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戏剧院,位于台湾台北市,与国家音乐厅合称为“国家两厅院”,为台湾重要的戏剧舞蹈表演场地。原隶属教育部国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年4月2日改为文化部监督之行政法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管理。

国家戏剧院
National Theater Hall
国家戏剧院,2016年
概要
状态使用中
类型戏剧院
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式建筑
所属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1-1号
坐标25°2′6.98″N 121°31′5.24″E / 25.0352722°N 121.5181222°E / 25.0352722; 121.5181222
竣工日1987
所有者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两厅院
高度
屋顶重檐庑殿顶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杨卓成
其他信息
座椅容量1,498席 含11个轮椅席
停车位
地图
地图
台北国家戏剧院内部,舞台上有防火幕

建筑

编辑
  • 面对中正纪念堂时,右手边是国家戏剧院,左手边是国家音乐厅。
  • 国家戏剧院位在爱国东路侧,建筑内有国家戏剧院和实验剧场。表演艺术图书馆也在本栋建筑之中。
  • 重檐庑殿顶:国家戏剧院的庑殿顶在4个坡面上呈现大器庄重的氛围,常被运用在东方建筑,例如:日本东大寺、中国故宫太和殿及韩国景福宫。其平缓的坡面具防风作用,挑高的屋顶设计也符合国家戏剧院大型布景的空间需求。
  • 鸱吻:屋脊末端考量垂直结构与受风影响,会特别在交接处加强加厚。传统建筑将其设计造型成鸱吻,自原有的功能延伸为装饰艺术,并为殿宇屋顶增添气势。
  • 戗脊兽:最初功能为保护屋脊、对脊的交接处起固定及支撑的作用。后来脊兽自原有功能延伸为装饰艺术,龙形的造型昂着头露出獠牙,鬃毛向后飘扬,力感十足。
  • 旋子彩绘与退晕技法:旋子彩绘在中国园林建筑中是为了木材防腐而做,后为彰显身份的象征。而绘画的退晕技法最主要表现出渐层、柔和的效果。
  • 门匾文字:匾额集结书法、雕刻、诗文等艺术要素,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其重要性相当于建筑物的眼睛。两厅院的门匾为传统竖匾,磁青底金字,并题有建筑物的名称,采用楷书呈现,形塑此处作为典范的象征意义。
  • 勾栏:过去是指主要表演戏曲的场所,等同戏院,也就是东方剧场。现今延伸应用在建筑设计则体现在台基上方边缘的栏杆,维护大众的活动安全、为建筑外观点缀细致的边饰。[1]

空间与设备

编辑
  • 国家戏剧院共有4层楼,设有1498席(含11个轮椅席)。采“镜框式”舞台设计,为了满足不同形式的表演需求,备有升降与360度旋转设计。舞台腹地与深度几乎等同观众席全域,可容纳各式机具设备、布幕道具。
  • 猫道:工作人员的走道区,为避免影响下方舞台,必须像猫行走般轻声通过,故有此称。国家两厅院的猫道距离舞台,约有6层楼高。
  • 乐池:为负责演出音乐的乐团所在的位置,与舞台台面有近1层楼的落差。约可容纳80位音乐表演者,也能置换为65席座位。
  • 座位设计: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视野,国家戏剧院的观众席采大陆式排列,设置无障碍座位席,于2017年增加至11席,打造共融场馆。楼座前缘使用良质木材,加上金色雕花装饰,更显精致典雅。为达成醇厚的回响,设计着重于吸音效果,四周安装了环绕音响,地板铺上地毯,墙面采弧形设计。
  • 贵宾包厢:位于国家戏剧院观众席2楼,在过去仅接待国家元首等重要人物的贵宾包厢,本身的位置隐密且安全,并拥有绝佳的观赏演出视野。而后两厅院视表演节目性质,开放贵宾包厢的座位供观众购买。
  • 穹顶与水晶灯:国家戏剧院观众席天花板的穹顶,吊挂着由1,440水芯片、137颗杯灯、84颗白炽灯泡组成的水晶吊灯,能够电动升降。而水晶灯上方设置通道,作为水晶灯的悬挂结构,与舞台正面投射灯处。
  • 大厅与水晶灯:空间采挑高设计,水晶灯为欧式风格,使用奥地利进口的施华洛世奇水晶珠制作而成。建筑师考量整体氛围,选定一座意大利矿山,呈现温润明亮的色泽,并让大厅与墙面大理石纹路相连,另巧妙加入中国宫殿建筑的纹饰点缀。
  • 绿墙:位于国家戏剧院1楼大厅,因国家音乐厅绿墙广受欢迎,国家两厅院再度邀请法国植物学家Mr. Patrick Blanc来台,创作“兰花圆舞曲”系列作品,并随着季节更换兰花品种和蕨类植物。
  • 交谊厅:位于国家戏剧院4楼,设有视听设备,适合举办酒会、记者会与其他小型活动。
  • 服装制作室:位于国家戏剧院B楼,设有服装修补室、洗衣房,可提供表演艺术团体或个人在演出前制作、修补服装等。
  • 排练室:国家戏剧院内设置数个排练室,大小规格不同,可针对表演团体或艺术家的需要,作为展演活动排练使用,最大型排练室可容纳约72人。

其他特色

编辑
  • 《川原膴膴》山水画:位于国家戏剧院1楼大厅,由周澄召集,包括国画大师黄君璧、前故宫副院长江兆申、罗振贤、罗芳、涂璨琳、李义弘、苏峰男,八位书画名家共同创作,绘于1987年。川原膴膴,膴音伍,肥美之意,并象征锦绣河山的意思。[2]
  • 《时时。刻刻》木雕:位于国家戏剧院1楼大厅,国家戏剧院于2017年进行整修,原主舞台淘汰的俄勒冈松木地板,由艺术家陈彦旭改造成木雕作品,右侧纹理可见西方的舞蹈、姿态,与理性的几何线条,随着动线与视角的转移而幻化;而左侧雕花则充满着东方气韵,传统雕花、皮影戏及原民图腾等符号,交织着现代舞蹈、建筑,带来优雅习气。[3]
  • 《使者》综合媒材:位于国家戏剧院1楼大厅,由艺术家侯玉书于2009年设计,作品将国家戏剧院重要的演出艺术家之签名转换为创作符码,邀请观众一同见证国家戏剧院的历史过程。
  • 《日月光华》壁画:位于国家戏剧院舞台上,为防火幕,由画家顾重光、刘平衡、郭轫等创作,取材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构成衣服“日月光华”,另有敦煌壁画“仙女飘乐”,象征光明、天使助乐共庆、国泰民安之意。[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探索兩廳院. 国家两厅院. 国家两厅院.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7). 
  2. ^ 廖俊逞. 搶救畫作大作戰 洗去墨漬再回春. PAR表演艺术.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3. ^ 国家两厅院. 國家戲劇院舞台地板木雕作品《時時。刻刻》. 国家两厅院NTCH YouTube.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4. ^ 兩廳院建築之美.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2010-05-01. ISBN 978986022849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