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滨大圳
长滨大圳位于台湾台东县长滨乡境内,是东部海岸长滨地区规模最大的灌溉水圳,该水圳最早建于西元1867年(民国前45年),其水圳引水自长滨乡的水母丁溪上游。[1]
长滨大圳 | |
---|---|
中华民国(台湾)圳道 | |
概要 | |
官方名称 | 长滨大圳 |
隶属单位 | 台东农田水利会 |
创立者 | 台湾总督府 |
灌溉区域 | 台东县 |
兴建时间 | 1867年(民国前45年) |
完成时间 | 西元1878年(民国前34年,明治 11 年) |
拦取水源 | 水母丁溪 |
圳路长度 | 15公里 |
灌溉面积 | 512公顷 |
位置 | 台湾台东县长滨乡 |
兴建费用 | 新台币33,336,690元(2000年~2006年的分阶段改善工程) |
官方网站 | 台东农田水利会 长滨工作站 |
沿革
编辑长滨大圳
编辑长滨大圳最早约于西元1868年(民国前45年)首先由当地原住民族阿美族开凿,当时的长滨大圳引水自石坑溪之溪水来灌溉农田,到了西元1878年(民国前34年)宁埔圳、中滨圳、三间圳、樟原圳等当地小型私有水圳陆续开凿完成。[2]
二战后1966年(民国55年),台湾省水利局计画修建长滨大圳,将地方的诸多私有水圳统一并串联起来,进水口改到现今进水口位置的水母丁溪上游右岸,河水自水母丁溪南溪部落进入,穿越樟原水母丁山鞍部后,由三间村出口,进水口导水隧道长121公尺、高165公分、宽150公分,是为今天的长滨大圳规模。[3] 长滨大圳工程于西元1971年动工,耗时三年在西元1974年完工。
长滨工作站
编辑- 长滨大圳最早约于西元1968年(民国前45年)首先由当地原住民族阿美族开凿,与当地诸多小型水圳一样属于私有水圳。[1]
- 西元1945年(民国34年)台湾由中华民国接管后,奉行政长官公署令于西元1946年(民国36年)11月改称为新港农田水利协进会,旋因名称与法令未尽相符,而于西元1948年(民国37年)2月又改为新港水利委员会。[1]
改善工程
编辑- 长滨大圳干线历年改善工程
长滨大圳位处东部海岸长滨地区当中,灌溉面积最大之圳路,系原水利局自西元1970年(民国59年)起施工,至西元1974年(民国63年)完工通水灌溉,由台东农田水利会长滨工作站管理营运。[4]
惟早期进水口及圳路设施老旧,且圳路位处深山峭壁多为干砌块石,时易崩塌,影响灌溉甚钜。台东农田水利会有鉴于此,即拟定计画分年分期予以改善,自西元2000年(民国89年)起至西元2006年(民国95年)止,分年编列预算办理更新,总工程费:33,336,690元。
施工年度 | 工程名称 | 工程内容 | 工程金额 |
---|---|---|---|
89 | 长滨大圳干线改善工程 | U型混凝土内面工1120M,管理道路1391M,加盖工249M | 新台币5,216,500元 |
90 | 长滨大圳干线更新改善工程 | 混凝土内面工197M,挡土墙103M,H型钢架桥191M,H型钢爬梯30M,PVC管埋设200M | 新台币6,227,663元 |
91 | 长滨大圳干线改善工程(第二期) | 混凝土内面工366M,管理道路366M,渡槽工2座,挡土墙47M | 新台币2,827,400元 |
92 | 长滨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 | 混凝土内面工1369M,管理道路204M,分水门7处,钢制渡槽工6处,版桥15座 | 新台币5,477,127元 |
94 | 长滨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第二期) | 挡土墙40M,内面工87M,仿栎木栏杆437M,不锈钢栏杆199M | 新台币2,526,000元 |
95 | 长滨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第三期) | 混凝土内面工、管理路242M,暗渠工36M,引水渠道45M,溢流工24M | 新台币2,357,000元 |
95 | 长滨大圳(南溪段)改善工程 | 钢管渡槽121M,固定台10座,钢管固定座8座,钢管保护工70M | 新台币3,916,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