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重定向自韓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退之河南府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1],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唐朝官员、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散文,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

韩愈
清宫殿藏本韩愈画像
出生唐代宗大历三年十二月初二日
768年
逝世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日
(824年12月25日)(56岁)
长安
职业官员,文学家,古文家
体裁诗文、古文
代表作昌黎先生集
施影响于李翱张籍杜牧

家世

编辑

汉弓高侯韩颓当裔孙韩寻,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生司空韩棱,字伯师,其后徙安定武安。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韩耆,字黄耇,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位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耆生茂,字元兴,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桓王。生子:韩备、韩均、韩延寿、韩天生。

  • 七世祖:韩耆,字黄耇,魏常山太守、安武子。
  • 六世祖:韩茂,字元兴,北魏安定公,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号桓王。
  • 五世祖:韩均,字天德,定州刺史、安定康公。
  • 高祖:韩皎,雅州都督。
  • 曾祖:韩仁泰,曹州司马。
  • 祖:韩叡素,桂州长史。生晋卿、季卿、子卿、仲卿、云卿、绅卿、升卿。
  • 父:韩仲卿,秘书郎。
  • 长兄:韩会,曾任起居舍人,妻郑氏。韩会于父母过世后,和妻子共同抚养韩愈(时3岁)长大,人称“有德行言词,为世轨式”。郑氏过世后,韩愈作《祭郑夫人文》吊祭兄嫂,感念养育之恩。[2]
  • 二兄:韩介,官至率府参军。子韩老成。
    • 侄: 韩老成:又称十二郎。韩介之子,过继给韩会,生一子一女。韩老成和韩愈共同长大,“未尝一日相离”。死后,韩愈作《祭十二郎文》,追思两人之情,并称自己“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3]
  • 堂兄:韩弇,韩云卿之子。进士及第,朔方节度请掌书记,得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殿中侍御史。贞元三年(787年)卒,时年三十五。后其女嫁与李翱[4]

生平

编辑

韩愈自称是汉代诸侯韩王信的后裔,父韩仲卿。韩愈出生不到几岁,母亲过世,三岁丧父,受大哥韩会(即十二郎韩老成之伯父兼养父,韩老成被韩愈二哥韩介过继给韩会)抚育,随兄长为官转徙长安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后韩会病逝韶州,随嫂郑氏护丧返回河阳。后又避难宣城(今安徽宣城),与侄韩老成,同由郑氏抚养成人,情逾手足。

韩愈至七岁才开始读书,十三岁能写文章,自言“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5]。唐朝贞元二年(786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年)古文家陆贽梁肃知贡举[6],韩愈曾多次交游梁肃门下[7],好写古文的韩愈,因此得以中进士[8]。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愤慨之余称“为考官所辱”,打算求船东下[9]。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上书宰相,希得荐举而不得。

贞元十二年(796年),汴州宣武军乱,随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赴任,担任“观察推官”。期间与孟郊相识交游,李翱张籍入其门下。董晋卒,改任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属下“节度推官”。张建封死,迁居洛邑

贞元十七年(801年),经由李翱引荐给陆傪,获得荐选[10],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前,著《师说》。贞元十九年(803年)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纠弹国戚京兆尹李实,遂贬阳山令,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甚至以“韩”字,为儿取名。这一年侄子韩老成去世,写《祭十二郎文》。

永贞元年8月(805年)宪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改任荆州江陵府法曹参军,韩愈甚感失望,写下“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11]

元和六年(811年)任国子博士,作〈进学解〉,受裴度赏识,擢为礼部郎中。815年随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并作〈平淮西碑〉。因碑文内容推崇宰相裴度,实际作战平定淮西李愬,妻子是唐安公主女因而控诉韩愈所作碑文不实[12],李愬的属下石孝忠推倒碑文,唐宪宗只好命段文昌重撰碑文。

