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禅寺
25°06′59″N 121°45′51″E / 25.116303°N 121.764198°E
灵泉禅寺 | |
---|---|
大雄宝殿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湾基隆市信义区智诚里六和街1号 |
宗教 | 汉传佛教 |
宗派 | 月眉山派 |
本尊 | 释迦牟尼 |
山号 | 月眉山 |
开基 | 善慧法师 |
开山时间 | 日治台湾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 |
地图 | |
灵泉禅寺,是位于台湾基隆市信义区智诚里的曹洞宗佛寺,为台湾佛教四大法脉的月眉山派本山,附属建筑列为基隆市文化资产历史建筑。
历史沿革
编辑清治时期
编辑昔日此寺所在处是基隆经暖暖通往台北的要道[1],开山堂1891年成立[1][2],为俗名江雀的德缘尼师的父亲与叔父所建[3],当时是文人雅士聚会重要场所[1]。后面设有灵塔,相传起初是收容未出嫁女子的灵骨[2]。
开山堂旁边有称为“灵泉”的泉水,终年水涌不断[1]。
日治时期
编辑1900年,福州涌泉寺善智与妙密法师渡海来基隆奠济宫宣教,因信众众多,由信徒林来发捐出月眉山大水窟庄菜园坡地一甲多建寺,次年动工[4]。
在善慧法师的带领下,陆续完成佛殿、禅堂等工程,建筑系四合院式,前殿为奉祀弥勒菩萨、两侧配祀四大天王,正殿供奉本尊释迦佛,并从缅甸迎来白玉佛像五尊,由福建名匠林起凤师雕塑佛菩萨、十六尊者、护法诸天等圣像[4]。1903年,开山祖善慧法师邀各方大德观礼,由涌泉寺性进法师取名“灵泉寺”[5]。此寺在日治时期为台湾佛教四大法脉之一[6],是北台湾佛教的发祥寺庙之一[4]。虚云法师曾来此拜访[2]。民国六年太虚法师曾莅临参与盛会,并发表演说,内容如下:五蕴幻体从烦恼业缘生,烦恼业缘从无明妄想生,无明妄想从觉心转动生,而本觉真心无所从生,故无所依住。 彻悟本心之无所依住,净除诸念,犹如虚空。虚空无依无住,亦无虚空可为馀法依住,亦无少法能依虚空而住,则风轮亦以无所依故无所住,风轮且无所住,况水气轮、地轮、人物之辗转依风轮而住者乎? 由是一切诸法,皆无所依住,以无所依住故,无住生心,生心无住;所谓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般若生而一切法不生也。
佛教学者江灿腾在著作《二十世纪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发展中》,特别以灵泉寺的发展来说明日治时代的台湾佛教。日本统治台湾后,希望以台湾和日本共同的佛教信仰来进行民族联谊,甚至希望扶持台湾本土佛教来影响中国佛教。当时台湾的重心已转移到北部,日本正也在兴建基隆港以取代逐渐没落的淡水港,混合中国丛林与日本寺院风格的灵泉禅寺就在此背景下兴盛。当时灵泉寺得到日本政府的赞助,与日本曹洞宗建立合作关系,善慧法师大弟子德融,还是第一位前往日本研习佛法的台湾僧侣。又有士绅许梓桑、颜云年、辜显荣的护持,成为台湾佛教的重镇,与全岛一百多间佛教寺院和斋教斋堂都有连络。[5]
战后时期
编辑战后初期,德缘尼师从上海回到开山堂继续修佛,并在基隆市开设讲堂[3]。
灵泉寺当年兴起的政治和地缘条件消失,加上与中国大陆来的僧侣有语言隔阂和理念不同的问题,逐渐没落,直到晴虚法师就任后,力图振兴,整建寺貌[5]。第四任晴虚法师开筑汽车道路,将人行山路向四脚亭和台肥二厂方向各开筑道路三公里长、八公尺宽,迄今仍为市民沿用[4]。今寺址为基隆市信义区六和路1号[4],属智诚里[7]。
林衡道曾可惜灵泉禅寺是仿照涌泉寺而建,但今日被翻修成水泥建筑[8]。2003年12月26日,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历史建筑物审查委员会,通过将灵泉禅寺附属的开山堂列为历史建筑[9]。2006年报导,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崑振日前走访后开山堂后面的灵泉三塔后,认为该些灵骨塔建筑方式仿造印度佛塔,不仅在北台湾仅见,全国庙宇也难得一见,建议一并纳入历史建筑,予以保护[2]。该年7月11日,文化局长杨桂杰表示将灵泉三塔登录为历史建筑[10]。
寺基境内所有权土地,计有二十六公顷,多属林、山涧地段[4]。国统集团总裁陈振丰曾向此寺签约借地运土,租约到期却拒绝还地,引起官司[11][12]。
所属古迹
编辑开山堂
编辑灵泉禅寺开山堂 | |
---|---|
灵泉禅寺开山堂 | |
位置 | 台湾基隆市信义区智诚里六和街2号 |
建成时间 | 日治台湾明治34年(1901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不开放参观 |
官方名称 | 灵泉禅寺开山堂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宅第 |
详细登录资料 |
开山堂为两层砖造洋风式样建筑,楼板与屋架原为木构造,当前则更改为钢梁,其格局四周回廊,主入口大门位于东侧,门柱与墙体柱饰一致。前院则竖立一块捐助1940年所立之“皇纪二千六百年纪念昭和庚辰秋献纳造路信徒芳名”名册石碑。起初,该栋建筑曾是地方文人雅士聚会之重要场所,日治后期则作为释善慧驻锡禅房所使用,其圆寂后则改为主祀观世音菩萨用途。
