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文昌祠
大甲文昌祠(又称大甲文昌宫)位于台中市大甲区,于民国74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为三级古迹,现为直辖市定古迹。[1]原为义塾,建于大甲城西门的旧大甲街西侧,主祀文昌帝君、朱熹、韩愈、魁星。战后增祀孔子,亦称“大甲孔子庙”。
大甲文昌祠 | |
---|---|
大甲文昌宫 | |
位置 | 台中市大甲区文武路116号 |
建成时间 | 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 |
官方名称 | 大甲文昌祠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
详细登录资料 |
沿革
编辑清治时期同治年间,大甲人何清霖(同治六年丁卯科举人),经向官府请设义塾获准,惟因经费庞大及庙地无著,一时无法齐备而作罢。光绪十一年(1885年)新竹知县方祖荫与恩贡生陈肇芳再度倡建文昌祠,经例贡生谢棠华捐花园地为庙址兴建,光绪十三年3月兴工,至十四年六月全部完成。
日治初期文昌祠曾有日军驻扎。1898年2月东西厢房设立“苗栗讲习所大甲分教场”(今大甲国小)。明治四十年,(1909年)大甲公学校迁出文昌祠。旋即被改为日本人小学校分教场时,遭大甲民众反对且发生冲突,最后日本小学分教场关闭。大正十三年(1924年)王进财任汉塾教师,于文昌祠内教授汉学,并教习武艺,随后也成为台湾文化协会讲演场所。昭和十年(1935年)12月5日,以“大甲舍营所”的名义与其他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御遗迹”一起被台湾总督府指定为史迹[2]:220[3]:28。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先后被装甲兵团、保警大队、退除役官兵等借住,庙宇遭到严重破坏,木梁蚀朽,护龙被违章搭盖。1984年大甲镇公所迁移住户。1985年11月27日,经中华民国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1992年4月进行第一期修复(正殿与三川殿主体),于1995年9月完工。1999年7月进行第二期修护,于2003年8月18日完工,并开放参观。
2020年1月初,文昌祠再次完成阶段性修复。[4]
-
正殿神像
-
建庙乡贤陈肇芳、王崑岗、林凤仪、谢国佐的长生禄位
-
光明殿五文昌像
-
门神
建筑
编辑文昌祠为三开间两进两廊带左右护龙的四合院祠宇(闽南式建筑),包括前埕、过水、中庭、正殿、左有天井左右厢房、耳房等。
三开间的第一进山门,为檐廊形式,三段燕尾翘脊,筒瓦屋面。外檐装修以木质为主体,间以石雕墙堵构成,左右门彩绘门神。两侧护龙各设偏门,可独立出入,山墙以斗仔砌红砖饰面。护龙与中央祠宇间,有廊道及天井联系。第二进文昌祠为主祭文昌之神的正殿。神龛上尚悬有“人物权衡”、“文昌气象”两块木匾,然因落款已失,年代无从查考。
-
山门
-
牌匾
-
中庭
-
办公室
交通
编辑- 台中市公车(站名:文昌祠)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大甲文昌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 ^ 林会承.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 远流. 2011-04-01. ISBN 978-957-32-6765-2.
- ^ 吴永华. 《台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台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 台中市: 晨星出版社. 2000-05-30. ISBN 957-583-860-2.
- ^ 文昌帝君入火安座 大甲文昌祠風華再現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20-01-09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