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殖民地

位於馬來半島的前英國殖民地群
(重定向自Straits Settlements

海峡殖民地(英语:Straits Settlements),是大英帝国于1826年至1946年对于马六甲海峡周边及邻近地区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石ㄌㄜˋ埠)、槟城(槟榔屿)和马六甲(吗六ㄒㄧㄚˊ)三个重要英属港口组成,因此被当时当地华人称为三州府或者叻屿呷[注 1],1874年天定加入,1886年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加入,之后加里曼丹岛海岸附近的纳闽岛也在1907年1月1日加入海峡殖民地,并于1912年成为其中的独立殖民地。科科斯群岛于1955年移交澳大利亚,1958年圣诞岛转交,其行政区于1996年合并,形成了澳属印度洋领地。海峡殖民地绝大部分现今属于马来西亚

海峡殖民地
Straits Settlements英语
其他语言
1826—1946
国歌:天佑国王

地位
首都乔治市(1826–1832)[1]
新加坡(1832–1946)[2]
官方语言英文
常用语言
政府君主制
君主 
• 1826–1830
乔治四世
• 1936–1946
乔治六世
总督 
• 1826–1830
罗伯特·富勒顿英语Robert Fullerton
• 1934–1946
珊顿·托马斯
历史时期大英帝国
1824年3月17日
1826
• 成为直辖殖民地
1867年4月1日
• 与纳闽直辖殖民地合并
1907年1月1日
1942年2月15日
1945年9月12日
19464月1日
1946年7月15日
货币叻币(1898–1939)
马来亚元(1939–1946)
前身
继承
槟城
新加坡
荷属马六甲
曼绒县
柔佛苏丹国
马来亚联邦
新加坡殖民地
马六甲直辖殖民地
槟城直辖殖民地
孟加拉管辖区
今属于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殖民地

编辑

天定

编辑

1874年的邦咯条约签订,霹雳州将天定割让给英国政府。其以现今曼绒区天定河英语Dinding River命名,由邦咯岛半岛地区红土坎镇组成。那些声称其优良的天然港口将被证明有价值的人注定要失望,而且该地区人烟稀少,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不重要。[4]:9811935年2月归还霹雳州政府管理。[5]

马六甲

编辑

1824年英荷条约将荷兰殖民地马六甲割让给英国,换取英国对明古连的占有和苏门答腊的权利。马六甲的重要性在于在,其构建了英国在当地的专属势力范围。之后其作为重要贸易站的地位被槟城和后来的新加坡取代。

槟城和威省

编辑

英国在马来亚的第一个殖民地是1786年的槟城,包括槟岛,当时被称为“威尔士王子岛”,后来扩展到包括半岛的一个地区。该地区后来被称为韦尔斯利省。第一次为其拨款是在1800年,随后又是在1831年。1859年对韦尔斯利省的边界进行一些调整,并于1874年签订了邦咯条约

位于槟岛对面半岛的韦尔斯利省于1800年被吉打苏丹割让给英国。1867年,英国透过与暹罗[注 2]签订的条约,修改了吉打州的边界。该地区由一名地区官员和一些助手管理,直接对槟城参政司负责。韦尔斯利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一片肥沃的平原,人口稠密,马来人居住,部分地区被甘蔗种植者和其他从事类似农业产业并雇用华人和泰米尔劳动力的人占据。大约十分之一的面积被低矮的山丘和茂密的丛林覆盖。马来居民种植大量稻米,十月至二月期间,稻田里常发生鹬射击事件。一条铁路从槟城对面的北海出发,进入霹雳州,然后经雪兰莪和森美兰到达马六甲,并在柔佛苏丹统治下经麻坡延伸,穿过最后一个州到达该岛对面的新山新加坡的。[4]:981

新加坡

编辑

1819年,新加坡建立者史丹福·莱佛士成功地将东印度公司卷入柔佛王位斗争后,新加坡成为英国重要的贸易站。此后英国人控制了整个新加坡岛,新加坡岛发展成为繁荣的港口。1824年,荷兰在1824年英荷条约中承认了英国对该岛的所有权利。从1832年起,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所在地长达114年,直到1946年解散。[6]

历史

编辑

英属东印度公司时期

编辑

178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吉打苏丹阿卜杜拉(Sultan Abdullah,1778-1797在位)签下《英吉条约》。条约中写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吉打受到敌国暹罗的攻击时需帮忙,还有不能袒护吉打的敌人。并每年给与吉打苏丹30000西班牙元,以换取槟岛拥有权。

1824年,荷兰为了获得整个苏门答腊岛的统治权,与英国签订了《英荷条约》。在条约中,荷兰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割与英国,以换取英国放弃苏门答腊上的明古连地区。

