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埕天后宫
22°58′16″N 120°11′22″E / 22.971231°N 120.189380°E
盐埕天后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南区盐埕路291巷15号 |
宗教 | 台湾民间信仰 |
主神 | 天上圣母 |
建立时间 | 大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或 卅三年(1768年) |
地图 | |
盐埕天后宫位于台湾台南市南区盐埕,主祀天上圣母(妈祖),配祀武惠尊王,现今庙貌为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重建后的样子[1]。过去附近居民多经由庙后的“帆港”将盐场产出的盐运往安平,故此庙亦称为“帆港天后宫”[2]。该庙为盐埕地区的公庙,其庙境相当于台南市南区的日新、明亮、府南三里[2]。庙埕立有“重脩濑北场碑记”,据说已修成正果,被附近信众称为石头公并享用香火[3]。
盐埕天后宫重要的活动除了天上圣母与武惠尊王诞辰外,亦配合政府单位举办文化祭,于妈祖诞辰举办“海盐礼赞”、“平安盐山”等活动[2],延续昔日盐埕濑北盐场的记忆。
沿革
编辑盐埕天后宫最早见于嘉庆年间成书的《续修台湾县志》,而据《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该庙创建于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另有《寺庙台帐》记为乾隆卅三年(1768年)创建[2]。据说该庙原祀武惠尊王,后改主祀妈祖[1]。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杨姓人士倡议将庙宇迁到盐埕溪口东岸[注 1],也就是现在日新国小的校地内[1][2]。
进入日治时期后,盐埕天后宫曾在明治卅五年(1902年)进行重修,但在昭和五年(1930年)因为盐埕公学校(今 日新国小)扩建校舍而征收庙地,该庙遂迁到今址重建[1][2]。二次大战后曾在民国卅七年(1948年)、四十二年(1953年)增建过两次,后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在当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是为现今之庙貌[1][2]。该庙现为钢筋混拟土建筑,由拜亭、三川殿、拜殿与正殿组成,两旁有钟鼓楼与厢房[1]。
神明简介
编辑武惠尊王
编辑武惠尊王是泉州神祇,姓黄,又称“洪祖公”,分灵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乡蔡厝村石鼓庙(今福建晋江市青阳街道的青阳石鼓庙),据说是过去天后宫创建前有一名当地富绅所雇用的唐山客从石鼓庙带来了香火,因神灵显赫,当地居民遂雕塑其金身[2]。因为武惠尊王神像脸为红色,故昵称“红祖公”,日久误传为“洪祖公”[2]。
由于昔日农历九月初五洪祖公诞辰前后盐埕人总大举庆祝,盛况不逊于妈祖诞辰与除夕,故有俗谚“惊洪祖公生,不惊二九暝”,意旨洪祖公诞辰盛况比除夕还热闹[2]。
旧有洪祖公神像曾被信徒私自请回家中供奉,后于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经由神明降驾指示寻回[4]。
石头公
编辑盐埕天后宫庙前所供奉的石头公为清朝时所竖立的“重脩濑北场碑记”碑,该石碑原本立于盐埕的广安桥旁[2]。广安桥位于盐埕溪上,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后年久失修,嘉庆六年(1801年)整修后在桥旁立此“重脩濑北场碑记”碑[2]。后来时过境迁,石碑一时不知去向,直到1970年代盐埕溪铺设箱涵时被发现,被该庙拾回,但最初仅搁在庙旁,后来据说是妈祖显灵表示该石碑已修成正果,应享人间香火,遂立于庙前供人膜拜[2][3]。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 2001年11月: 74页. ISBN 957-30880-4-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张耘书.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94-98页. ISBN 978-986-03-9415-3.
- ^ 3.0 3.1 《臺灣‧鹽》. 交通部观光局云嘉南滨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2009年10月: 189页. ISBN 978-986-02-0067-6.
- ^ 杨逸宏. 〈神明住別墅 加裝保全系統〉. 中华日报. 2014年4月18日 [2016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