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诺帕鲁斯河战役
奥诺帕鲁斯河战役(Battle of Oenoparus),发生在前145年的安条克城北的奥诺帕鲁斯河畔平原的一场战役,奥诺帕鲁斯河即今日的阿夫林河(Afrin)。塞琉古帝国内战爆发,托勒密埃及托勒密六世进行武力干涉并趁机扩张领土,交战方一方是塞琉古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另一方是托勒密六世和塞琉古王位宣称者德米特里二世,双方为争夺塞琉古帝国首都安条克城的控制权,于城北平原的奥诺帕鲁斯河畔展开大型会战[1]。
奥诺帕鲁斯河战役 | |||||||
---|---|---|---|---|---|---|---|
第七次叙利亚战争、塞琉古王朝内战的一部分 | |||||||
奥诺帕鲁斯河,即今日阿夫林河。 | |||||||
| |||||||
参战方 | |||||||
托勒密埃及 塞琉古王位宣称者德米特里二世军 | 塞琉古帝国亚历山大一世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托勒密六世(伤重而死) 德米特里二世 | 亚历山大一世 |
这场战役的细节多已经失传,留下的只句片语不多,但可以知道这场战役由托勒密军队主导的联军获得大胜,亚历山大一世败走。此战中主帅托勒密六世在战斗中受到重伤,战后5日后亚历山大一世的首级被送到托勒密六世的面前,他欣喜之后就因伤重过世[2]。托勒密六世战前曾试图为自己夺取塞琉古帝国王位,随著他去世[3],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帝国这两个继业者国家再次合并的机会再一次消失。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无疑是年轻的德米特里二世,不仅他的王位竞争对手都先后去世,战后他也对群龙无首的盟友埃及军队下手,把埃及军队赶回埃及本土[4]。
背景
编辑塞琉古帝国巴西琉斯德米特里一世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的统治者,但是他在统治期间树敌太多,无论国内或是国外都是如此。罗马共和国、托勒密王国、卡帕多奇亚王国和帕加马王国都乐见德米特里一世和塞琉古帝国力量衰弱。当时有一位塞琉古王位宣称者亚历山大一世,他宣称是安条克四世之子,于是德米特里一世的外国敌人都支援他,透过罗马和帕加马提供的军资,亚历山大雇佣了一军队,帮助他在前152年夺取腓尼基的托勒迈斯(Ptolemais in Phoenicia)作为根据地[5],即今日的阿卡。亚历山大也拢络了一些德米特里一世在国内的敌人们来加入自己麾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犹地亚马加比家族领袖约拿单·亚腓斯,并任命他为自己的犹太大祭司。在前150年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和他的党羽成功在战场上击杀德米特里,攫取了王位[6]。战后亚历山大与托勒密埃及联姻,娶了托勒密六世的女儿克丽奥佩脱拉·特娅[7],双方建立同盟[8]。
然而好景不常,因为亚历山大对国内治理一片混乱,被视为不适任且名声败坏的统治者[9],此时德米特里一世之子德米特里二世趁著机会决定向王位发起宣称,年仅14岁的他在克里特将军拉斯特涅斯(Lasthenes)帮助下,带著一支雇佣兵进入奇里乞亚,发起塞琉古王朝内战[10]。然而德米特里二世在战场上渐渐失利,在前147年左右,托勒密埃及托勒密六世在边境集结大军,准备武力干涉塞琉古内战。托勒密六世对外以帮助盟友亚历山大一世的名义,一路进入巴勒斯坦和腓尼基一带亚历山大控制的沿海城市,并逐一占领它们。当托勒密军队夺取塞琉西亚·佩里亚(Seleucia Pieria)后[11],托勒密六世迅速与亚历山大宣布敌对,并让女儿克丽奥佩脱拉·特娅与亚历山大离婚[12]。他对弱小的德米特里二世王位宣称表示支持,双方很快就达成协议。协议中托勒密六世获得柯里叙利亚以南的疆土,收复托勒密埃及在第五次叙利亚战争的失土,而德米特里二世将统治以北的塞琉古帝国,并娶了克丽奥佩脱拉·特娅为王后[13][14]。前145年,亚历山大的统治不得人心,让托勒密他夺取塞琉古帝国首都安条克城,并在军队和安条克公民的支持下加冕为塞琉古国王[15]。可能为了免除罗马人的反对,也为了遵守与德米特里二世的约定[16],托勒密很快就放弃塞琉古王位,并劝安条克的公民们拥戴德米特里,承诺会成为德米特里的监护人[17]。德米特里后来从奇里乞亚退到安条克城与托勒密六世会合,由托勒密六世担任德米特里的监护人[18]。
亚历山大一世此时在奇里乞亚铲除德米特里的势力,闻首都安条克已失的消息,亚历山大在当地重整旗鼓并进行扩军,回头率领大军返回叙利亚,双方准备在安条克城外附近展开决战[15]。
双方军队
编辑因亚历山大一世是塞琉古帝国现任国王,塞琉古军队多服从亚历山大的指挥,他的大军包含许多帝国移民军户的义务役士兵,他们的祖先是马其顿人或希腊人,因从帝国手中分得土地成为地主,但战时有义务征召入伍[19]。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中有不少比例来自这些军户,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就提到一位马其顿裔的军户之子随著国王参战,不仅是亚历山大的骑兵护卫队之一,还参与这场奥诺帕鲁斯河战役[20]。
