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音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觉音(梵语:Buddhaghoṣa;巴利语:Buddhaghosa),又译为佛音、觉鸣,大约为西元五世纪时印度佛教僧侣,是南传佛教史上的关键人物。其巨著《清净道论》是巴利文Visuddhimagga的意译,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因此觉音具有上座部佛教修行体系集大成者的重要历史地位。
生平记载
编辑对于觉音的生平,最主要的记载来自于公元13世纪法称对《大史》的续写(有人称为《小史》)及缅甸的《教史》(Sasana-vamsa)。
根据《大史》续写章节中的记载,觉音出生在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附近的婆罗门家庭,在上座部出家。觉音在大名王(412年-434年)统治斯里兰卡的第20年时,因为听说在斯里兰卡保存了很多失传的早期佛教经典,从印度渡海来到斯里兰卡。大名王在公元428年和435年曾遣使来华[1]。据上述二者推算,觉音登岛应在433年—447年范围内。[2]
觉音向大寺派长老护僧学习上座部学说和僧伽罗语所作的注疏书。觉音召集众人要求把所有书都交给他作注释,僧团要求他将他研读的心得作成总结,向僧团报告。于是觉音将他的心得总结成《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当时人们读了之后称“毫无疑问,这就是弥勒”,此书成为后世南传佛教最重视的论书之一。
据《大史》续写章节中的记载,觉音又将三藏和注释译成巴利文,最后返回印度本土。但根据缅甸传说,觉音从缅甸出发到达斯里兰卡后来又回到了缅甸,完成多种论述。柬埔寨传说认为,觉音最后以很高的年纪,在高棉的觉音寺圆寂。
学术研究
编辑近代学者考据认为他出身于南印度,后至中印度。
巴利三藏中律藏之注疏名为《善见论》(Samanta-pāsādika),这本书在南北朝时,由僧伽跋陀罗传至中国,译成《善见律毘婆沙》[3]。一般认定其为觉音所著,日本学者水野弘元认为,在永明六年(488年)和僧伽跋陀罗一起来到广东的未具名三藏法师,很可能就是觉音本人。他在30岁时到达斯里兰卡,研究巴利文经典。之后可能到达缅甸传授佛法,78岁时与弟子僧伽跋陀罗到达中国广州,因为年老的缘故而没有上岸,将《善见论》交给弟子僧伽跋陀罗后,乘船归国,最后在扶南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