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我梵语पुरुषpuruṣa),在契经中,又称为puṃs,另译为原人士夫,为弥漫在宇宙中的自我。最早起源于吠陀时代,随后成为古印度的概念,数论派以此为核心概念。佛教也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引用这个名词,用到其教义探讨中,但一般来说,佛教对这个概念持批判态度。

概论

编辑

在梵文中, 神我有男人自我灵魂等意思。神我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原人歌》,是世间最初的开端。关于原人的传说后来转化,将神我当成生命的核心与轮回的主体,为古印度数论哲学的核心概念。数论派提出“神我”与“本性”之二元论哲学[1],与吠檀多主义“梵我幻”一元论相抗衡,成为古印度的主流哲学概念之一。在数论派思想中,神我是不朽的精神

佛教批驳神我论,但有限度采纳了本性论的内容,包括如来藏等概念,都被认为与神我的概念有相近之处。

原人歌记载

编辑

“原人”一词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的《原人歌》中,原人之神,无生无死,超验绝对,其微妙现身,千头千眼千足,从彼诞生众天神与人类,原人化身变化成祭品,一众提婆用它来举行祭祀仪式,从此祭品中产生世间万物[2]。然而,学术界认为这首赞美诗是吠陀时期结束后才被创作出来的[3]

数论派

编辑

婆罗门教数论派哲学理论现存最早的经典是自在黑著《数论颂》,其中论述了,神我与本性结合而创造世间万有,在与身体分离及胜性停止活动后,神我获得确定而且最终的独存[4]。 《数论颂》第二十一颂[5]

数论颂》第六十四颂[5]

大乘佛教著名论师那嘎呵朱讷的著作中,作者曾引述《韦陀经》等典籍所提出的一些说法并予以批驳[8]真谛译《数论颂》为《金七十论》,有传说称其释文为天亲所写[9]

佛教

编辑

印度宗教教义中,神我是轮回的主体,但佛教认为这其实是对五蕴生起错误的而造成[10]

大乘佛教所认可的如来藏论,与神我论相似,但大乘佛教往往会强调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地方[11]

