定于昆明县,民国24年(1935年)分昆明县置昆明市,云南省省会改置于此。民国39年(1950年)以后,云南省政府由昆明流亡至泰国曼谷。

省行政机构

编辑

辛亥革命后,滇军于宣统三年九月九日(1911年10月30日)起义,十一日(西历11月1日)全城光复,清廷官吏总督以下全部散去。十三日(西历11月3日),云南大汉军政府成立,各军官兵公推革命军总司令蔡锷为军政府都督,下设军政、军务、参谋、参议等院。在此前的九月六日(西历10月27日),张文光发动腾越起义,建立滇西都督府,后废。民国2年(1913年),根据北洋政府3个《划一令》,以民政长为省行政长官,下设民政、财政、教育等司。民国3年(1914年)5月,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等厅。4年(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撤销巡按使署,改称民政厅,隶属于都督府,后复旧。5年(1916年)7月6日,改设省长公署设政务、财政等厅。民国16年(1927年)3月9日,成立云南省政务委员会,按受广州国民政府领导。此后按受南京国府领导。民国39年(1950年)以后,云南省政府迁治泰国曼谷,于民国40年(1951年)撤销。

历任云南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 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 蔡锷:1911年11月1日-1916年45月59日
  • 唐继尧:1913年9月28日-1914年6月30日
  • 云南将军
    • 唐继尧:1914年6月30日-1916年7月6日(1915年12月29日发动护国战争
  • 云南督军
    • 唐继尧:1916年7月6日-1920年6月1日(1920年6月1日宣布脱离北京政府)
  • 中华民国军政府总司令
    • 唐继尧:1920年6月1日-1921年2月7日(三省联合总司令,1921年2月7日被顾品珍驱逐)
    • 顾品珍:1921年2月7日-1922年3月25日(滇军总司令,1922年3月25日战死)
    • 唐继尧:1922年4月8日-1927年2月6日(滇黔联合总司令,1927年2月6日因兵谏而交出权力)
  • 云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
    • 胡若愚:1927年3月8日-6月14日(1927年6月14日开始云南省内战)
  • 云南省政府主席
    • 龙云:1928年1月17日-1945年10月2日
      • 胡瑛:1929年(代理)
      • 李宗黄:1945年10月2日-12月1日(代理)
    • 卢汉:1945年12月1日-1949年12月9日(1949年12月9日投共)
      • 杨文清:1949年12月-1950年9月(代理)
    • 李弥:1950年9月-1954年(废止)

注释

编辑

    注:

  1. ^ 人口资料主要来自《云南辞典》、李寿、苏培明、王瑞平等人的相关研究。
  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误作14府、5直隶厅、3直隶州、13厅、26州、41县。(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301页)
  3. ^ 《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第19页作领119县,其中马龙、武定、昆昌(郑宝恒疑昆明之误)3县重复记载,宁蒗、德钦、龙武3县仍为设治局;又吴以政《中华民国行政区域表》第8页作领119县,其中宁蒗、德钦、龙武3县仍为设治局,同春、靖南、南屏3县虽然总统令准增设,但当时局势混乱,实际并未设县。
  4. ^ 《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仍作穀昌。
  5. ^ 傅林祥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沾益县”。
  6. ^ 一说为1919年,又一说为1927年。
  7. ^ 傅林祥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澄江县”。
  8. ^ 傅林祥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丘北县”。
  9. ^ 一作1930年1月改名。
  10. ^ 一作民国7年(1918年)改名“祥云县”,结束“云南”作县名2027年的历史。见“云南”由来及祥云在滇的历史地位,祥云县人民政府,2013年5月16日查阅。
  11. ^ 一作民国14年(1925年)迁治上街。见漾濞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13年5月16日查阅。
  12. ^ 一作民国2年(1913年)3月置县。见大姚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洪定国:云南省沿革表],2013年5月16日查阅。[需要较佳来源]
  13. ^ 一作民国19年(1930年)1月6日成立县政府。见双江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13年5月16日查阅。
  14.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志》作1912年置兰坪州,1914年改县(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15. ^ 一作民国11年(1922年)置康乐设治局,后改福贡设治局。见 洪定国:云南省沿革表2013年5月16日查阅。[需要较佳来源]
  16.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作盈江县西新民镇,但据相关资料,盈江县并无新民镇;据《中华民国分省地图》云南地形图标示的地点,当在今盈江县平原镇。(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第317页及《中华民国分省地图》第26-27页)
  17.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卷下(第70页)作民国21年(1932年)置潞西设治局。

