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缩写为NSDAP),简称国社党,通称纳粹党(英语:Nazi Party),旧译南尖党[4],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极右翼政党[5],创立于魏玛共和时代,前身为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更名。首任领袖是安东·德莱克斯勒,后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纳粹党在1932年的德国议会选举中获胜。希特勒也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次年兼任元首。纳粹党执政后,威玛共和时代结束,德国进入希特勒独裁时代,通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纳粹来自术语Nazi,为“国家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ersozialismus)的简写。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 |
---|---|
简称 | NSDAP |
领袖 | |
创始人 | 安东·德莱克斯勒 |
成立 | 1920年2月24日 |
被禁 | 1945年10月10日 |
前身 | 德国工人党 |
继承者 | 无(被禁止) 新纳粹主义延续理念(包括德国国家民主党) |
总部 | 德国慕尼黑-上巴伐利亚大区慕尼黑褐宫[1] |
党报 | 《人民观察家报》 |
青年组织 | 希特勒青年团 |
学生组织 |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学生联盟 |
保卫组织 | 冲锋队 党卫队 国家社会主义汽车军团 国家社会主义航空军团 |
妇女组织 | 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 |
工人组织 | 德意志劳工阵线 |
体育组织 | 国家社会主义体育同盟 |
党员 |
|
意识形态 | 纳粹主义 · 法西斯主义 · 德意志民族主义 · 泛日耳曼主义 · 极端民族主义 · 反犹太主义 · 科学种族主义 · 国家社会主义 · 民族保守主义 · 社会保守主义 · 反共主义 · 军国主义 · 帝国主义 · 复仇主义 |
政治立场 | 极右翼[2][3] |
官方色彩 | 黑、白、红(德意志帝国旗帜颜色);棕色 |
口号 | “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
党歌 | ("Die Fahne hoch") |
帝国议会 | 813 / 813 (100%) (截至1945年)
|
党旗 | |
德国政治 政党 · 选举 |
历史
编辑由于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威玛共和国政府无力负担,加之后来1929年全世界又发生经济大萧条,致使德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严重。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使得德国的社会更为动荡不安,当时全国有近600万的失业人口以及以此衍生出的其他社会问题。
魏玛共和国成立后的1919年,右翼民粹小党德国工人党成立。自希特勒入党并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以后,借着极力鼓吹刀刺在背传说,指控犹太人、共产党人、“十一月罪犯”以及那些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在法西斯主义之上发展出了纳粹主义。[6]
希特勒在演说中,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并矢志将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使得纳粹党屡次于选举中胜出。最终在1933年1月30日,威玛共和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即纳粹党掌权。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借由“国家及人民保护令”和《授权法》等一系列法令,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纳粹党始终是极权国家纳粹德国的主要政党。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纳粹党代表大会,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一词,以指由纳粹统治、“国祚千年”的德国。在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自行宣布将代行总统职务,随后再宣布德国是第三帝国,自己是帝国总理,接著废除总统制,且立法使自己成为元首(Führer),最后派出100,000名间谍,以便监督和镇压国内的评论家、教会及异见者。[7]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宣布停止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德国正式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代。
当时,德国的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时经济计划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加上纳粹党奉行精英主义,又注重形象宣传,初期在国内外得到不少正面风评(其中文译名“纳粹”便有“尽纳精粹”之褒义)。然而许多党外的政治对手,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和一些社会主义者、教会人士,开始被送去集中营。在纳粹大屠杀中,有上万名的受害者死去或失踪。
1945年4月30日,随著战局不利于纳粹德国,希特勒在柏林自杀。根据他生前的遗嘱,他命令时任北部战区司令的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希特勒亡故后随即自杀,而邓尼茨则果断地向盟军宣布投降,纳粹政权终结。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后,占领德国的盟军将纳粹党高层作为战犯拘捕,而纳粹党则被勒令解散。1949年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分别成立后,西方国家出于抵抗共产主义的目的而停止在西德境内推动去纳粹化,部分前纳粹党成员成为西德官员,但苏联则继续在东德境内推行去纳粹化政策。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
编辑日期 | 选票 | 得票率 | 席位 | 选举情况 |
