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避风塘
避风塘(英语:Typhoon Shelter)是香港一些专门让渔船暂避台风的场所,一般设于海湾或港湾。另外,避风塘也用于停泊游艇(例如铜锣湾避风塘)[1]或供船舰上下货。
避风塘生活
编辑1990年代以前,相当庞大的人口在避风塘以水为家,当中不少是渔民或水上人的后裔。他们建立了有别于香港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从多方面来看,水上文化是发展成熟的,譬如,有独特的婚嫁仪式、饮食习惯、唱调和口音。中式餐馆的著名菜式“避风塘炒蟹”,就是源自香港避风塘的水上食肆[2]。
但实际上早年避风塘的居民,其实也有不少是付不起陆上房屋租金,而到艇上寮屋居住的,当中不少是1949年后为逃避共产政权来港的外省难民,香港电台剧集狮子山下曾有单元探讨。当中最著名的是筲箕湾爱秩序避风塘艇户,实际上其是筲箕湾山六村的延伸在1976年春节发生大火,居民大多安置到柴湾兴华邨。另一个著名艇户聚居地为旧油麻地避风塘,此地艇户多为阳江县人士。
渔民的生活和文化,在大众眼中看似有趣迷人,然而,极度贫困的一面则不为人知。由于出海捕鱼的需要,渔民家庭的子女大多没有机会读书。有见及此,一些宗教团体便创立了“水上学校”,为避风塘的儿童提供教育。另外,渔民出海的鱼获或多或少,收入不定,很难维持生计。后来,由于船上难以妥善安置抽水马桶和垃圾收集设施,而人口又渐趋称密,避风塘恶劣的卫生情况可想而知。
现况
编辑香港的渔业式微,大多数渔民已上岸生活,而避风塘文化亦随之迅速消失。避风塘的作用至今未变,即使在不久的将来,避风塘也是香港不可缺少的。一些以避风塘炒蟹打响名堂的食肆亦已迁岸开业。同时,因为艇上居住环境恶劣,香港房屋协会分别兴建了香港仔渔光村、西贡区对面海邨和翠塘花园来专门安置上岸渔民,而房屋署也为渔民兴建不少公共房屋,属下的大元邨、太和邨也安置不少三门仔渔民,而柴湾渔湾邨、屯门三圣邨、青衣岛长青邨也是为渔民因填海必需上岸而兴建。
位置
编辑香港目前有多个避风塘,包括:
图集
编辑-
铜锣湾避风塘
-
筲箕湾避风塘
-
长洲避风塘
-
土瓜湾避风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