参考文献

编辑
文内引用

    参:

  1.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2.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3. ^ 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被捕后宁死不屈,云南日报2011年6月10日。
  4. ^ 《抗战胜利后的“驱龙”事件》,《文史春秋》2013年03期。]
  5. ^ 周钟岳编纂、蔡锷订正:《云南光复纪要‧建设篇》,《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笫3辑,1963年,第151页。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边疆行政区划与城镇化建设
  7. ^ 《临时政府内务行政纪要》,第51页。
  8. ^ 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
  9. ^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册,第420页。
  10.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48号,民国24年5月23日,第11页。
  11.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749号,民国34年1月31日,第21页。
  12.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第92页。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4. ^ 《政府公报》第320期,民国5年11月24日,第55册,第305页;又《政府公报》第322号,民国5年11月26日,第55册,第619页。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总统府公报》第226号,民国38年5月30日,第9册。
  16. ^ 16.0 16.1 16.2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84页。
  17. ^ 《政府公报》第377号,民国6年1月28日,第57册,第759页。
  18. ^ 《镇雄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19. ^ 19.0 19.1 《国民政府公报》第2099号,民国25年7月14日,第13页。
  20. ^ 陆良县历史沿革
  21. ^ 21.0 21.1 《国民政府公报》洛字第1号,民国21年2月29日,第56页。
  22. ^ 22.0 22.1 22.2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11页。
  23. ^ 23.0 23.1 23.2 23.3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10页。
  24. ^ 24.0 24.1 24.2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85页。
  25. ^ 《国民政府公报》第2265号,民国26年1月29日,第8页。
  26. ^ 《国民政府公报》第1198号,民国22年8月2日,第5页。
  27. ^ 《国民政府公报》第1888号,民国24年11月5日,第12页。
  28. ^ 《国民政府公报》第1103号,民国22年4月12日,第8页。
  29. ^ 《双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页。
  30. ^ 《国民政府公报》第221号,民国18年7月20日,第8页。
  31. ^ 《政府公报》第320号,民国5年11月14日,第55册,第305页;又《政府公报》第322号,民国5年11月26日,第55册,第619页。
  32.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卷下,第71页。
  33. ^ 《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34.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71号,民国24年6月19日,第4页。
  35. ^ 内务部职方司:《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124页。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国民政府公报》第364号,民国19年1月9日,第11页。
  37. ^ 《国民政府公报》第1369号,民国23年2月22日,第12页。
  38. ^ 《勐腊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73页。
  39.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71号,民国24年6月19日,第4页。
  40. ^ 《国民政府公报》第364号,民国19年1月9日,第11页。
  41.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民国3年,第123页。
  42. ^ 42.0 42.1 42.2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卷下,第20页。
  43. ^ 《政府公报》第505期,民国2年9月30日,第13册,第586页。
  44. ^ 44.0 44.1 44.2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附录,第86页。
  45. ^ 《云龙县志》,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46. ^ 《政府公报》第505期,民国2年9月30日,第13册,第587页。
  47. ^ 《昌宁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753-760页。
  48. ^ 《国民政府公报》第1748号,民国24年5月23日,第6页。
  49. ^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第432页。
  50.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47页。
  51. ^ 《沧源设治局概述》,《沧源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6年,第53页。
  52. ^ 洪定国:云南省沿革表[需要较佳来源]
  53.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54. ^ 《国民政府公报》第520号,民国31年11月21日,第19页。
  55. ^ 《国民政府公报》第1369号,民国23年2月22日,第12页。
  56. ^ 56.00 56.01 56.02 56.03 56.04 56.05 56.06 56.07 56.08 56.09 56.10 《国民政府公报》第1771号,民国24年6月19日,第14页。
  57. ^ 《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58. ^ 《潞西县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第22页。
  59. ^ 《总统府公报》第235号,民国38年8月1日,第9册。
  60. ^ 引自中华民国云南省
来源明细
书籍
  • 郑宝恒 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 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台北:中华民国国史馆,民国79年(1990)). ISBN 9579042020
地图
  •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测量署 编:《中华民国分省地图》(1970年版),国防部情报参谋次长室。
  • 芦仲进、杜秀荣 主编:《云南省地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ISBN 9787503158414
  • Google地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云南省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51年
继任: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