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三山国王庙

鹿港三山国王庙位于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为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于1985年11月27日公告为古迹[1]。传统说法依据庙中“海东霖田”匾将建庙年代定在乾隆二年(1737年),但学者卓克华怀疑可以再往上追溯[2]:101、102,可能是从曾存在于“客仔厝”的霖肇宫发展而来[2]:117

鹿港三山国王庙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彰化县鹿港镇顺兴里中山路276号
坐标24°03′23″N 120°26′01″E / 24.056480°N 120.433679°E / 24.056480; 120.433679
建成时间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1]
官方名称鹿港三山国王庙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详细登录资料
鹿港三山国王庙在彰化县的位置
鹿港三山国王庙
鹿港三山国王庙
鹿港三山国王庙在彰化县的位置

沿革

编辑

鹿港三山国王庙因为庙中有落款于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的“海东霖田”匾,故通常将创建年代定于乾隆二年(1737年)[2]:101、10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鹿仔港巡检王坦,曾与当地仕绅捐款社治义冢“敬义园”,分别位在鹿港街后街尾与三山国王庙庙后[2]:102。而后依据庙中有道光廿四年(1844年)所立的花岗岩柱,可推测三山国王庙在这一年左右可能进行过整修,而从乾隆二年到道光廿四年之间,依照古建筑之寿命推测可能还有二到三次的重修[2]:110。之后在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商人庄出海跟住在员林东势角客家人募捐,重建三山国王庙[2]:111

到了日治时期的大正年间(1910年代),根据《寺庙台帐》一书,三山国王庙为三进式建筑,但当时香火已经衰弱,祭祀圈只有八户潮州人[2]:111。昭和四年(1929年),由于市区改正的关系,位在计画道路上的三山国王庙被迫拆迁,于今址运用旧有建材重建[2]:111。昭和九年(1934年)进行道路拓宽(约7m改成15m宽),使得重建没几年的三山国王庙得拆毁三川门与拜殿,只留下正殿[2]:111

二次大战后,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整修,并在正立面增设牌楼,三连圆弧状的造型象征三座祖山(巾山、明山、独山)[2]:112。后来在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在鹿港镇民杨张笋、许黄罔招倡捐下整修扩建,该年10月完工后举行重修安座仪式[2]:112。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再次整修,并将三连圆弧状的牌楼拆除重建,该年4月完工后,于8月创轿班会已备将来抬轿绕境之需[2]:112

前身为霖肇宫之说

编辑

学者卓克华怀疑鹿港三山国王庙的前身是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宫,其依据主要是因为客家人在康熙晚期便进入彰化地区发展,而鹿港为他们进出的重要港口,应该在康、雍年间已有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2]:116。而在彰化员林,便有建于康、雍年间的三山国王庙“广宁宫”[2]:116。此外道光年间的《彰化县志》提到当时彰化县境内有三个主要的三山国王庙,分别位在县治南街(彰化市)、鹿港街(鹿港镇)、员林仔街(员林市),但只有位在县治者有写明是乾隆年间兴建,对此卓克华认为是因为鹿港与员林的三山国王庙创建年代早于乾隆,纂志者不敢确定年代,所以仅一笔带过[2]:101、116

而根据《寺庙台帐》(1915年)的资料,过去在鹿港埔仑里一带有座霖肇宫,是埔心乡霖兴宫、霖凤宫的祖庙,但现在的埔仑里并无一间叫作“霖肇宫”的庙宇[2]:116。而过去在埔仑里一带有个叫“客仔厝”的地方,是鹿港市街最早形成的地区,后来因为地势狭隘低湿等因素,鹿港市街移到今天的中山路一带[2]:116、117。而“客仔厝”之名便是因为当时该处为客家人聚居之地,如此则当有三山国王庙,而这座三山国王庙很可能便是“霖肇宫”[2]:117

卓克华推测,“海东霖田”匾可能即是霖肇宫的古物,而原本位在客仔厝的霖肇宫可能因为地势不佳,或是因为在林爽文事件中受损,才迁移到新的鹿港大街,后来成为现在的三山国王庙[2]:117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鹿港三山國王廟.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卓克华. 〈第三章 鹿港三山國王廟〉. 《寺廟與台灣開發史》. 扬智文化. 2006年3月. ISBN 957-818-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