转任刑部侍郎时,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因反对唐宪宗迎接释迦牟尼佛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今广东潮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往潮州路上,已经生病的爱女也因为不堪路程折磨而病死,韩愈伤感不已,来到了蓝关(今陕西蓝田)时,大雪纷飞,韩愈见到侄孙韩湘(传说韩湘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不禁再三嗟叹道:“吾为汝成此诗。”诗吟:“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愿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此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到了潮州之后,韩愈与潮州大颠和尚成为好友。后来在潮州又写《祭鳄鱼文》,往河里扔了一,然后组织百姓猎杀鳄鱼,往河中倒入生石灰硫磺等,《旧唐书》说,鳄鱼就此绝迹[13]。但事实上,后来宰相李德裕、宋朝陈尧佐在潮州时,看见鳄鱼仍在;鳄鱼一直到明代才彻底绝迹。韩愈卒后,当地乃建韩文公庙供奉。

在潮州任内,韩愈上表忏罪谢恩曰:“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陈佛骨事,言涉不恭,正名定罪,万死莫塞。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言虽可罪,心亦无它,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宽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并陈述边地困境,希冀怜悯之心:“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期程,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髪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14]表进,令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据旧唐书记载,袁州有借贷逾期未能偿还债务者沦为债主家奴的风俗。韩愈到袁州后,设法让这些奴婢赎身,并禁止此陋俗。[13]

唐穆宗即位后,奉旨回京,历任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是人称其为“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因疾告假。十二月二日(西历12月25日),于长安靖安里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七 。赠为礼部尚书,谥为文。

宝历元年(825年),三月葬于河阳。

宋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追封为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身后

编辑
 
位于广东潮州市的韩文公祠正殿

当时伽蓝四万所,僧尼二十六万五千余人,王公与士民花费过多金钱且盲目迷信佛教的风气,一度对唐朝造成颇大的经济压力,虽然韩愈曾有逼迫所有僧侣还俗的言论,但事实上他并不完全反佛,所以他也不避讳与僧人应酬唱和,如潮州大颠三平义中师徒。他也反对道教仙丹的迷信,要人们食用丹药,说因此“杀人不可计”(然而他在自己的诗作《又寄周随州员外》却提到“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和他有交情的白居易的诗作《思旧》也提到“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但并不是针对道家思想。韩愈以“道统”自命,三十六岁时已经“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祭十二郎文〉),晚年有“落齿”诗:“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牙。俄然去六七,落势殊末已”。后来在长安城南兴建过豪宅,也有绛桃、柳枝等妓,能歌善舞[15]。长庆四年(824年)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韩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16]

妻子出身范阳卢氏,二子,长子韩昶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兼襄州别驾,娶京兆韦放女[17],大中九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次子富平韩州仇,有一女为李汉妻,一女为蒋系妻。

韩愈去世后,〈韩文公墓志铭〉是由其生前指定的高徒皇甫湜撰写,李翱令作行状

现在河南焦作孟州市西虢乡韩庄(传为韩愈老家)修建有韩文公墓。广东潮州市潮州韩文公祠是中国大陆现存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纪念韩愈的专祠。台湾屏东县内埔乡昌黎祠(韩愈庙)是台湾唯一主祀韩愈的庙宇。

1976年,韩愈身后评价在台湾产生“诽韩案”,学者于《潮州文献》说韩愈死于花柳病,被韩愈后人控告诽谤成案,引起论战。[18]

文学

编辑

古文成就

编辑

韩愈文章以排斥,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著作有《师说》、《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马说》等文章。韩愈也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诗作

编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主张

编辑
 
《晚笑堂竹庄画传》韩愈像

韩愈主张“文道合一,明道为主”,柳冕首先提出(文以载道),周敦颐首先写出(文以载道)四字,宣扬儒道,攘斥佛、老,“破骈为散”,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主张恢复三代两汉自然质朴的文体,“言贵独到”,“词必己出”,要“文从字顺”。