---|---|---|---|---|
1928年5月20日 | 810,100 | 2.6% | 12 | |
1930年9月14日 | 6,409,600 | 18.3% | 107 | 爆发大萧条 |
1932年7月31日 | 13,745,000 | 37.3% | 230 | |
1932年11月6日 | 11,737,000 | 33.1% | 196 | |
1933年3月5日 | 17,277,180 | 43.9% | 288 |
纳粹党大事纪
编辑- 啤酒馆政变(提高了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希特勒在监狱中撰写了《我的奋斗》)
- 纳粹党掌权(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事件)
- 一体化(纳粹建立极权的合法手段)
- 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种族迫害政策的历史)
- 国会纵火案(消除共产党势力)
- 长刀之夜(解散冲锋队)
-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事件为中心)
经济政策
编辑- 停止为一战失败的战争赔偿(纳粹党上台以后不承认任何赔款)。
- 控制工会(经济大萧条时,失业人口激增,失业率高达40%。由亚尔马·沙赫特领导时,草拟了一项新经济政策:因当时工会为共产主义者与共产党容易控制之地带,而因著纳粹党的反共意识形态,他们的新经济政策之一即由政府控制工会并实施严密的薪水控制,以控制工会、禁止工人涨薪的诉求、禁止工人串联罢工等活动。此外,为了避免商业失败,此经济政策尚包括了一系列对于民间企业的控制,例如禁止企业解雇工人等,使德国经济开始回温,并且在数年后达成零失业率的成绩)。
- 重新建军(研究国防科学,扶植国防工业)。
- 开展大型工程(高速公路的概念便是此时创造的;短时间内,失业人口大幅下降,由600万减至200万)。
经典纳粹主义
编辑纳粹主义来自于德语“国家社会主义”的缩写,奉行国家至上的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理念,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观点和极端思想:反犹太主义、优生主义、反同性恋以及限制与其意识形态相反的宗教自由。它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民族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一人掌握。提倡国家须由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自上至下,按“领袖原则”来管理。它倡导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必须作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根基,崇尚领袖权威与集体武力。
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人种乃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唯一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和消灭“劣等种族”,以实现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在意识形态方面,给予明确的准则为基础以自其他民族区分出来,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相信世界乃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于是必须实行对外扩张,力求经由战争的手段以取得生存空间,建立民族在世界上的主宰权。
“纳粹”的民族意识型态逐渐形成于1930年代,成为特属于政治与经济上的极端国家资本形态。它的极端性体现在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型态上,并在政治上表现出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质上,“民族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族霸权主义。
种族问题与大屠杀
编辑纳粹政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体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以缩减和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重整德国上下,将党组织编入社会各体系,如劳动阵线与其他从属于党组织的全国与地方社团。并且,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种、北欧人种)、社会和文化的“纯净化”。纳粹党透过迫害其认定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是针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威玛共和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巅峰。大约600万犹太人、超过千万南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此一种族灭绝的行为,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即“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而纳粹则委婉的在德语中称之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称杀死犹太人为“最终解决”)。
亲卫队
编辑纳粹党编制了一支混杂各项职能的“菁英组织”:亲卫队,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的武装力量(称作“武装亲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且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著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为纳粹武装力量中的菁英,“亲卫队”在二战后期常在战局里充当支援德军的角色。
历任领导人
编辑任次 | 领导人 | 任职日期 | 离职日期 | 总理任期 | ||
---|---|---|---|---|---|---|
1 | 安东·德莱克斯勒 Anton Drexler (1884年—1942年) |
1920年2月24日 | 1921年7月29日 | 未担任 | ||
2 |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1889年—1945年) |