1826年11月27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统一行政、税收、开支和方便管理,决定整合在马来亚的三个港口属地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俗称三州府。这些定居点的人口主要是华人,还有一小部分但很重要的欧洲少数民族。[7]印度总督管辖,成为印度的第四个省份(Presidency,其他三省是孟加拉马德拉斯孟买),首府初时设于槟城,但浩大的开支和人员,使得首府收入入不敷出,1830年被降级,成为孟加拉省的府治(Residency)。1832年,海峡殖民地首都从槟城首府乔治敦迁往新加坡。

 
1910年代乔治敦槟城港

海峡殖民地成立初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并没发展当地经济,使得当地税收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应付日常行政开销,英国人实行包头税收,致饷码制度,定期将鸦片、酒类和赌博等税收公开投标,以便政府收取固定税收。此制度由槟城率先实施,但后来收益有限逐步废除。1829年,海峡殖民地的主要饷码只剩下鸦片。由于英国殖民地采取自由贸易和鼓励移民政策,促使海峡殖民地的人口和贸易总额每年增加,但政府财政收入还是无法平衡,须由印度政府补贴,因此当地政府不但无法增加新职位,政府人员还得兼任数个职务,导致行政效率极差。

18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失去在东方的垄断权,海峡殖民地随着丧失其重要性,也使印度政府不再关注,当地社会风气也每况愈下,影响英籍商人的经济利益,商人们纷纷埋怨和指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怠慢作风和无法有效解决海盗私会党的治安问题。[8]

1851年,海峡殖民地脱离孟加拉省的管辖,改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总督直辖。随着商贸发展,海峡殖民地商人们对东印度公司忽略当地商人利益的政策表示不满,要求印度政府干涉马来半岛土邦的内政稳定局势,以利商业活动。1855年,印度改用不稳定的卢比作为海峡殖民地通用货币。1856年,印度改变海峡殖民地自由港的原则,强行征收码头税收,限制海峡殖民地与马来半岛的贸易,严重妨碍当地的商业贸易,引发商人们强烈反对,要求与印度分而治之,以摆脱印度诸多限制。[9]

1852年和1853年间,新加坡和槟城发生了由囚犯发起的小规模起义。[10]:91

1857年,海峡殖民地的商人们上诉函件到英国议会,要求脱离印度管辖,由英国直辖。[11]同年,印度北部发生印度兵哗变,英国东印度公司随着解散。1860年,印度和英国殖民地部同意将海峡殖民地交由殖民地部管理。1867年,海峡殖民地由英国殖民地部直接管辖,成为英国皇家殖民地。[9]

当为防止印度起义蔓延而实施“封口法案”时,殖民地媒体做出了非常愤怒,将其视为颠覆“人身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原则的法案”。[12]由于殖民地很少或根本没有地方语言的媒体,这样的法案似乎无关紧要:这项法案几乎没有被执行,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终结了。[13]:6

直辖殖民地时期

编辑

1867年4月1日,英国政府殖民地部正式接管海峡殖民地,并将其划入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之列,总督驻守于新加坡。与此同时,印度洋上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划归海峡殖民地管辖。在此同时,海峡殖民地总督兼任英国驻马来亚文莱这两个英保护国的高级专员,槟城和马六甲由常驻议员直接在总督领导下管理殖民地。[4]:9801874年,随着《邦咯条约》的签订,天定和附近岛屿被纳入殖民地的范围。1906年10月30日,北加里曼丹岛沙巴纳闽港也划归海峡殖民地。

海峡殖民地总督

编辑

1886年,原隶属锡兰科科斯群岛圣诞岛移交给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管理。1907年,位于加里曼丹岛的纳闽直辖殖民地曾一度归属北加里曼丹岛特许公司,后来被英国政府收回并归属海峡殖民地总督。[4]:980

海峡殖民地总督也曾担任半岛马来联邦、英属北加里曼丹岛文莱苏丹国和加里曼丹岛的砂拉越高级专员。之后英国驻扎官控制了霹雳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彭亨州等原住民州,1896年7月1日,当这些州成立联邦时,驻地将军被任命为马来亚半岛上所有英国保护国的最高负责人。[4]:980

日占时期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12月8日日本入侵了马来亚。同年12月16日,槟城成为第一个落入日本手中的直辖殖民地。1月15日马六甲沦陷,新加坡于于2月15日新加坡战役后沦陷。之后海峡殖民地以及马来半岛的其部分一直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

 
1860–1900年代的马六甲
 
1860–1900从铁仙塔俯瞰槟城
 
马来西亚的不同历史阶段

人口

编辑
 
1912年马六甲的商业街

以下是海峡殖民地1901年人口普查人口及种族分布详情:[4]:980

面积

(平方英里)