韩愈主张思想复古、文学复古,以复古道为目的,复古文为手段,而所谓道,是指儒家的道。韩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所创造和革新,主张学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

领导古文运动

编辑

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开始写作古文,由于有理论有创作,故有成就。韩愈有自信,百折不回,又善宣传,广收门徒,遂形成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

韩愈继承前人之经验,意志坚强,大力提倡古文。正如李汉“昌黎先生集序”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他既有理论,又有优秀作品示人,得到李翱、皇甫湜、张籍孟郊等文友和后进支持,故能领导古文运动。

宋明理学的先驱

编辑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以来,受佛道两教大盛所影响,渐渐失去统治地位。韩愈本身主张复古,反对佛教。为儒教争取统治的地位,以代替佛教或道教统治的地位。为后来宋明理学产生了先驱作用。韩愈在他的道统传承的说法中把孟子说成孔子的继承人,并认为圣人之道在孟子以后失传,使孟子在道统中具有了与孔子同等的地位,这就把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影响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学者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使孟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真正提高起来。而另外在宋代《大学》被尊为四书之一,获得了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而阐扬《大学》其实在韩愈已经开始[19]

诗歌

编辑

其诗有论者以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后,居全唐第三。韩诗以文为诗,以论为诗,求新求奇,有气势,对纠正大历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宋诗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安石以韩愈《荐士》评孟郊诗反过来评韩愈本人:“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概括其诗风。叶燮论韩诗:“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20]赵翼《瓯北诗话》云:“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如……昌黎之‘巨刃磨天扬’、‘乾坤摆雷硠’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他的代表作有《南山诗》、《调张籍》、《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晚春》等。

墓志

编辑

韩愈亦善写墓志铭,是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韩愈文名日盛,达官贵人常求其为先人撰墓志铭,润笔之金甚高,韩愈亦来者不拒。司马光《颜乐亭颂》一文指出,韩愈“好悦人以铭志,而受其金”。韩愈写一篇《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润笔费用是“受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谢许受韩弘物状》记载曾收得韩弘致赠的“绢五百匹”,相当于四百,而时韩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二十五贯钱,当官反成副业。部分“谀墓”之作,在当时颇受讥斥。其友刘叉故意取其黄金数斤而去,云:“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元代王若虚说:“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又说:“退之不忍须臾之穷。”

尊儒反佛

编辑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要将凤翔法门寺释迦牟尼佛佛骨迎至宫中供养三日,崇佛之风再次兴起,举国若狂,有人“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韩愈上《谏迎佛骨表》(《论佛骨表》)谏阻天子迎佛骨,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佛教自外于天下国家,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且佛徒灭弃封建伦常,“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眼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同时韩愈还认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且信佛的皇帝没有好下场,“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宗庙之祭,不牲宰,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兵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他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闻之大怒,将处以极刑裴度崔群力救道:“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求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14]于是贬其为潮州刺史(今广东潮州[21]

评价

编辑

文起八代之衰

编辑
  •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盛称其“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并作诗称赞韩愈:“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趋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于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
  • 苏洵称赞韩愈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 韩退之所撰写《祭十二郎文》与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并列为中国三大抒情文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 章学诚称韩愈的碑志文是“心识古人源流,随时通其变化”(《文史通义‧墓铭辨例》)。
  • 茅坤说:“世之论韩文者,共曾称碑蒜;予独以韩公碑文多奇崛险谲,不得《史》《汉》叙事法,故于风神处或少道逸。”(《唐宋八大家支钞·论例》)
  • 钱仲联:“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
  • 毛泽东1936年在保安会见埃德加·斯诺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老师(袁吉六),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他嘲笑我的文章,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的措词。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晚年毛泽东读欧阳修新唐书·李汲传》时写下批语:“韩愈文集,为李汲编辑得全,欧阳修得之于随县,因以流传,厥功伟哉。”[22]

