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文化
毛里求斯因为族裔种类繁多,再加上殖民时期外来者统治影响的文化以及不受限制的多元信仰下,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有不少文化与当地旅游业息息相关。
饮食文化
编辑由于族裔混杂、文化多元,毛里求斯的饮食亦多受克里奥耳菜、中菜、欧洲菜和印度菜等影响,所以一顿饭里常有混集不同地方菜肴的情况,十分具有特色。其中尤以印度菜对毛里求斯饮食文化影响最深,印度菜中的咖喱、香料和印度香饭(بریانی或briyani)被搬到毛里求斯人的日常饮食里。毛里求斯一度受法国统治,所以法国菜也是普及菜式,但是受到印度菜和非洲菜影响,这种“变种”的法国菜多用辣椒和香料作调味[1]。明确的说,毛里求斯的饮食其实是印度菜和法国菜的合体,有时甚至混合著中菜。
在广东梅县,有不少客家人远渡重洋到毛里求斯从事贸易,因此有时也可以看到少数的客家菜。
毛里求斯大部分农业用地都以种植甘蔗为主,除了用作制造蔗糖外,也用来酿制兰姆酒(或称“冧酒”或“朗姆酒”)。甘蔗是由荷兰人于1638年率先引入毛里求斯的,主要用来制造“阿力酒”(Arrack)。到1850年,才由法国人瑞丝-玛格莉特首先提倡在毛里求斯兴建兰姆酒酿酒厂。
人文艺术
编辑塞卡(Sega)是毛里求斯一种本土独有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统称。塞卡音乐来自非洲,因此和非洲地区部绍传统音乐类似,但塞卡的乐器比较华丽。塞卡音乐起源自法国殖民统治期间。亦因此传统塞卡音乐的歌词内容通常描述当年黑奴在岛上的艰苦生活;到了现代则发展成黑人居民控诉所受到的不平等的宣泄渠道。现在的塞卡歌舞也转变成吸引游客的表演之一。表演多由男性表演者负责乐器演奏,女性表演者负责舞蹈表演。多年来所使用的乐器都大同小异,包括用山羊皮做鼓膜的拉瓦纳手鼓(ravane)、马拉瓦纳木沙盒(maravann)、三角铁等。女舞蹈员穿上颜色鲜艳的长裙,跟随轻快的节奏起舞。岛上不少酒店都提供塞卡歌舞表演[2]。在一些节庆中也能看到塞卡歌舞的表演。
邮票
编辑1847年,毛里求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行邮票的地区,远远领先其他非洲国家,甚至是超越当时的一些欧美先进地区。最初毛里求斯发行了两款邮票,一款是“红便士”(Red Penny),另一款是“蓝两便士”(Blue Two Pence)。这两款邮票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而且珍贵的邮票。
著名文学
编辑毛里求斯也有出版一些文学作品,但多数较不知名。当地较杰出的作家是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拥有法国-毛里求斯血统,每年都会在岛上居住一段时间。他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2008年出版的《战争》,该作品获得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节庆娱乐
编辑毛里求斯拥有不少天然风景名胜,观光业成了当地重要的收入来源,有时也会搭配一些节庆所举办的活动来吸引观光客到来。
主要节日
编辑节日名称 | 日期 | 备考 |
---|---|---|
元旦 | 1月1日 | 属于当地传统节日 |
春节 | 农历正月初一 | 唯一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的非洲国家 |
开斋节 | 斋月结束隔天 | 属于回教节日。日期不固定,视伊斯兰历而定 |
湿婆节 | 10月第2个星期一 | 属于印度教节日 |
屠妖节 | 10月至11月 | 属于印度教节日。日期不固定,看当地教会情况而定 |
大宝森节 | 10月中旬 | 属于印度教节日 |
圣诞节 | 12月25日 | 属于西方节日 |
毛里求斯的人民因为宗教信仰多元、不受政府限制,因此除了当地传统的节日-元旦外,当地人民还会依照信仰为圣诞节、大宝森节(或译扎针节[3])、雅各伯拉华尔(Jacques-Désiré Laval,又称“神父纪念日”)、屠妖节(或译万灯节)、湿婆节及开斋节等节日庆祝。其中属于印度教的节日占绝大多数。
娱乐与旅游
编辑毛里求斯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岛国,又以纯净的海岸闻名,故岛上的消闲娱乐亦多与水上活动有关。环绕毛里求斯岛的珊瑚礁提供了大片平静的浅海滩,十分适合进行钓鱼、滑浪风帆、滑水、游艇甚至潜水艇观光等活动。陆上消闲方面,猎鹿、沙滩车、登山单车、沿绳下降(abseiling)、滑降(zip lining)、骑马及野外定向等都甚受欢迎,但多为富有的人才能负担得起,贫民大多是负责清洁或导游工作,贫富差距甚大。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毛里裘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 - 旅遊景點和特色介紹. mu.mofcom.gov.cn. 2007-05-19 [201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0).
- ^ http://www.maurinet.com/vcaroline.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lla Caroline
- ^ 存档副本.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