1891年人口普查 1901年人口普查
全部 欧洲人 欧亚混血 华人 马来人 印度人 其他民族
新加坡 206 184,554 228,555 3,824 4,120 164,041 36,080 17,823 2,667
槟城、天定和威省 381 235,618 248,207 1,160 1,945 98,424 106,000 38,051 2,627
马六甲 659 92,170 95,487 74 1,598 19,468 72,978 1,276 93
全部 1,246 512,342 572,249 5,058 7,663 281,933 215,058 57,150 5,387

1871年海峡殖民地人口为306,775人,1881年为423,384人,1901年总数达572,249人。与往年一样,这一增长完全是由于移民,尤其是中国移民造成的,尽管有相当多的泰米尔人和其他印度人在海峡殖民地定居。1900年该殖民地登记的出生总数为14,814人,1896年、1897年和1898年每千人口的比率分别为22-18、20-82和21-57; 1896-1900年登记的死亡人数每1000人的比例分别为42-21、36-90、30-43、31-66和36-25,而1900年登记的死亡人数为23,385人。 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的原因在于,华人和印度人口分别为339,083人,占总人口的59%以上,其中男性261,412人,女性仅77,671人,而后者中相对少数是已婚妇女和家庭母亲。欧洲男性的数量也比女性多,比例约为二比一。在马来人和欧亚人中,仅男女比例就相当,但由于早婚和其他原因,婴儿死亡率过高。

1906年期间海峡殖民地的移民人数为:

人种
华人 印度人
新加坡 176,587
槟城 56,333 52,041
马六甲 598
全部 233,518 52,041
285,559

1867年,海峡殖民地从东印度公司移交给英国王室之日,总人口估计为283,384人。

经济

编辑
 
1903年的1元叻币硬币正反面

十九世纪初,东印度群岛最常用的货币是西班牙银圆,包括来自西班牙和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发行货币,其中最重要的来源是新西班牙(墨西哥),因为市场流通来自西属东印度群岛 。当地发行的货币包括吉兰丹柯坪英语Kelantan keping登嘉楼柯平英语Terengganu keping以及槟城元英语Penang dollar

1837年,印度卢比成为海峡殖民地的唯一官方货币,因为海峡殖民地当时是东印度公司印度的行政区。

然而,西班牙银圆仍然在海峡流通,1845年海峡殖民地引入100分 = 1元叻币的制度,叻币与西班牙银圆和墨西哥比索等值。1867年,海峡殖民地从印度分离出来,叻币成为法定货币。

1868年海峡殖民地的收入达1,301,843叻元。1906年的收入为 9,512,132叻元,这还不包括土地销售收入的106,180叻元。其中,6,650,558叻元来自鸦片、葡萄酒和烈酒的进口税以及这些物品的交易许可证,377,972叻元来自土地收入,592,962叻元来自邮政和电报收入,以及276,019叻元来自港口税。[4]:981

1868年的支出为1,197,177叻元,1906年增加到8,747,819叻元。行政花费为4,450,791叻元,其中公务员薪酬2,586,195叻元,其他费用1,864,596叻元。1906年的军费开支为1,762,438叻元。公共工程的维护和保养支出为578,025叻元,道路、街道、桥梁和建筑物的支出为1,209,291叻元。[4]:981

解散

编辑

1946年4月1日,英国宣布解散海峡殖民地,新加坡成为独立的一个直辖殖民地,并管辖科科斯群岛圣诞岛,直至两岛分别于1955年和1957年划归澳大利亚。而槟城马六甲便和马来联邦四州及另五个马来属邦合组为马来亚联邦。而纳闽则于同年7月15日划归英属北加里曼丹岛,成为后来马来西亚联邦直辖区的一部分。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叻”是“石叻”或“叻埠”(新加坡)、“屿”是槟榔屿、“呷”是马六甲。[3]
  2. ^ 泰国

参考文献

编辑
  1. ^ Andaya & Andaya 1982,第121页.
  2. ^ Andaya & Andaya 1982,第123页.
  3. ^ 叻屿呷国库银票. 新加坡华语资料库. [2024-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3). 海峡殖民地的其中一个华文别称是“叻屿呷”,即石叻坡(新加坡)、槟榔屿(槟城)与吗六呷(马六甲)的统称。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5. ^ Sejarah Manjung. Laman Web Rasmi Majlis Perbandaran Manjung. Majlis Perbandaran Manjung. [18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November 2015). 
  6. ^ Towards Self-government.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Singapore. [18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uly 2006). 
  7. ^ Singapore Free Press, 3 January 1861
  8. ^ Turnbull, CM (1972)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1867: Indian Presidency to Crown Colony, Athlone Press, London.
  9. ^ 9.0 9.1 《马来西亚-多元共生的赤道国度》廖文辉编
  10. ^ Turnbull, CM, "Convict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26–1867" in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0, 43, 1
  11. ^ Petition reprinted in Straits Times, 13 October 1857
  12. ^ Straits Times, 28 July 1857
  13. ^ Seow, FT (1998) The media enthralled: Singapore revisited,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