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丹日本森下仁丹株式会社所贩售的一种口服成药,外观为直径约2公厘银色小珠,气味芳香,味道清凉,有提神醒脑、消毒杀菌的功效,常数粒一起服食,用来清新口气、消除宿醉、治疗搭乘交通工具所引起的恶心晕眩等等。[1]

仁丹的大礼服商标
此为自1974年沿用至今的版本。

仁丹的历史相当悠久,自1905年便贩售至今。其大礼服商标设计非常具有特色,并随著广告宣传的成功与仁丹的畅销,成为深植日本人心的一种标志

成份

编辑

甘草、甘草萃取粉末、阿仙药英语Uncaria gambir桂皮、桂皮油、茴香生姜丁香、丁香油、缩砂益智木香薄荷脑薄荷油甘茶香料

历史

编辑
 
银粒仁丹

森下博于1893年在大阪创办森下南阳堂药房不久后便应召入伍,并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随军入驻从清朝割让而来的台湾。驻台期间,森下博注意到台湾人会含著一种清凉的药丸,而且可能由于此故降低了感染疾病的机会。回到日本后,森下博使用笹川三男三医学博士所开发的配方,于1900年推出治疗梅毒的新药“毒灭”,并借由全日本的广告宣传一举打响森下南阳堂的名气,获得十分可观的成功与收益。与此同时,森下博也注册了构思已久的“仁丹”二字商标

台湾的见闻让森下博一直苦心思索开发以“预防”为目的的新药,为此森下博曾数度前往日本的药学之乡富山学习,据说甚至曾远赴中国大陆探寻药草。后来森下博结合当时药学权威千叶药专三轮德宽井上善次郎博士协同开发,终于完成了仁丹的配方。同时考虑到作为随身常备药品的携带性与保存性,特别将药丸涂布上暗红色外皮,并制作一次可倒出一粒的小盒,这就是第一代的仁丹,通称“赤大粒仁丹”。

仁丹于1905年2月11日上市,配合著非常创新而成功的广告宣传与行销,仅仅两年便登上日本销售第一的宝座,并蝉联数载。仁丹不只在日本畅销,还输出到中国东南亚印度非洲美洲等地,可以说是写下成药销售纪录的产品。也由于此故,仁丹在当时的民间仿佛变成无所不能的万灵药,所以有人誉之为“日本的阿斯匹林”(和ピリン),也有人夸称为“神丹”(日语发音与仁丹相同)。

第二代仁丹“赤小粒仁丹”于1927年发售,第三代仁丹“银粒仁丹”则在两年后的1929年问世,延续迄今,期间仅偶有增加新口味而已。

商标与宣传

编辑

森下博的时代正为日本帝国主义勃兴的时代,所以森下博当年在设计商标时便有行销中国的抱负。于是森下博结合儒家思想核心的“”与在台湾得到的灵感“丹”字,想出了“仁丹”一名。同时,森下博基于济世的设计概念,将仁丹拟人成为宣扬保健的外交官,以当时外交官的形象为原型,经过数百次的修改,最后设计出头戴双角帽、身著大礼服、蓄著威廉二世式的翘胡子的外交官造型。

仁丹于1905年2月上市时正值日俄战争捷报频传,民气欢腾之际,仁丹商标的威严庄重形象适时迎合了这种气氛,但也因此民间误以为仁丹商标所绘的人物是军人,有人猜测是伊藤博文之子文吉,也有人猜测是日军满洲军总司令大山岩元帅,所以世人便称仁丹商标为“将军牌”(将軍マーク)。这种误解甚至连森下博的孙子森下泰都有,据森下泰本人回忆,他少年时曾向祖父森下博询问仁丹商标上的将军是谁,经过祖父的解说才知道原来商标上所绘的不是军人而是外交官

受到福泽谕吉的启发,森下博深刻明白报章广告的重要性,所以从发迹产品毒灭开始便投入大笔资本做广告宣传,仁丹的广告浥注更是高达销售额的3分之1。仁丹的广告手法是铺天盖地的,除了报章广告与常见的珐琅看板之外,在大阪车站东京上野浅草还设置了被称为“仁丹塔”的大型广告塔,广告塔内装有灯泡,夜里仍可看到“仁丹”两个大字,一时蔚为话题。此外森下博曾雇用当时少见的飞机来散发传单,完全成为社会大众的注目焦点,成功达到投资额以上的宣传效果。

仁丹广告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也非常惊人,当时许多药房都会挂著仁丹商标的招牌和自动贩卖机,一时间仁丹商标几乎成为药房的代表标志。在一些城市中,仁丹的广告招牌也兼具地址指示牌的作用,或挂在墙上,或贴在电线杆上,有些在京都市仍能看到。城市之外,铁路沿线也有仁丹广告招牌的设置,在滋贺县广岛县JR西日本沿线都还能见到这些历史痕迹。除了商业宣传,森下博创业之初的理念之一“透过广告来达成薰化益世的使命”在1914年也落实了。自当年起,仁丹看板加上了古今中外的格言,称为“金言广告”;入昭和后,结合生活常识,推出“昭和的常识”的广告看板。因为这些公益贡献,森下博于1938年成为第二届“日本广告大赏”的得奖人,而第一届的得奖人正是森下博的启发者福泽谕吉

仁丹的商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一直维持著大礼服外交官的模样,但自1905年面世以来曾经历过数度的小修改,主要差别在于双角帽胡子、左右口的徽章、“仁丹”二字的字型。目前的版本是自1974年起采用的,和过去的版本相比,胡子比较不翘,装饰与徽章数量减少,整体上和趋势上是越来越简单朴实了。

注:仁丹迄今为止未被证实有任何医学医疗功效,而只作为口香糖一类的除口臭用途。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范学新. 抗战前中国莫名出现大量仁丹广告 系日军路标暗记. 人民网. 北京日报. 2015-12-08 [2017-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