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宦之争
起因
编辑历史学者认为戚宦之争的起因有以下几种:
(一) 西汉皇后吕雉,结果造成后来吕氏专政的局势。到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大将军一职,规定必须由外戚担任,加重了外戚的权势。
在西汉,权势高的外戚有
(二) 东汉的汉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军权力:汉光武帝因惧丞相权力过大会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权力,结果使得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
(三) 汉章帝死后,汉和帝继位登基时由于年少而不能理政,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并让兄长窦宪参预朝事,尔后窦宪因平定北匈奴有功升任大将军,由此窦宪专擅朝政,汉和帝成年后,为了重掌朝政,重用宦官郑众,设局成功将窦宪翦除,汉和帝为奖励郑众的首功,破例让郑众成为首位封侯的宦官。
(四) 东汉历朝的后妃,为了能受到皇帝的青睐而专宠于宫中,常倚重宦官帮助得以稳固宫中地位;而当继位的皇子年少时,后妃就能以临朝称制的名义升格为太后,并且重用父亲或兄弟亲属担任朝中重要职位;而当继位的皇帝成年后,为了制衡中朝的权力平衡,亦仰赖宦官帮助以利稳固皇权。
(五) 地方豪强士族为了晋升政治地位,拢络结交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或外戚近臣,借由斗垮立场敌对或妨害地位提升的政敌,确保自身家族或个人政治权利稳固,外戚及宦官也为了确保权利稳固,拉拢有利于己的豪强士族,打击消灭对自身权利构成威胁的潜在政敌。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东汉中期,皇后逐渐把持政权。且从和帝开始,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使得太后可以利用“临朝听政”的方法来控制政权,太后提拔其亲戚,结果外戚掌握了政权。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皇帝由于不满外戚专政,则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成功后结果宦官得势,为持续掌权,以毒或其他方法令年幼皇帝致死或废除,皇帝身亡或废除后,宦戚又援立年幼的皇帝为继位者,由于皇帝年幼,故外戚宦官籍辅政相互争夺权利,“临朝听政”,结果恶性循环如此不断持续。
影响
编辑第一次党锢之祸
编辑由于东汉早期提倡“清议”,使一批太学生与外戚批评宦官,却被宦官拘捕,后来放归田里,但终身罢黜。
第二次党锢之祸
编辑灵帝再次命令“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并连及五族,使大批太学生遭受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