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尚
罗尚(3世纪—310年),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襄阳(今湖北襄阳)人。蜀汉巴东太守、西晋陵江将军罗宪侄。罗尚官至平西将军,益州刺史,任内正遇成汉叛晋立国,屡次与成汉军队交战。
罗尚 | |
---|---|
出生 | ? ? |
逝世 | 310年 西晋巴南 |
职业 | 晋朝梁州刺史、平西将军、益州刺史 |
生平
编辑罗尚年幼时父亲罗式就去世了,于是跟叔父罗宪生活。罗尚会写文章,王戎任荆州刺史时就以他和刘乔为参军。后于咸宁五年(279年),西晋发动灭吴战争,时为豫州刺史的王戎派罗尚与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今湖北鄂州市)[1]。太康末年,罗尚任梁州刺史。
永康元年(300年),益州刺史赵𫷷被征入朝,遂于益州叛乱,杀死新任益州刺史耿滕。时罗尚就上表道:“赵𫷷并非雄才,肯定不会成功,就待他自败吧。”朝廷于是让罗尚为假节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西戎校尉,接手益州。罗尚入蜀时,赵𫷷麾下流人李特等人已经叛变,知道罗尚率众入蜀就十分恐惧,李特因而派了弟弟李骧在途中迎接罗尚,又进献宝物。罗尚对此十分高兴,就以李骧为骑督,李特等人又在绵竹(今四川绵竹)设牛酒劳军。罗尚将王敦与辛冉却劝罗尚找机会杀害李特等人,以除后患。罗尚虽不纳,但因李特与辛冉本已相识,辛冉却对他说:“旧相识重逢,如没有吉利的事发生,那就是凶兆了。”李特因而猜疑罗尚等人,甚为恐惧。罗尚就职当月就遭遇汶山羌叛乱,罗尚派王敦去镇压,王敦反被羌人杀死。
赵𫷷败亡后,朝廷以李特等功而赐官爵给李特和李流,更命益州州府列出和李特一样有功的流民,以作封赏。不过辛冉却自私地想独揽功勋,都将朝命全压住了,令流民众怨声载道。同时,朝廷早亦已下书命李特等秦雍流民返回原居地,不过李特等人以其时国乱,不想回去,于是设法去请求和贿赂罗尚等人,罗尚于是允许他们留到永宁元年(301年)秋季。七月,罗尚下令流民要在当月出发,李特又请求留至冬季,但这回罗尚听从辛冉和李苾等人所言不作允许,而辛冉更欲杀流民首领以夺其财物,于是说得罗尚在各要地设下关卡,掠夺流人财物。李特派遣的阎式见辛冉等人不会同意让流人留到冬季,于是拜辞罗尚。罗尚虽表示会宽待流民,但阎式回去后认为罗尚威刑不立,辛冉等坐拥强兵的人也不是罗尚能控制得住,反劝当时已有大量流民归附的李特早作准备。
不久,辛冉等人果然绕过罗尚,派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及刘并等人率兵潜袭李特军营,罗尚闻讯亦派督护田佐助战,终却为李特伏兵所败,田佐等人都被杀,其头颅更被李特送给罗尚和辛冉。罗尚就对手下将佐说:“这些虏族本来已经要走了,而广汉(广汉太守辛冉)不听我说而令对方声势大张,现在可怎么办呀!”此战后,六郡流民共推李特为主,正式反叛,并进攻辛冉所在的广汉。时罗尚派李苾及费远营救辛冉,但都因畏惧李特而不敢前进。辛冉屡战俱败,被逼弃城出走。李特入据广汉后,随后就进围成都。罗尚为人贪婪少断,蜀地人民都对他不满[2][3],相反李特就与其约法三章,又施舍振济人们,人们都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屡败于李特,于是设长围,沿郫水作营,延绵七百里与李特相持,并向梁州及南夷校尉求救。
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派衙博等领兵帮助罗尚,南夷校尉李毅亦派五千兵来援,罗尚于是派督护张龟在繁城,准备三路进攻李特,不过衙博及张龟皆为李特军所败。司马颙又以张微为新任广汉太守,李特就领兵进攻,留李骧等人在毗桥防备罗尚。罗尚派兵进攻李骧,屡次被对方击败,更令李骧主动进攻成都,烧了城门,李流更率军屯于成都北面。罗尚先命将领张兴诈降以探虚实,得知李骧军不过二千人后,就派精兵万人进攻李骧,但却在李骧及李流合力抵抗下大败。后李特进攻罗尚,罗尚水军先行溃散,蜀郡太守徐俭更在李特兵临成都时以少城归降,罗尚据守太城,被逼求和。
当时蜀地人民都因恐惧战乱而结坞自守,时各坞都向李特示好,而李特又因粮少,就让流人们在坞中取食。益州从事任叡[4]于是向罗尚献计,想联结各坞坞主,定下日期里应外合,夹击李特军。任叡诈降李特后成功联结坞主,约定响应罗尚出兵。太安二年(303年),荆州刺史宗岱及建平太守孙阜率水军三万入援益州,罗尚就率兵进袭李特,各坞如约响应,终大败李特,走到新繁。罗尚随后退兵,李特又来追击,罗尚于是派大军反击,斩杀李特等人,传首洛阳,又焚烧其尸身。
李特弟李流仍统李特部,罗尚曾派兵讨伐,但反为李流所败,但晋军在作战中杀死李特子李荡。不久荆州刺史宗岱去世,荆州军退兵,李流又转攻罗尚,罗尚被逼退守成都太城。不久李流又死,李雄继立,罗尚派兵进攻其所在的郫城但失败,反为其所攻,并遭李骧断绝粮道。面对外道断绝和猛烈的攻势,罗尚唯有弃城出走,成都于是为李雄占领。
罗尚及后移屯巴郡。永嘉二年(308年),朝廷以罗尚杀李特的功劳而加其散骑常侍,都督梁、益二州,进爵夷陵侯。永嘉四年(310年),罗尚去世。
家庭成员
编辑祖父
编辑父辈
编辑平辈
编辑子辈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等传》
- 《资治通鉴》卷八十四及八十五
- 《晋书·罗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