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毕晓普

亨利·罗利·毕晓普爵士(英语:Sir Henry Rowley Bishop,1786年11月18日—1855年4月30日)[1]英国作曲家编曲家。他一生共创作及改编了约120出舞台作品,涵盖了歌剧轻歌剧清唱套曲芭蕾舞剧。他的作品曾经被英国各大歌剧院上演,包括皇家歌剧院皇家剧院佛贺公园英语Vauxhall Gardens干草剧院等。他亦曾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担任音乐教授,然而,现时最广为世人所认识的,是一首短小的歌曲甜蜜的家英语Home! Sweet Home!》(Home! Sweet Home!)。而他以莎士比亚戏剧错误的喜剧》所创作的同名剧乐,当中为花腔女高音阿德里安娜所写的歌曲《看,那温柔的云雀》(Lo, Here the Gentle Lark)亦是不少声乐家用作展示歌艺的作品。

亨利·毕晓普
Henry Bishop
出生(1786-11-18)1786年11月18日[1]
 大不列颠王国伦敦
逝世1855年4月30日(1855岁—04—30)(68岁)[1]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伦敦
国籍 英国
知名作品120出剧乐作品、歌曲《甜蜜的家英语Home! Sweet Home!
所属时期/乐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擅长类型歌剧轻歌剧清唱套曲芭蕾舞剧
位于东芬奇利坟场(East Finchley Cemetery)上毕晓普爵士的纪念碑,可见其出生及死亡年份与《大英百科全书》上的纪录不同。

生平

编辑

毕晓普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基层家庭。13岁时辍学,跟随他的一名堂表亲于音乐出版社内工作,亦曾于新市学习成为一名骑师。后来他于伦敦有机会跟意大利作曲家方济各·白英奇英语Francesco Bianchi (composer)(Francesco Bianchi)学习音乐和和声学,1804年他写成了第一首作品:音乐闹剧《安祖莲娜》(Angelina),并于马盖特上演;随后他于1806年写成了芭蕾舞剧《帖木儿与巴雅泽》(Tamerlane et Bajazet),并获得在国王剧场上演[2],从此他便以剧乐作曲家的身份创作。1810年完成的歌剧《狂想》(The Maniac)更成为了他的事业里程碑,在获得好评如潮的情况下,毕晓普被委任成为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兼驻团作曲家,并担任达14年之久[3];1813年他成为了皇家爱乐协会英语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的创会成员之一。1825年经演员埃利斯顿英语Robert William Elliston的介绍下,转投至皇家剧院工作。他于1826年完成的歌剧作品《阿拉丁》曾经是与韦伯的《奥伯隆英语Oberon (Weber)》争夺另一家剧院的委约作品,可惜落选了。因为此经历,毕晓普不再创作歌剧,反而开始把其他作曲家的歌剧作品进行改编。例如1827年在高云花园上演《费加罗的婚礼》时,便介绍是毕晓普重新从莫扎特的其他歌剧作品中选取音乐,再加入自己的音乐而组成的版本。当中包括了由他所写成的咏叹调Follow, follow o'er the mountain》。

1841年,毕晓普获爱丁堡大学委任为“里德英语John Reid (British Army officer)音乐教授”,但只上任了两年便辞任。1842年他被册封爵士。1848年,他接替威廉·克罗奇,成为牛津大学的“希特英语William Heather音乐教授”,一直至1853年。

有传毕晓普是共济会成员,但现时仍未有确实的文献或其他个人书信等证实。而他的晚年也被众多的丑闻缠绕。他与第二任妻子安娜英语Anna Bishop结婚时,安娜比他年轻33年,并为毕晓普生了三个孩子[4]。但是在1839年,安娜将毕晓普及其三个子女都抛弃,与法国的作曲家兼竖琴家博克萨私奔。他俩更离开英国,到世界各处表演,直至博克萨于1856年于澳洲悉尼去世为止[4]

虽然拥有可观的收入,但最终毕晓普仍然因为贫穷而在1855年于伦敦去世,享年68岁。他及后被埋葬于伦敦北部的东芬奇利坟场英语East Finchley Cemetery内。

轶事

编辑

毕晓普于1809年完成的歌剧《高加索的新娘》(The Circassian Bride)在皇家剧院完成首场公演后,其原稿因后来剧场失火而被烧毁,后来作曲家凭记忆及经修整后,重新再发行[5][3]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按《大英百科全书》的纪录,毕晓普的出生年份为1786年,逝世年份为1855年,但位于他埋葬的东芬奇利坟场(East Finchley Cemetery)上的纪念碑,出生及死亡年份均延后了一年:即1787年出生、1856年去世。本条目现时暂依《大英百科全书》的纪录为准。
  2. ^ The Works of Sir Henry Bishop,第83页。刊载于 The Musical Quarterly,Vol. 4, No. 1 (1918年1月)。
  3. ^ 3.0 3.1 Geoffrey Brace: "Bishop, Henry Rowley", in: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MGG), biographical part, vol. 2 (Kassel: Bärenreiter, 1999), cc. 1686.
  4. ^ 4.0 4.1 Norman Gilliland, Grace Notes for a Year: Stories of Hope, Humor and Hubris From the World of Classical Music (Madison, Wisconsin: NEMO Productions, 2002), p. 9.
  5. ^ 《高加索的新娘》的钢琴谱[失效链接],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其中作曲家亲自写的“致公众”公开信,见第13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