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

中文姓氏 (王)
姓氏
百家姓》第8位
1:
2:

郡望  太原郡琅邪郡汲郡青州北海郡魏郡

王姓是一个汉族姓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8位。在现代是极常见的姓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大约946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10%,其中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海南等16个省区中王是当地第一大姓[1]。于香港,王姓是第五大姓。根据2010年7月1日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户籍资料统计,王姓在台湾排名第六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2]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

由于在多种汉语方言中,“王”与“”的发音相近甚至相同。为区别两姓起见,中文多以“三画(横)王”或“三横一竖王”,黄姓则叫“草头黄”。

来源和演变 编辑

汉族王姓 编辑

王姓的来源有多个,但构成现代汉族王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姬姓妫姓子姓少数民族改姓。

姬姓王氏 编辑

最多的王姓来源于周朝王族(不过这一说法并无可靠消息佐证),周朝的王族本姓,但从这个家族(以及周的分封国中姬姓的王族中)中不断有一些人由于失势或亡国而分离出来,因为他们过去是属于王家的因此以王为姓。这一支王姓以“王子乔”为始祖。

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定都于,历史上称为西周。传二十一世至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国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也被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侨),因为直谏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当时的人们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就以“王”为姓。传到第八代孙王错拜了魏国将军,姬姓王氏又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初,名将王翦的后代,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王威,为了躲避战乱,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了最为著名的琅琊太原两大王姓望族。

妫姓王氏 编辑

为祖先的妫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有虞氏最初受封于姚姓,在陶唐之时称作为妫姓。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被秦国所灭之后,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被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姓王。这支王姓以北海郡陈留郡为郡望。

  • 新朝王莽就是属于这一支。
  • 五胡十六国,苻坚的丞相王猛也属于这一支。

子姓王氏 编辑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传说在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上谏,反遭到纣王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族的后裔,所以就以“王”为姓,被称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历史至今已经有约3100年了。经历了从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间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了甘肃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外族改姓 编辑

古代游牧民族有部分融入汉族,其中许多后来改姓或赐姓王的,比较著名的有:

两汉时的西羌钳耳氏、南北朝时候的高句丽拓王氏、唐代回鹘阿布思氏、契丹人、11世纪—12世纪初叶时女真人中的完颜氏、夹谷氏、汪古部

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和经过通婚等,部分同化为中国汉族王姓。

台湾原住民王姓 编辑

台湾王姓部分不见得具有汉族血统:例如原住民时因国民政府的汉化政策改姓。这使在台湾其姓氏亦在非汉族群体中很常见。

苗族王姓 编辑

苗文中“王”写作“Vang”、或“Vaj”或“Vaaj”。它和汉语中的王姓来自于同一个词源,而且是一个在苗族中很常见的姓。王姓氏族是苗族里最大的十八个氏族之一。

越南的王姓 编辑

越南语表记?
国语字 Vương
汉喃

王姓在越南写作:Vương

日本的王姓 编辑

Ō”(罗马字母记作OhOu或者O)(Wang→ワゥ[Waũ]→ワウ[Wau]→ヲウ[Wō]→オウ[Ō])在日本是非常罕见姓氏。“Ō”是按照日本语的汉字音设立的“王”字。

朝鲜半岛的王姓 编辑

王姓
谚文
汉字
文观部式Wang
马-赖式Wang

王姓在朝鲜语中写作“”。据统计,韩国在2019年时,有王姓人口约近三万人。[3]

“王”曾经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一个姓氏。《后汉书》记载,朝鲜半岛的王姓始祖是公元前2世纪从中国山东(当时的齐国)迁到朝鲜的王仲与后来的王仁

虽然“王”是朝鲜半岛历史上高丽王室的姓,但今天已经不多见了。据说,当高丽王朝灭亡之后,那些姓王的人们为了避免朝鲜王朝的严重迫害而改姓其他的姓了,各自改为玉姓金姓全姓琴姓田姓申姓车姓姜姓马姓龙姓柳姓乃姓。在开城王氏的家谱中至今仍可以找到高丽统治者的部分痕迹。  

琉球的王姓 编辑

琉球的王姓源自闽人三十六姓,现时户籍名使用日本姓氏

迁徙和分布演变 编辑

汉族 编辑

王姓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速。时期王姓各派除了向内地迁徙之外,最主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王审知南迁到福建,建立了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鼻祖,历史上被称为开闽王氏。

宋辽金元 编辑

宋代时,王姓人口平均约590万,约占当时全宋朝人口的7.7%(是时南宋国境内人口约为8060万),为宋代第一大姓。王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省,约占全国王姓人口的14.7%,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2.7%。在宋朝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的王姓约占宋朝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宋朝形成了以及三大块王姓人口的聚集地区。

[来源请求]

编辑

明代时,王姓人口平均约620万,约占明朝人口的6.7%,仍然为第一大姓(明代的人口由6500多万至1.4亿不等)。600年间,人口的净增长率为20%,王姓人口的增长比明朝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间王姓人口总增长仅为5%,净增加30万。

王姓在明朝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山西,这两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跃成为王姓第一大省。中国南方王姓在这600年间有了发展,广东广西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靖康之祸后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四川,在当时的比率已经下降了近一半。宋元明时期,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比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方向迁移,而四川地区王姓人口主要向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方向迁移。明朝范围内又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和鲁豫晋冀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的地区。

当代 编辑

中国,王姓人口已经达到了9288.1万,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约占全部人口的7.25%(其他三大姓氏依次为)。从明至今的600年间,王姓人口由620万稳定增长到近9288.1万,接近14倍。明代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中国人口如果按12亿计算的话,增长了近13倍。王姓人口的增长速度略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王姓人口增长率曲线呈现出“V”字型态势。