裂道与文以为两物

编辑
  • 吴虎臣《能改斋漫录》卷十谓荆公“不以退之为是”。
  • 韩愈说自己反对阉党,“日与宦者为敌”[23],但是贞元十三年,韩愈曾作〈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对宦官俱文珍歌颂备至。后来又作《顺宗实录》,对俱文珍亦多加褒辞。魏了翁嘲笑他“韩公每是有求于人,其词辄卑谄不可据”。
  • 韩愈善写“谀墓”之文,清初顾炎武在书信中评他:“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
  • 张耒论韩愈“以为文人则有余,以为知道则不足”(《韩愈论》)。
  • 朱熹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
  • 章太炎说:“韩对死生利禄之念,刻刻不忘:登华山大哭,作《送穷文》,是真正的证据。”韩愈登华山,“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最后被华阴县令救下。
  • 周作人对韩退之则不以为然:“讲到韩文我压根儿不能懂得他的好处”,“总是有旧戏似的印象”,“但见其装腔作势,搔首弄姿而已”[24]。他在《秉烛谈谈韩文》又说:“假如我们不赞成统治思想,不赞成青年写新八股,则韩退之暂时不能不挨骂,盖窃以为韩公实系该运动的祖师,其势力至今尚弥漫于全国上下也”、“如有人愿学滥调古文,韩文自是上选”。

宋学之滥觞

编辑
  • 钱锺书谈艺录》认为:“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矣。”又说“古来薄韩者多姓王”。
  • 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论及韩愈排斥佛教,“呵抵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
  • 钱穆:其排释老而返之儒,倡言师道,确立道统,则皆宋儒之所滥觞也。尝试论之,唐之学者,治诗赋取进士第,得高官,卑者渔猎富贵,上者建树功名,是谓入世之士。其遁迹山林、栖心玄寂,求神仙,溺虚无,归依释老,则为出世之士……独昌黎韩愈氏,进不愿为富贵功名,退不愿为神仙虚无,而倡言乎古之道……此皆宋学精神也,治宋学者首昌黎,则可不昧乎其所入矣。[25]
  • 陈来认为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复兴儒家的基本口号与发展方向,确乎是北宋庆历时期思想运动的先导。韩愈在他的道统传承的说法中把孟子说成孔子的继承人,把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影响后来宋明理学的研究。[26]

名句

编辑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柳子厚墓志铭》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轶闻