1921年7月29日 | 1945年4月30日 | 1933年—1945年 | ||
3 | 马丁·鲍曼 Martin Bormann (1900年—1945年) |
1945年4月30日 | 1945年5月2日 | 未担任 |
选举成绩
编辑选举 | 得票 | 得票比例 | 议席 | +/- | ||
---|---|---|---|---|---|---|
1924年5月 | 1,918,300 | 6.50% | 32 (#6) | 32 / 472
|
▲6.50% | ▲32 |
1924年12月 | 907,300 | 3.00% | 14 (#8) | 14 / 493
|
▼3.50% | ▼18 |
1928年 | 810,100 | 2.60% | 12 (#9) | 12 / 491
|
▼0.40% | ▼2 |
1930年 | 6,409,600 | 18.30% | 107 (#2) | 107 / 577
|
▲15.70% | ▲95 |
1932年7月 | 13,745,000 | 37.30% | 230 (#1) | 230 / 608
|
▲19.00% | ▲123 |
1932年11月 | 11,737,000 | 33.10% | 196 (#1) | 196 / 584
|
▼4.20% | ▼34 |
1933年3月 | 17,277,180 | 43.90% | 288 (#1) | 288 / 647
|
▲10.80% | ▲92 |
1933年11月 | 39,655,224 | 92.11% | 661 (#1) | 661 / 661
|
▲48.21% | ▲373 |
1936年 | 44,462,458 | 98.80% | 741 (#1) | 741 / 741
|
▲6.69% | ▲80 |
1938年 | 44,451,092 | 99.01% | 813 (#1) | 813 / 813
|
▲0.21% | ▲72 |
参考文献
编辑- ^ Rick Steves. Rick Steves' Snapshot Munich, Bavaria & Salzburg.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New York, New York, USA: Avalon Travel, 2010. p. 28. "Though the Nazis eventually gained power in Berlin, they remembered their roots, dubbing Munich "Capital of the Movement". The Nazi headquarters stood near today's obelisk on Brienner Strasse..."
- ^ Davidson, Eugene. The Making of Adolf Hitler: The Birth and Rise of Nazism [阿道夫·希特勒:纳粹主义的诞生与崛起].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 241.
- ^ Orlow, Dietrich. The Nazi Party 1919–1945: A Complete History [1919-1945年的纳粹党:一部完整的历史]. Enigma Books. : 29.
- ^ 松风. 谁翻译了“盖世太保”. 文史博览 (湖南省长沙市). 2019, (6) [2021-09-15]. CN 43-1433/K. ISSN 1672-86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5) (中文).
- ^ 多份来源:
- 极右翼亚文化生态圈揭秘之二:欧洲极右翼运动骨干. BBC News 中文. 2019-07-15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简体)).
奥地利抵抗运动文献中心坐落在维也纳市政厅。这个资料馆保存着纳粹占领时期参与地下抵抗活动的人士以及纳粹统治受害者的文献。当代极右翼思潮和运动其实是换了个新包装的纳粹,内核还是原来的,只不过换了现在的语言,借用了现在的一些概念和理念,这样才能吸引新一代追随者。
-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4週年 25名納粹生還者實錄. 中央通讯社. 2019-01-27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繁体)).
这样的发展让许多大屠杀生还者感到惶恐不安,“不可置信的奇迹”书中有人预言,德国还会再发生一次大屠杀。欧辛兹基也一样忧心忡忡,不过她坚信,战后的德国有从纳粹学到教训,将来会继续坚持民主和人权的价值,长期来看极右政党在德国没有市场。
- 铃木敬夫. 对压制的抵抗 : 纳粹政权下的拉德布鲁赫(G. Radbruch)和“白玫瑰·Weiße Rose” (PDF). 札幌学院法学. 2013-11, 30 (1): 1–18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02) (中文(简体)).
历经这样的过程而孕育的纳粹法西斯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否定了立宪主义和议会政治,排除了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致力于一党独裁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还高唱集体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并基于独裁者的个人崇拜和领导原理对社会进行重构。可以说它想做的就是确立极右政党的政治独裁。希特勒在掌权后的仅仅半年时间里就一举建立了集体主义的独裁。
- Fritzsche, Peter, 1959-. Germans into Nazis [纳粹时期的德国]. Mazal Holocaust Colle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674-35091-X. OCLC 37157352.
- Eatwell, Roger. Fascism : a history [法西斯主义:一部历史].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7: xvii–xxiv, 21, 26–31, 114–40, 352. ISBN 0-14-025700-4. OCLC 37930848.
- 极右翼亚文化生态圈揭秘之二:欧洲极右翼运动骨干. BBC News 中文. 2019-07-15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5) (中文(简体)).
- ^ 经济危机与德国纳粹党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网. www.cssn.cn.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 ^ 1933年德国国会纵火案始末_中国历史网. www.86lsw.com.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