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清代官煤风坑,别名清国井,是台湾第一口官煤,创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为供应自强运动福州船政局造船厂军舰、兵轮用煤,为清朝后期台湾最重要的能源建设。[1][2]现以列册为基隆市历史建筑。

八斗子清代官煤风坑
八斗子清代官煤风坑主井、风坑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基隆市中正区调和街301-21号(主井)、236号(风坑)附近。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2年(1876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不开放参观
官方名称清国井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产业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编辑
 
美国人所绘福尔摩沙-台湾基隆以东煤矿分布,其中可见清国井

光绪二年(1876年)8月,满清受到列强压迫后,深感国力不足以扺御外侮,因而启动开矿政策下,钦差大臣沈葆祯和南洋大臣曾国荃因考虑基隆战略地位,在聘请英国技师翟萨(David Tyzack)于北台湾产煤地点探勘后,最后则选定于鸡笼老寮坑(现八斗子一带)开设台湾第一座官矿清国井,并组设矿务局(后改为煤务局),引进新式的英式采矿设备,开凿深90公尺,直径约4公尺的直井,并在坑底装蒸气动排风机以供坑内空气流动,提高了台湾单一矿坑开采的产量。


清国井的煤属于石底层的本层煤,厚度达1公尺,供煤稳定,所产煤矿配合洋务运动,运往福建船政局使用,在1879年时该地矿工则高达1000人,日产200吨。并设铺轻便轨道,将产煤送至八斗子的煤港码头。然而归因八斗子向斜面的地层结构,使得维护成本增加,及当地气候与卫生条件影响人力资源、煤务局态度过于腐败、资金不足等重大因素,最终不但开采技术、矿场管理、和运输等技术没有持续进步,更使产量始终未如预期。


光绪十年(1884年),清法战争爆发,法军进犯基隆,督军刘铭传为避免煤矿落入敌军,下令将采掘矿井机械捣毁,并烧掉所有开采出来储存的燃煤,朝向矿井灌水,使法军无法掠取煤炭资源,作为必要的防范措施所用。 战后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并布政使司下设煤务局,重建矿山,积极推动煤矿开采,以裕国家财政,然而此刻清国井遭受重大打击,积水始终难以全数抽除,最终导致官矿衰落,清廷则宣布矿产枯竭予以废矿,服役时间仅为6年,此外日治时期,日本对此清廷留下的直井煤矿的叫法则取自“清国井”,因此得名至今。

近年由于海科馆的兴建,使得矿井土地所有人台电公司欲将其出售,因而引起地方居民及文史工作者的重视[3][4],在设立清国井遗址纪念碑以供后人瞻仰后,2015年11月2日,清国井主井、风坑列册为基隆市历史建筑。[5]

现况

编辑

当前,清国井周围区域已被住宅区及蔓草围绕,并设立清国井遗址纪念碑以供后人瞻仰,而遗迹共留存四大口,即主井、风坑、四方井和炭井。

主井

编辑

主井位于现调和街东侧与台铁深澳支线间,于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开坑,隔年三月即著煤,主井深82公尺,直径3.81公尺,井口为圆形,如今已被大水泥块封闭。不过石砌壁体仍保存完整。[6]

风坑

编辑

主井位于主井附近,当前清国井遗址纪念碑也设立在其旁,通风井口因安全为由则同样由大水泥块封闭,但井口仍保持完整。

四方井和炭井

编辑

四方井与炭井虽在正式文件未有记载,但最终则确定应为清代时期官方开凿的痕迹,四方井现存状态未封,在调和街37~59号山路底,井口长约3公尺、宽2.5公尺,据称当时为人员出入口所用,而炭井当前通风井口也被大水泥块封闭,位于新北市瑞芳区荣兴坑上方。

海国容才

编辑

当前位在调和街万安堂后方厕所旁砂岩石壁有座“海国容才 抚州许庭瑞敬书”石刻,据称与开采煤矿有关,推测刻于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10年(西元1884年)之间,由福州船政局守备许廷瑞署名。[7]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目
  • 《台湾文化志》伊能嘉矩著;1928年
  • 《基隆煤矿史》鲍晓鸥著;1999年
  • 《北台封锁记》陈政三著;原民出版, 2002年, ISBN 9789578491892
  • 《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陈政三著; 2015年
引用
  1. ^ 清國井-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2. ^ 清國井- 八斗子商圈聯盟.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 
  3. ^ 清國井通風坑口 台電擬賣地.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4. ^ 搶救台灣第一口官煤 清國井全台第一也是唯一.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5. ^ 彭佳嶼百年燈塔 登錄市定古蹟.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6. ^ 台灣第一口官煤清國井 填水泥停車.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7. ^ 「海國容才」石刻-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