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經
成書
編輯首部《靈寶經》約於孫吳時成書,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三篇,講論仙術。[1]東晉初年,南渡的天師道道士擴寫舊有《靈寶經》,撰成《靈寶五符》。東晉末年,397-402年間,葛巢甫等道士列出天宮中靈寶經36卷的經目,葛巢甫等人撰造其中的21卷,加上既有的《靈寶五符》,以及託為葛玄所受的靈寶經共11卷,當時傳世的靈寶經合共有32卷。[2]劉宋時,437年,陸修靜《靈寶經目》著錄靈寶經,32卷析為35卷。陸修靜後來把靈寶經與上清經、三皇文合編為「三洞」經書,構成道藏雛形。[3]
出世傳說
編輯東晉末年的靈寶經稱,靈寶經本是「秘篆文」,世人不能通曉。元始天尊令天真皇人把篆字轉寫成隸書。[4]傳說東吳時,道士葛玄在會稽上虞山精思念道,得到徐來勒、鬱羅翹、光妙音、真定光及張道陵五位真人垂降,授予靈寶經。葛玄把靈寶經傳授鄭隱,鄭隱傳授葛洪,葛洪再輾轉傳授給葛巢甫,葛巢甫傳授予任延慶與徐靈期,大行於世。[5]
篇目及分類
編輯葛巢甫等人列出天宮中靈寶經36卷,經目如下,其中21卷葛巢甫等人已撰造,後世學者稱之為「元始系」靈寶經:[6]
- 1-2:《真文赤書》2卷(即今《正統道藏》中《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
- 3:《玉訣》1卷(劉宋時析為2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
- 4-5:《大小劫》2卷(未出)
- 6:《天地運度》1卷(未出)
- 7:《空洞靈章》1卷(今佚,殘篇見敦煌抄本)
- 8:《昇玄步虛章》1卷(今本《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
- 9:《九天生神章》1卷(今本《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
- 10:《自然五稱文》1卷(今本《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
- 11:《諸天內音玉字》1卷(劉宋時析為2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
- 12:《八威召龍經》1卷(未出)
- 13-15:《智慧上品》3卷(一卷未出,已出者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
- 16:《智慧上品大戒》1卷(今本《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
- 17-18:《威儀自然》2卷(今本《太玄靈寶玉籙簡文三元威儀自然真經》及《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
- 19:《智慧定志通微》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
- 20:《本業上品》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誡業本行上品妙經》)
- 21:《法輪罪福》1卷(今本分為《太上洞玄靈寶真一勸誡法輪妙經》、《太上玄一真人說勸誡法輪妙經》、《太上玄一真人說三途五苦勸誡經》、《太上玄一真人說妙通轉神入定經》4篇)
- 22:《無量度人上品》1卷(今本《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
- 23:《諸天靈書度命經》1卷(今本《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
- 24:《滅度五煉》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滅度五煉生屍妙經》)
- 25:《三元品戒》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
- 26:《宿命因緣》1卷(未出)
- 27-29:《眾聖難》3卷(未出)
- 30:《導引⎕⎕⎕星》1卷(未出)
- 31:《二十四生圖》1卷(今本《洞玄靈寶二十四生圖經》)
- 32-33:《飛行三界通微內思》2卷(未出)
- 34:《藥品》1卷(未出)
- 35:《芝品》1卷(未出)
- 36:《變化空洞》1卷(未出)
東晉末年流傳的靈寶經尚有以下11卷,後世學者稱之為「仙公系」靈寶經:
- 1.《太上洞玄靈寶天文五符經序》1卷(今本《太上靈寶五符序》)
- 2.《太上玉經太極隱注寶經訣》1卷(今本《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
- 3.《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卷》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真文要解上經》)
- 4.《太上太極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上卷》1卷(今佚,殘篇見敦煌抄本)
- 5.《太極真人敷靈寶文齋戒威儀諸要解經訣下》1卷(今本《太極真人敷靈寶文齋戒威儀諸經要訣》)
- 6.《太上消魔寶身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
- 7-8.《太極左仙公請問經》上下2卷(上卷今佚,殘篇見敦煌抄本;下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
- 9.《仙公請問本行因緣眾聖難》1卷(今本《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
- 10.《太極左仙公神仙本起內傳》1卷(今佚)
- 11.《太極左仙公起居經》1卷(今佚)
思想
編輯靈寶經的中心思想是救世度人,大都假託元始天尊出法度人。靈寶經最核心的信仰,是一些類似篆文的符圖,稱為「真文」、「天文」或「天書」。「真文」是「道」的本體和表現形式,既是宇宙萬化之源,又是道經以及所有經法科教的本源。《靈寶五符》、《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及《度人經》中都摹畫了「真文」。[7]葛巢甫靈寶經整合了東晉時散漫的道教,創立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他演化「真文」以示天界諸神。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三神分別演化出上清經、靈寶經、三皇文,合稱三洞經書。[8]
吸收佛教
編輯葛巢甫靈寶經深受東吳時支謙等人所譯大乘佛教經籍和康僧會譯《六度集經》的影響,大量借鑒和吸收佛教。靈寶經救世度人的概念直接源於支謙翻譯的《阿彌陀經》;《自然五稱文》(《真一五稱經》 )記十方佛名,則直接借用支謙譯《佛說菩薩本業經》。靈寶經借鑒大乘佛教菩薩戒十戒,在《仙公請問經》編訂道教的十戒。靈寶經也沿用佛教的三世、輪迴和因果報應說。靈寶經認為佛教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個分支,地位低於靈寶經,而靈寶經亦可傳授給僧人,要佛教徒歸皈靈寶經。由於靈寶經中有大量佛教術語,往往被視為剽竊、抄襲,在南北朝後期和唐代成為佛教批評的主要對象。[9]
科儀
編輯東晉後期的靈寶經繼承天師道的齋法科儀,發展出靈寶經的齋醮科儀,如《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詳記傳授靈寶經的儀式。靈寶科儀經陸修靜的整理,構成中古道教齋法主流,[10]直到今天道士仍運用沿自靈寶經的儀式。[11]
後世刪改
編輯東晉後期的靈寶經一面強調靈寶經高於佛法,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勸人亦須禮敬佛法和沙門。在南北朝末期和唐初的佛道之爭中,佛門中人斷章取義地徵引靈寶經,聲稱道經也教人皈依佛門,以攻擊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漸刪改靈寶經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靈寶經殘篇,部份涉及佛教的文句與現存《正統道藏》中相應道經的段落有所不同。[12]
注譯
編輯- ^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229。
- ^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17-18。
- ^ 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頁143-144。
- ^ 謝世維:《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聖典與傳譯:道教經典中的「翻譯」〉,頁63-124。
- ^ 謝世維:《天界之文》,〈系譜與融合:太極五真人頌〉,頁167-212。
- ^ 大淵忍爾著,劉波譯:〈論古靈寶經〉,《道家文化研究》,13 (1998),頁485-506;王卡:〈敦煌道經校讀三則〉,《道家文化研究》,13 (1998),頁119-128。
- ^ 謝世維:《天界之文》,〈聖典與傳譯〉,頁99-115。
- ^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頁159-242。
- ^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頁49-82。
- ^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頁33-35。
- ^ 《台灣大百科全書》,謝聰輝:「靈寶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頁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