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公
拿督公(广东话:Na Tok Kong,又作嗱督公、蓝卓公、蓝啅公等)是东南亚民间信仰的神祇,通常见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马六甲海峡沿岸地区,是一个混合马来亚祖灵崇拜、回教的苏非派信仰和中国民间信仰产生的神祇。
华人信仰的拿督公
编辑华人信仰拿督公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初到南洋的华人将异地的神灵引入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以线香、火烛、水果、冥钞的传统方式祭祀,祈求庇佑地方的安宁,演变到后来,华人社群会在住宅区、商业区或工业区处的空旷处或角落,设置一个専门供奉拿督公的神龛,视为保佑地方和生活的地主神。[1][2]华人信仰的拿督公形像是一个身穿马来民族服饰的长者,安置在大马路旁的红色神龛,神龛内有香炉、神主牌、令旗等道教法器,在神主牌位的显眼位置有“唐”、“番”的字样,“唐”代表的是唐人(华人)的土地神,“番”代表的是马来人的土地神,也被称为“Ang Kong”。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
编辑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称为“Datuk Keramat”,是回教传入东南亚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神灵。所谓的“拿督”,是对马来王国的大臣、长老、酋长或贵族的称谓,当这些“拿督”逝世后,他的子民将他的灵格神化,称之为“圣迹”(Keramat),祈求他的神灵能够庇佑地方上的安宁。[1]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野外的洞穴、老树、岩石都可能是拿督公的居处,鳄鱼、老虎、蟒蛇之类的野兽被视作是拿督公的化身。许多迷信者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拿督公性格顽劣的话,必须定期以香花、槟榔、栳叶、烟草与蜡烛等祭品进行祭祀,加以安抚,否则会引起拿督公的不满而招惹麻烦。[1]
自马来亚独立至1980年代以后,马来亚马来人对信仰的认识加深,强调唯一的真主安拉,基本上已经摒弃拿督公信仰。不过,拿督公信仰仍有小部分在马来社群间流传,衹不过马来巫师舍弃召唤拿督公降灵的方式,改以“真主的名义”呼唤拿督公降乩办事。[3]
华人民间信仰认为“拿督公”类似地主神,“大伯公”往往是职能相同的,所以给予两者相同的祭祀仪式,可是马来人并不以同样的方式祭拜华人神祇,并将华人的神祇统称为“Tok Kong”。[1][4]
印度人信仰的拿督公
编辑印度人信仰的拿督公较接近马来人信仰的原貌,认为拿督公是嗜好血食的神灵,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制造麻烦,也不是华人信仰的“五方五土”说法的衍伸。印度人也认为,信徒可以利用降灵的方式与拿督公进行交流,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满足信徒的个人愿望,一旦无法给予拿督公满意或等价的交换条件的话,就会召来惩罚。[3]
另见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梅井. 馬來人風俗(卅四) 沒有固定形象的拿督公. 孝恩文化. 2003-08-27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 ^ 王琛发. 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中的外族神鬼祭祀. 孝恩文化. 2002-01-04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3.0 3.1 王琛发. 信仰的移植、詮釋與演變:馬來西亞華人拿督公崇拜的當前觀察. 孝恩文化. 2012-06-08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 ^ 骆静山. 大伯公與華族民間信仰. 孝恩文化. 2002-05-17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