另外,自从安条克三世大规模使用全覆装甲骑兵开始,塞留古军队就以强大的骑兵闻名,在安条克四世时不仅继续维持强大骑兵的政策,他还开始对步兵进行军事改革,借镜罗马共和国在库诺斯克法莱战役和彼得那战役中罗马军团灵活的战术,塞琉古帝国开始组建自己的罗马式军团,与马其顿式方阵一同出现在前166年达芙妮(daphne)阅兵之中[21]。塞琉古军队对传统的马其顿式方阵军队进行改革,在前160年代犹地亚马加比起义中塞琉古军队为了应付犹太人的山地游击战术,开始让军队进行细化、小型化改革。学者Nicholas Sekunda认为此时塞琉古军队已经放弃使用马其顿式方阵,采用罗马人的军团战术[22]。而另一学者Bar-Kochva则是认为此战术是把罗马军团与马其顿式方阵两种作战方式的结合,是对马其顿式方阵的缺点进行改良的战术[23]。无论马其顿式方阵战术是否放弃,塞琉古军队很明显继续延续帕尼翁战役和马格尼西亚战役时的作法,将战象和重骑兵编入步兵战列之中作为主要的突击力量[24]。
相比塞琉古帝国的军户仍保留其功能,托勒密埃及的移民军户在前二世纪时期就变化许多,从第四次叙利亚战争起托勒密埃及的就对它的军队进行一连串的改革。在兵员上废除以民族籍贯区分,如色萨利骑兵这种以民族名的部队,改以数字为其番号组建新的部队,如第2骑兵旅,原本民族籍贯的部队逐渐废除[25]。至少从托勒密五世起,托勒密埃及军队就招募不少希腊化埃及人,还组建埃及人组成的亲卫队,随著时间演进至前二世纪中叶,希腊化埃及人大量进入军队之中。差不多在托勒密六世统治时期,托勒密陆军再进行另一波军制改革,原先使用马其顿方阵的250人基层部队被细分成两个百人队和一个50人队[26],使军队组织进行细化、小型化[27]。学者Nicholas Sekunda认为托勒密六世这种“三线列”的作战组织很像罗马军团的作战方式,结合前二世纪士兵装扮的画像,认为当时托勒密埃及军队放弃马其顿式方阵战术,改采用变革式的罗马军团战术[28]。
战斗
编辑因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详细记载本次战役过程的章节已经佚失,现在仅能靠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和其它文献的只字片语得知其过程。根据约瑟夫斯的描述,亚历山大一世率领一支装备齐全的大军从奇里乞亚往叙利亚方向进军,因帝国首都安条克城公民叛离亚历山大而效忠托勒密六世和德米特里二世的态度,他让部队焚烧并劫掠安条克城周遭地区的农庄,施加安条克城公民很大压力,诱使托勒密六世和德米特里二世率领联军前来与他决战[15]。然而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无道的统治,他的士兵并没有很拥载他,一些原本曾在德米特里一世时期服役的士兵,回忆起过往的日子和想起对老国王效忠的誓言,纷纷叛变到德米特里二世统领下的军队[29]。
托勒密六世联军和亚历山大一世军队双方在安条克城北边的奥诺帕鲁斯河畔展开,战斗中接战相当激烈,托勒密六世骑著战马与敌军缠斗时,战马因受到战象的叫声而受到惊吓,把托勒密六世甩落在地上,周遭混战的亚历山大士兵们视为大好时机连忙冲上去要去砍死敌人国王,托勒密的头部身重数刀[30]。托勒密的国王护卫连忙冲过去护驾,抢下昏迷频死的埃及国王。尽管联军统帅托勒密六世身负重伤,埃及联军仍旧在这场战役击败敌人的军队,亚历山大一世被迫只得带领500名骑兵仓皇逃离战场,逃往阿拉伯地区的方向遁去[31]。
亚历山大一世前去投靠阿拉伯人首领扎布迪尔·迪奥克勒斯,但在德米特里二世的设计利诱下,亚历山大一世可能遭到阿拉伯人首领背叛或是自己军官的背叛而被杀。亚历山大的头颅被砍下送往联军大营。托勒密六世此时头部伤势过重,会战后几天都陷入昏迷不醒。到了第五天托勒密六世从昏迷中醒来,此时亚历山大的首级恰好被送到托勒密六世的眼前,对此消息托勒密感到欣喜和满意[32],他随后伤势恶化,医生紧急为他进行开颅手术但手术并不成功,托勒密六世随后过世[33]。
战后
编辑战后托勒密六世和亚历山大一世之死,让幸运的德米特里二世不再有束缚和敌手,托勒密六世突然逝去也让埃及军队群龙无首,德米特里二世很快就接手联军统帅权。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批评德米特里二世忘了托勒密六世对他的帮助和恩情,严酷的对待埃及士兵,侵占了他们的战象,埃及军队不堪承受如此对待,一路撤回埃及边界[34]。原本被托勒密六世收复的城市,城中的埃及驻军也被德米特里驱逐,所有埃及在第七次叙利亚战争所获的领土全部失去,回到战前的边界[35]。
脚注
编辑- ^ 斯特拉波 16.2.8.
- ^ Chrubasik, Boris,2016,第134-135页
- ^ 波利比乌斯 The Histories 39.7'1;
- ^ 马加比一书 11.18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35.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80.
- ^ 马加比一书 10.48-10.58
- ^ Grainger 2010, p. 335–338.
-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 33.3.1.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86.
