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暂存区16

三九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战区的一部分

政变期间于河内向日军投降的法军士兵
日期1945年3月9日-5月15日
地点
结果

日军胜利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法属印度支那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日本帝国 土桥勇逸 法属印度支那 让德句
兵力
约55,000人 约65,000人
伤亡与损失
1,000人 2,129名欧裔人士死亡[1]
1,500人失踪

三九政变(又称三九事件[2]三九事变[3]越南事变[4],日本方面则称其为明号作战对法属印度支那之武力处理MA号作战[注 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日本帝国陆军发动推翻法属印度支那当局统治的军事行动。

1944年底,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失败,盟军已突破“绝对国防圈”逼近西太平洋,加之欧洲战场法国已被盟军所解放,使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对日本的中立开始动摇,而日军唯恐盟军登陆中南半岛、与印支当局夹击日军,因此决定先发制人。1945年3月9日,日军在未正式宣战的情况攻击法军,由于其军事计划周密、兵员作战经验和装备优劣之差,日军控制印度支那全境、俘虏大批法军士兵,仅有5000余名法军士兵撤至中国领土内。

日军于本次行动瓦解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统治,并在其后扶持柬埔寨王国龙坡邦王国英语Kingdom of Luang Prabang (Japanese puppet state)越南帝国三个傀儡政权自印度支那“独立”,同时由于法军在短时间内迅速败亡的事实严重动摇其于当地的统治形象,进一步推动战后当地的独立运动和去殖民化。日军接管印度支那的统治后实施残虐的暴政,强迫当地人民上缴粮食,加剧1945年越南饥荒的受害规模,并虐待与屠杀战俘,约有1,500名法军战俘死于日军集中营。

背景

编辑

自1937年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以来,中国沿海交通线已被日军全面封锁,因而只得仰赖以英法殖民地的香港、印度支那和缅甸为通路赚取外汇和进口军需物资,日军为切断这些被称作“援蒋路线”便同英法交涉施压。1940年6月,法国向纳粹德国投降、新成立的维琪政府无暇他顾,在日军威胁动武、唯恐失去印支统治权的情势下,总督乔治·卡特鲁将军决定自同年6月20日起关闭“援蒋路线”。1940年7月19日,日本第二届近卫内阁提出“大东亚新秩序”,决定取代英美法作为东南亚各殖民地的宗主国地位、建设足以自给自足的“大东亚共荣圈”,遂行“南进政策”。9月22日,日军印度支那派遣军强行占领印支北部。隔年6月25日,日军大本营又决定占领印支南部,以防止印支当局脱离维琪政府政府、同戴高乐一派合流而加入英美、确保“南进”之通路。7月28日,日军派兵登陆印支南部的首府西贡,隔天日法签署协议后,日军进驻印支南部已成既定事实。此前美国已于1940年1月宣布废除美日通商友好条约和禁运航空物资,日军进驻北部时再禁运废铁,进驻南部后,美英荷三国宣布冻结日本资产和禁运石油,使日本决定同英美开战。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12月8日清晨,日军会见时任总督让德句,要求他保证不做任何妨碍日军行动的事,否则后者将接管整个印支,取法国而代之,后日法于12月9日达成协议,印支同意不反对日军的行动,还保证将提供资源供日军使用,而日军则重申承认法国对印支的主权和行政管理责任,印支也因此成为日军南进的军事要地[9]。战争初期,日军南进主力部队——“南方军”司令部设于印支首府西贡,印支还肩负海军转运港、缅甸菲律宾雷伊泰岛等军事行动的补给中心等功能。1942年5月,“南方军”司令部迁至新加坡后,印支当地成立了“印度支那驻屯军”,由町尻量基日语町尻量基任司令官。日军对于印支的政策主要基于和平进驻和维持旧有秩序,但随着二次大战战事进展其政策逐渐动摇。1942年11月,盟军发动“火炬作战”登陆法属北非,当地维琪军队随之投降,本土政府因有倒向盟军之势而使德军同样占领法国本土全境。尽管大本营此时较为谨慎,如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称“现阶段应避免采取分离印支与本土之极端政策”[10],但印度支那驻屯军已酝酿增兵、策划以武力应对法国当局。至1943年12月,随着太平洋战争对日军不利、意大利投降、法国对日本的不合作态度日益彰显等,使南方军于1944年3月计划了“MA号作战”(MA即取自町尻量基首字母),准备推翻法国印支当局,但由于此时稳健派仍占主流、行动并未展开。

时至1944年,欧洲与太平洋战场情势丕变,6月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后法国本土陆续被解放,维琪政府随之垮台,戴高乐领导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自北非迁入巴黎执政,受此影响,印支当局也欲倒向巴黎的新政府。至1945年2月25日,美军攻占菲律宾首都马尼拉、3月16日又占领了硫磺岛,日本本土不但直接在美军的海上进攻范围内,连印支驻军和本土的联系也因美军在南海的海上优势而难以为继,加之印支当地也受到美军猛烈的空中轰炸。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原文分别为“明号作戦[5]、“仏印武力処理[6]与“マ号作戦[7],其中MA号作战在部分文献中被译作“末号作战”[8]

注脚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