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女“蟳埔”,拼音xúnpǔ(舊讀xúnbù)注音ㄒㄩㄣˊㄅㄨˋ[1]闽南语白话字Chîm-po͘),又作浔埔女,指生活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英语Xunpu(旧称蟳埔村)、有着独特传统风俗的汉族女性。因蟳埔村原为鹧鸪巡检司驻地,故过去又称鹧鸪姨[2]

蟳埔女习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分类民俗
序号1004
编号项目Ⅹ—97
登录2008年

蟳埔女因其别具一格的服装、特别是头饰而闻名,其经济活动、婚嫁习俗等亦不同于一般汉族女性之传统。2008年,蟳埔女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服饰

编辑

发型和头饰

编辑
 
簪花围
 
老年妇女包的红头帕
 
“?”形的“老妈丁香”耳坠
 
红腰包

发型头饰是蟳埔女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蟳埔女成年后,蓄长发,不留刘海,而梳螺旋髻。先将长发用红头绳扎成马尾,再拧成绳状,然后在脑后一圈圈盘成螺旋状的发髻,最后在发髻中心处横插一支象牙。有时,还会再插一根或数根发笄,协助固定。

蟳埔女喜爱戴。用绳子鲜花串成花环英语Garland,一般有3-5圈,每圈用一种花,围绕着螺旋髻佩戴在脑后,称为“簪花围”。蟳埔女使用的簪花围基本来自附近的云麓村,那里由于蟳埔女的需求而形成了的鲜花种植产业和市场。

在螺旋髻和簪花围的基础上,蟳埔女往往还在头上插戴装饰用的独枝花、插梳发簪。独枝花一般是绢花或塑料花。插梳和发髻多为打造。老年妇女往往还包红色头帕[3]:55-65[4]

服装

编辑

蟳埔女传统上穿着“大裾衫”。立领斜襟右衽盘扣,弧形下摆。早期流行用荔枝树皮薰汁染成洋红色,或用薯莨汁液染成黄红色。现代颜色愈加丰富,也流行多种颜色拼接。老人尤其爱穿大红色

传统的下装为宽腿裤,一般为黑色。过去,蟳埔女大多在滩涂上劳作,宽腿裤适合劳动,卷起裤腿后不易弄湿,而且在无遮无掩的海滩上,卷起一只裤腿后就可方便。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现在的蟳埔女也常穿西裤、牛仔裤[3]:118-129

首饰

编辑

蟳埔女喜爱佩戴金质的戒指项链手镯首饰耳环更是别具一格,可以区别不同的人生阶段。未出嫁的女子戴圆形的耳环。已婚女子戴“¿”形的丁勾耳环,上方顶部加“丁香”坠。做祖母后,改换方向,戴“?”形、下方底部加坠的“老妈丁香”。[3]:146-147[5]:137

配件

编辑

蟳埔女服装上配件不多,较有特色的是红色钱包,常系在腰后。传统上多用钱包,现代则流行防水的塑料钱包。[3]:164

文化内涵

编辑

鲜花簪首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早在汉代已经出现。四川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6] 关于蟳埔女的独特打扮,有各种假说。比如认为与宋代杨文广有关,是受到杨八姐之影响;还有认为簪花围是宋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但有这些说法被学者指出,“平闽十八洞”的传说本非史实,自然不可能与杨八姐有关;而且考察宋元文献中对阿拉伯妇女服饰的描述,以及现代阿拉伯人之装束,也都没有此类习俗。详细的相关研究证明,蟳埔女的簪花围,应是汉族传统簪花习俗的遗风。据记载,泉州城郊多地过去都有这种风俗,只是如今在蟳埔保存最为完好。[7]

还有学者指出,蟳埔女的穿着打扮与族群关系结构有关。在与其他族群互动时,独特的服饰可以表明身份。在族群内部则形成认同。 [8]

生产

编辑

蟳埔村是个典型的渔村,全村90%以上人口从事与渔业相关的活动。村中男性多从事远洋渔业,蟳埔女则主要承担滩涂牡蛎养殖和市场经营。村中常能看到在拿铁锥撬牡蛎壳的蟳埔女,因为这里位于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养殖的牡蛎肥美可口,蚵仔煎也相当出名。许多蟳埔女很早就起床,将男性捕来的运送到周边县市贩卖。如今有交通工具,过去则步行挑担。正因为这样的经济模式,蟳埔女传统上都不缠足,故被周边社会称为“粗脚头”,与“缚脚头”相对。 [9]

婚俗

编辑

蟳埔女的婚嫁习俗也颇具特色。1957年前后,蟳埔女性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午夜出嫁习俗。婚礼后,凌晨时分,新娘要回娘家,不在婆家过夜。从这天开始,接下去十四天中,婆家在天黑时分要到新娘家,喊其去婆家过夜,这一习俗被称为“十四日喊”。十四日过后,新娘会自己去夫家过夜,但不在夫家吃饭,直到生下孩子为止。[2][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泉州地名录(内部资料), 泉州: 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办公室: 70, 1982 
  2. ^ 2.0 2.1 张家瑜, 蟳埔民俗琐谈, 丰泽文史资料·第七辑(内部书刊), 泉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泉州市丰泽区委员会: 1–6, 2004 
  3. ^ 3.0 3.1 3.2 3.3 卢新燕. 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80-0702-8. 
  4. ^ 葛荣玲. 东南地区的村寨景观:历史、想象与实践.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15-6190-4. 
  5. ^ 和立勇,郑甸. 闽台传统服饰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15-5026-7. 
  6. ^ 埔女服饰探源-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数字资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www.mnwhstq.com. [2024-07-26]. 
  7. ^ 李玉昆, 蟳埔女服饰探源, 丰泽文史资料·第七辑(内部书刊), 泉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泉州市丰泽区委员会: 7–12, 2004 
  8. ^ 李亦园, 两岸惠东人的比较研究:理论架构与探讨方向, 乔健 (编), 惠东人研究,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5–15, 1992, ISBN 7-5334-0949-3 
  9. ^ 万炳焕,吴乔生, 蟳埔村史略, 丰泽文史资料·第七辑(内部书刊), 泉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泉州市丰泽区委员会: 26–34, 2004 
  10. ^ 黄小曼, 蟳埔人的婚育习俗, 众妙之门:“海上丝绸之路与蟳埔民俗文化”研究专辑(内部书刊), 泉州: 泉州老子研究会,泉州市丰泽区文体旅游局: 59–65,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