编辑
  • 韩愈的画像多半将他画为有着美髯、戴着纱帽的男子,然而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四)所记,韩愈其实是位肥胖且寡髯的男子,而现在的形象其实是与五代十国时的韩熙载搞混了。因为韩熙载谥号文靖,江南人称呼他为韩文公,而韩愈亦被尊称为韩文公的关系。”[27]
  • 五代时人陶谷清异乡录》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 火灵库 ,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 孟郊齐名的诗人贾岛在赴试时,尝骑一赶路,于路上突诗兴一发,做得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然而不知要用“”字为好,抑或是“”字为佳,于是在驴上做动作。正在思恼时,正遇韩愈出巡,而贾岛不知此事,渠之驴竟走至队伍之间,于是被韩愈的护卫捉拿,而后被押带到韩愈暂宿的驿所讯问。韩愈问贾岛:“为何冲撞本尹?”岛回:“大人,下生实不知大人出,于做一诗,正琢磨用字,因而失礼,望大人恕罪!”愈:“是何诗句?”岛:“大人,学生做‘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不知欲用‘推’字,或为‘敲’字,甚为苦恼,故此失礼。”韩愈思忖良久,回曰:“做‘’字佳矣。‘’表有盗窃之意,是罪矣。故以‘敲’字甚好”。成了“推敲”一词的来源。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牛广臣《韩愈籍贯·郡望考究》 《锦州文史资料 第21辑 锦州文史考辨》
  2. ^ 韩愈·《祭郑夫人文》:“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
  3. ^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 李翱·《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
  5. ^ 《与凤翔邢尚书书》
  6. ^ 《旧唐书。陆贽传》册20,卷139,页3,800。
  7. ^ 《[唐摭言]》卷七:“贞元中,李元宾、韩愈、李绛、崔群同年进士。先是四君子定交久矣,其游梁补阙之门;居三岁,肃未之面,而四贤造肃多矣,靡不偕行。肃异之,一日延接,观等俱以文学为肃所称,复奖以交游之道。”
  8. ^ 洪兴祖《韩子年谱》引《科名记》云:“贞元八年陆贽主司,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其人贾棱、陈羽、欧阳詹、李博、李观、冯宿、王涯、张季友、齐孝若、刘遵古、徐季同、侯继、穆贽、韩愈、李绛、温商、庾承宣、员结、胡谅、崔群、邢册、裴光辅、万当,是年一榜多天下孤隽伟杰之士,号‘龙虎榜’。”
  9. ^ 韩愈《答侯继书》:“仆又为考官所辱,...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
  10. ^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
  11. ^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员外翰林三学士》:“前日遇恩赦,私心喜还忧。果然又羁絷,不得归锄耰.此府雄且大,腾凌尽戈矛。栖栖法曹掾,何处事卑陬。”,引自《全唐诗》卷336。
  12. ^ 《新唐书。吴元济传》册19,卷214,页6008-6012。
  13. ^ 13.0 13.1 《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
  14. ^ 14.0 14.1 《新唐书·韩愈传》
  15. ^ 宋代王谠《唐语林》卷六《补遗》云:“韩退之有二妾,一曰绛桃,一曰柳枝,皆能歌舞。初使王庭凑,至寿阳驿,绝句云:‘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边城特地寒。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团。’盖有所属也。柳枝后逾垣遁去,家人追获。及镇州初归,诗曰: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放待郎归。’自是专宠绛桃矣。”
  16. ^ 李翱《韩公行状》云:“长庆四年(824)得病,满百日假,既罢,以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享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云:“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17. ^ 唐故朝议郎检校尚书户部郎中兼襄州别驾上柱国韩昶自为墓志铭并序:大中九年六月三日寝疾,八日终于任,年五十七。其年十二月十五日,葬孟州河阳县尹村。娶京兆韦放女,有男五人:曰纬,前复州参军。次曰绾,曰绲,曰绮,曰𬘘,举进士。女四人:曰茱,曰谿,曰当,曰著,在室。曾祖叡素,朝散大夫、桂州长史。祖仲卿,秘书省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父愈,史部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公。
  18. ^ 台湾郭寿华以笔名“干城”在“潮州文献”第二卷第四期内,发表了“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一文,说:“韩愈为人尚不脱古文人风流才子的怪习气,妻妾之外,不免消磨于风花雪月,曾在潮州染风流病,以致体力过渡消耗,及后误信方士硫磺铅下补剂,离潮州不久,果卒于硫磺中毒。”这篇文章,引起了韩愈第三十九代直系血亲韩思道提起自诉,经台北地方法院刑庭宣判,推事认定郭寿华诽谤以死之人,判处罚金三百银元。此一判决,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学者专家,纷纷撰文陈述己见,专论此“诽韩案”所引起的各种问题。更有黄正模告发韩思道伪造文书的枝节产生。转引自萨孟武著《孟武自选文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 年出版,86页。
  19. ^ 陈来 《宋明理学》
  20. ^ 《原诗》内篇上
  21. ^ 中国古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2. ^ 我改变文风,去钻研韩愈的文章(读韩愈《韩昌黎诗文全集》).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中文(简体)). 
  23. ^ 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
  24. ^ 周作人:《谈韩退之与桐城派》
  25. ^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
  26. ^ 陈来《宋明理学》P17-19
  27. ^ 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辩证二》“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韩国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辩,退之遂为熙载矣。”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