注释与引用

编辑
  1. ^ 姚卫群《佛教的“如来藏”思想与婆罗门教的“我”》:“婆罗门教哲学中的数论派和瑜伽派是联系紧密的两个派别。它们关于“我”的观念基本是一致的。在一般的数论派与瑜伽派的典籍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翻译的数论派典籍或汉译佛典对数论派的叙述中),所谓“我”与一般的奥义书及其他婆罗门教派别说的“我”(Ātman)并不相同。数论派与瑜伽派中说的“我”更为流行的汉译术语是“神我”(Puruṣa),它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性实体。这一实体与数论及瑜伽派中论述的另一实体“自性”(Prakṛti)并列存在,对自性转化出世间事物起某种作用(参见自在黑的《数论颂》21及乔荼波陀相应的注)。 ”
  2. ^ 巫白慧译解《“梨俱吠陀”神曲选》,《原人歌》:“
    原人之神,微妙现象,千头千眼,又具千足;包摄大地,上下四维;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诸一切;既属过去,亦为未来;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牺牲,升华物外。
    如此神奇,乃彼威力;尤为胜妙,原人自身:一切众生,占其四一;天上不死,占其四三。
    原人升华,用其四三,所馀四一,留在世间。是故原人,超越十方,遍行二界,食与不食。
    从彼诞生,大毗罗阇;从毗罗阇,生补卢莎;彼一出世,立放光彩,创造大地,后复前进。
    原人化身,变化祭品,诸天用以,举行祭祀。溶解酥油,是彼春天,夏为燃料,秋为供物。
    对此原人,太初诞生,洒水净化,作圣草祭。上天神祇,往昔古圣,及今仙人,用之行祭。
    当此祭典,献供圆满,由是收集,酥油凝脂。彼复创造,诸类动物;空中兰若,村落驯养。……
    原人之身,若被肢解,试请考虑,共有几分?何是彼口?何是彼臂?何是彼腿?何是彼足?……”
  3. ^ Nagarajan, V. Origins of Hindu social system. South Asia Books. 1994: 16, 121. ISBN 978-81-7192-017-4. 
  4. ^ 自在黑数论颂》,第六十八颂:“当与身体分离时,当自性由于实现了目的,而停止活动时,(神我)就获得了确定的和最终的独存。”(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5. ^ 5.0 5.1 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3480-9 / B·524。
  6. ^ 真谛译《金七十论》:“外曰:自性与人,何因得和合?以偈答曰:‘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如跛盲人合,由义生世间。’
    • 我求见三德者,我有如此意,我今当见三德自性故,我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是因苦人,唯有能知见。今当为彼令得独存,以是义故,自性与我和合。譬如国王与人和合,我应使是人,是人亦与王和合,王应施我生活故,是王、人和合。由义故得成,我、自性和合,义亦如是,我为见故,自性为独存故。
    • 如跛盲人合者,此中有譬:昔有商侣往优禅尼,为劫所破,各分散走,有一生盲及一生跛,众人弃择,盲人漫走,跛者坐看。跛者问言:汝是何人?盲者答言:我是生盲,不识道故,所以漫走。汝复何人?跛者答言:我生跛人,唯能见道,不能走行故,汝今当安我肩上,我能导路,汝负我行。如是二人以共和合,遂至所在。此之和合,由义得成就,至所在,各各相离。如是我者,见自性时,即得解脱。是自性者,亦令我独存,各相舍离。
    • 由义生世间者,由人为见他,自性为独存故,因此二义故,得和合。是和合者,能生世间,譬如男女,由两和合故,得生子。如是,我与自性合,能生于大等。”
  7. ^ 乔荼波陀注释:“通过对二十五谛的静虑修习,……在神我中产生这样的知识:非我,即我不存在;非我所,即此身不是我的,因为我是一物,身是另一物;彻底的无我,即自己摆脱自我。这种知识是彻底的……,即只有这(知识)是解脱的因,没有其他的东西(是因)。”
    Sāmkhya Kārikā, as translated by Vidyāsudhākara Dr. Har Dutt Sharma, M.A., Ph.D.. Kārikā LXIV:
    By practising the principles thus, there arises the kmowledge, viz., ‘I am not, naught is mine, there is no Ego’, which is complete, absolute and pure, because there remains no doubt.
    Thus, in the way described above, by practising the meditation of twenty-five principles, viz., ‘this is Nature; this is Spirit; these are the five subtle elements, the organs and the gross elements’, there arises this knowledge in the Spirit:—I am not, i.e., I do not exist; naught is mine, i.e., this body is not mine, for I am one thing and the body another; there is no ego, which is complete, i.e., I am exempt from ego; which knowledge is complete.
    真谛译《金七十论》:“复次偈言:‘如是真实义,数习无馀故,无我及我所,无倒净独智。’如是真实义者,如前已说二十五义。数习无馀故者,于六行中,数数修习故;无馀者,修习究竟故,智慧得生。因此智慧,无执、我执、我所执,此三执,及五疑,并得灭尽。一切事及身,皆自性所作,非无、非我、非我所,悉属自性故。因此修智慧,得生清净独存,因此智,我得解脱。”
  8. ^ 龙树十住毘婆沙论》卷10:“问曰:韦陀中亦有善寂灭解脱说:‘世间先皆幽暗,都无所有;初有大人,出现如日,若有见者,得度死难,更有馀导。’又说:‘人身小则神小,人大则神大,身为神宅,常处其中;若以智慧,开解神缚,则得解脱。’是故当知,韦陀中有寂灭解脱。答曰:无是事也,何以故?韦陀经中,有四颠倒。世间无常,而别有常世间,如说:‘一作天祠堕落,再亦堕落,三作则不堕。’是为无常中常颠倒。世间苦,而说有常乐处,是为苦中乐颠倒。又说:‘我神转为子,愿使寿百岁。’子是他身,云何为我?是为无我中我颠倒。说:‘身清净,第一无比,金银珍宝,无及身者。’是名无净中净颠倒。颠倒则无实,无实云何有寂灭?是故韦陀中无善寂灭法。”
    龙树十二门论》:“如经说:‘裸形迦叶问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尔者,苦无因无缘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问,佛皆不答者,当知苦则是空。问曰:佛说是经,不说苦是空,随可度众生故,作是说。是裸形迦叶,谓人是苦因。有我者说:‘好丑皆神所作,神常清净,无有苦恼,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丑苦乐,还受种种身。’以是邪见故,问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复次,若他作苦者,则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见问故,佛亦不答。……共作亦不然,有二过故;众因缘和合生故,不从无因生,佛亦不答。是故此经,但破四种邪见,不说苦为空。答曰:佛虽如是说,从众因缘生苦,破四种邪见,即是说空。说苦从众因缘生,即是说空义。何以故?若从众因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如苦空,当知有为、无为,及众生,一切皆空。”
  9. ^ 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至佛灭后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婆娑译为住。……有龙王名毘梨沙迦那,住在频阇诃山下池中,此龙王善解僧佉论。……外道采华满一大篮,头戴华篮至龙王所,……即为解说僧佉论。……即入阿𦈕阇国,以显击论义鼓云:我欲论义,……国王馝柯罗摩阿祑多,译为正勒日,……王遣人问国内诸法师,谁能当此外道?……佛陀蜜多罗法师在,佛陀蜜多罗,译为觉亲,此法师本虽大解,年已老迈。……法师即立无常义云: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何以故?后不见故。……法师即堕负,……王以三洛沙金赏外道。……还频阇诃山入石窟中,……舍命身即成石。……天亲弥复愤懑,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外道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诸外道忧苦,如害己命,虽不值彼师,其悉檀既坏,枝末无复所依,报雠雪耻,于此为讫,众人咸闻庆悦,王以三洛沙金赏法师。”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梵云僧佉,此翻为数,即智惠数,数度诸法根本。立名从数起论,名为数论,论能生数,亦名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名数论者。此师所造《金七十论》,谓有外道入金耳国,以铁鍱腹、顶戴火盆,击王论鼓,求僧论议,因诤世界初有后无,谤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意朋彼,以金赐之,外道欲彰己令誉,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论》。彼论长行,天亲菩萨之所造也。”
  10. ^ 《杂阿含经》卷13〈306经〉:“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
  11. ^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