- ^ Monica D'Agostini 第50页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109.
- ^ 马加比一书 11.1-11.19
- ^ Ogden Daniel ,1999 第148页
- ^ 15.0 15.1 15.2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116.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115.
- ^ 李维 Periochae 52.11
- ^ Grainger 2010, p. 340–345.
- ^ Bezalel Bar-Kochva. 1976 第20页.
-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 32.10.2.
- ^ Bezalel Bar-Kochva. 1976 第56页.
- ^ Nicholas Sekunda 1993, 第4页
- ^ Bezalel Bar-Kochva. 1989 第120页.
- ^ Bezalel Bar-Kochva. 1976 第181页.
- ^ Fischer-Bovet, Christelle 2014, 第133页
- ^ Fischer-Bovet, Christelle 2014, 第134页
- ^ Nicholas Sekunda 2001, 第33页
- ^ Nicholas Sekunda 2001, 第57-61页
- ^ 查士丁 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 Philippic Histories 35.2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118-119.
-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 Bibliotheca historica 32.9D;
- ^ 约瑟夫斯, Jewish Antiquities 13.119.
- ^ 李维, periochae 51-55.
- ^ 约瑟夫斯, Antiquites of the Jews 13.120
- ^ Chrubasik ,2016 第134页
参考
编辑- Grainger, John D. The Syrian Wars. 2010. ISBN 9789004180505.
- Monica D'Agostini. ‘A change of husband: Cleopatra Thea, stability and dynamism of Hellenistic royal couples (150-129 BCE)’ in A. Bielman (ed.) Power Couples in Antiquity: Transvers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Monographs in Classical Studies), 2019 Routledge, London: 42-68
- Ogden, Daniel. Polygamy Prostitutes and Death. The Hellenistic Dynasties. London: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1999: 150. ISBN 07156-29301.
- Chrubasik, Boris. Kings and Usurpers in the Seleukid Empire: The Men who would be K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198786924.。
- Fischer-Bovet, Christelle (2014). Army and Society in Ptolemaic Egypt.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007758.
- Nicholas Sekunda (2001).Hellenistic Infantry Reform in the 160s BC,Oficyna Naukowa ISBN 8385874046
- Nicholas Sekunda (1993).The Seleucid and Ptolemaic Reformed Armies, 168-145 BC: v. 1, Montvert Publications ISBN 1874101027
- Bar-Kochva, Bezalel. The Seleucid Ar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ISBN 9780521206679.
- Bar-Kochva, Bezalel. Judas Maccabaeus: The Jewish Struggle Against the Seleuci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05213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