目前,王姓人口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湖北,这七省的王姓又集中了33%。河南居住了王姓人口的11.5%,为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0%。以长江为界,形成了高比率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界,东部为高密度王姓区,西部为低密度王姓区。在近600年间,中国的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期间有很大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成为主流。

在台湾,王姓为第六大姓,仅次于(250万人)、(188万人)、等姓。然而,台湾基于历史上的汉化改姓政策,王姓不见得都具有汉族血统。

分布特点 编辑

分布密度 编辑

中国,王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部、山东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这些地区每平方公里的王姓人口达21人以上,中心地区达30人以上。每平方公里21以上的地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2.3%,王姓人口约3007万。每平方公里12.6-21人的地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9.9%,王姓人口约2904万。每平方公里4.2-12.6人的地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33.8%,王姓人口约2660万。每平方公里4.2人以下的地区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34%,王姓人口约321万。

分布频率 编辑

王姓人口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河北东部、山东河南北部、新疆喀什地区海南是王姓最常见的地区,其覆盖面积只有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9.8%,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有的高达16.2%。

长江以北和青海西宁以东的其他地区,也是王姓的常见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6.9%-9.2%之间,覆盖面积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9%。

长江以南及新疆东北部和西部,是王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2.3%-6.9%之间,覆盖面积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34.6%。

青海湖以西的其他地区、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是王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王姓在人群中的频率不足2.3%,覆盖面积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26.6%。

血型特征 编辑

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在中国的总体的情况(总人口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共计8892万)为:

  • O型:2784万,占31.3%
  • A型:2530万,占28.5%
  • B型:2716万,占30.5%
  • AB型:862万,占9.7%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是王姓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3%,有王姓人口3007万,约占中国王姓人口的33.8%。其中,O型血897万,A型血831万,B型血970万,AB型血309万。

河南河北西部、山西大部、陕西大部、甘肃大部、宁夏大部、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山东西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是王姓的常见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9.9%,王姓人口2904万,约占中国王姓人口的32.6%。其中,O型血923万,A型血832万,B型血874万,AB型血275万。

陕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西北部、四川西部、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湖北南部、浙江南部、广东西部、新疆西北部是王姓分布的一般地区。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3.8%,王姓人口2660万,约占中国王姓人口的29.9%。其中,O型血857万,A型血774万,B型血780万,AB型血249万。

青海湖以西其他地区、广西海南广东西部。这些地区的面积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4%,王姓人口321万,约占中国王姓人口的3.6%。其中,O型血107万,A型血93万,B型血92万,AB型血29万。[原创研究?][来源请求]

王姓的罗马化 编辑

汉语的“”在翻译成英语时,按照普通话汉语拼音、广东话音译、闽南语、潮州话分别被译为“Wang”、“Wong”、“Ong”或“Heng”。

相同的吴粤发音 编辑

汉语音韵史上,源于上古全浊匣母的中古次浊云母较中古仍读全浊的匣母更易脱落是北方方言“黄”(huáng)、“王”(*hüáng > *üáng/yuáng > uáng/wáng)音值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中区分宕摄合口一三等的例外情况[4],在二者均未脱落的吴语、二者均脱落的粤语中二字同音。吴语之外的汉语方言只有少数字保留云母,如普通话“雄”(*hüéng=*hióng > xióng而不读yóng/róng),大多数(如“王”)声母均已脱落。潮州话例外地出现合口脱落的情形,“王”读如“刑”[5],同时“黄”字文读音“hông”极不常用,作为姓氏直接简读为“ng”,从而以另一种方式避免了两姓同音。

在无法避免两姓同音的方言中常通过描述字型来区分两姓。如在上海,黄姓读作“草头hhuang”(繁体廿一黄),王姓读作“三划hhuang”;在香港,黄姓读作“大肚wong”或“江夏wong”等等。官话使用者多无法分辨吴语声母“hh”与零声母差别,并产生吴语中黄王两姓均读“uang”的错误印象,甚至体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之中(如《武林外传》)。

然而,二姓同音只是北部吴语和广府白话的语音,不能代表这些方言的普遍现象。例如,吴语遂昌话将“王”读做[iɔŋ]、“黄”读做[ɔŋ]体现了中古音的等呼差异(但二字均合口隐入元音、浊声母脱落),温州瑞安话亦如同中古模式通过介音(等呼)来区分二字读音(如陶山镇“王”读做[ɦyo]、“黄”读做[ɦo]),且王姓存有ü介音,非常存古(但二字韵尾或鼻化一般脱落),又如岭南方言德胜话“王”读做[iuɔŋ]、“黄”读做[uɔŋ](限两姓,德胜话匣云演变不十分规律)。不过,吴语确实具有匣云母不按介音分化成二母的倾向,且多整体弱化为次浊音甚至零声母,极少读成擦化程度极强的全浊音甚至清擦音,各方言点区分两姓时常按介音区分并直接对应中古等呼,通过声母分化区分的点不多。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ISBN 7-5617-2769-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武洁、杨建春. 张、王、李、赵谁最多——2010年人口普查姓氏结构和分布特点. 中国统计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年6月, (总390期): 21–22 [2016-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2. ^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3. ^ 王永一. 圖解韓國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 July 2019: 134–. ISBN 978-957-763-444-3. 
  4. ^ 相比之下虽同为见组但清声母古三等字“况”(*hüàng > kuàng)在普通话中由于声母未脱落而与古一等字“旷”同音,并未表现出洪细差异。
  5. ^ 相当于在官话中将王读作*hiáng>xiáng,不过类似字(如“羊”)以母脱落故官话中音节“xiáng”不含团音字。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百家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王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网站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