1990年代,开山堂内部木构因严重腐朽严重,加上空间规画不敷需求,常住尼众主导下进行大幅度内部整建工程,原有禅房、供佛空间则大规模改建,过往空间已不复见,近年则因建物老旧而封闭。
灵泉禅寺佛殿
编辑灵泉禅寺佛殿 | |
---|---|
灵泉禅寺佛殿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基隆市信义区六合路1号内 |
建成时间 | 日治台湾明治45年(1909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祭祀使用,正常开放中 |
官方名称 | 灵泉禅寺佛殿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寺庙 |
详细登录资料 |
灵泉禅寺佛殿共以一落和二落所组成格局,现今所见的佛殿为增改建而成,当前列为历史建筑的部分则为昭和7年(1932年)整修工程而建造的二落,平面呈现五开间,为前后各十一架楹抬梁式砖木混合构造,建筑共分为玉佛殿、韦驮祠与禅房、伽蓝殿与禅房,左右为走廊而成。朝外处供奉泥塑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释迦3尊像,体朝后门处供奉站姿阿弥陀佛像、坐姿准提佛祖像、十八罗汉像,此外左侧水廊悬挂1块铸造于大正3年(1914年)的云版,基隆市政府于2012年登录为古物。
第1落始建于明治45年(1909年),原有木构建筑在战后已显老旧,最终在1974年至1977年间拆除改建,改建成1座2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当前供奉弥勒尊佛坐像、韦驮尊天菩萨立像、四大天王坐像,为来自福州名匠林起凤所塑造。
灵泉三塔
编辑灵泉三塔 | |
---|---|
灵泉三塔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基隆市信义区六合路1号内 |
建成时间 | 日治台湾大正7年(1918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平日未开放,仅于春季法会、秋祭法会开放祭拜 |
官方名称 | 灵泉三塔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墓葬 |
详细登录资料 |
灵泉三塔位址在灵泉禅寺与开山堂之间,建筑组群由外埕、内埕及塔所构成,周遭设施则有两座石灯笼及一座石牌坊,建筑初建为一层楼,在二战后因室内塔位不足而更改为两层楼,并增设楼梯及月台,同时增建拜亭,形成供佛、祭拜先人之主要设施。 其中三塔顶版则是以仿造印度佛塔风格,由正方宝塔(开山塔)、东宝座(优婆塞夷同塔)、西莲台(报恩父母塔)构成。内部塔位则设置阶梯状平台,皆安放舍利灵骨的位置。塔池下方正中心有一绿釉花砖,均由红砖叠砌而成。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简丽春. 靈泉、開山堂 百年古剎別有洞天. 《中国时报》. 2006-05-08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潘立明. 百年靈泉3塔 首度曝光. 《中国时报》. 2006-02-16 (中文(台湾)).
- ^ 3.0 3.1 徐柏棻. 高壽103歲 德緣:佛祖賜的 她說沒有任何獨家心法 只有過午不食 早午餐青菜豆乾配稀飯 至今耳聰目明. 《联合报》. 2004-06-10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4.4 4.5 简丽春. 〈基隆歷史建築系列報導〉靈泉禪寺北台百年名剎. 《中国时报》. 2001-09-13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曹铭宗. 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佛寺篇 基隆靈泉寺. 《联合报》. 1995-08-10 (中文(台湾)).
- ^ 郭行中. 四大道場 坐鎮台灣 羊年平安 阿彌陀佛. 《联合晚报》. 1991-02-26 (中文(台湾)).
- ^ 王贵郎. 智誠里月眉山古戰場名留青史. 《中国时报》. 1995-09-03 (中文(台湾)).
- ^ 陈小凌. 文物古蹟 早年備遭日人破壞 遺留至今 卻因無知施工受損 林衡道籲以文化史立場保護文化資產. 《民生报》. 1982-06-07 (中文(台湾)).
- ^ 阮南辉. 歷史建物 七處通過 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舊址、靈泉禪寺開山堂等 整修沒有強制性 但所有權人可申請維修經費. 《联合报》. 2003-12-27 (中文(台湾)).
- ^ 张谦俊. 獅球嶺隧道 正名劉銘傳隧道. 《中国时报》. 2006-07-12 (中文(台湾)).
- ^ 温于德. 擁恆總裁竊占寺廟土地判4年定讞 非常上訴成功. 《自由时报》. 2018-07-12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中文(台湾)).
- ^ 黄捷. 擁恆總裁官司纏身 非常上訴成功仍被扣1億多元. 《自由时报》. 2019-05-13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