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瑛宗
龙瑛宗(1911年8月25日—1999年9月26日),本名刘荣宗,因“龙瑛宗”的日语发音与其本名相同而作为笔名。生于台湾新竹州竹东郡北埔庄(今新竹北埔),是一位客家裔台湾作家。
龙瑛宗 | |
---|---|
出生 | 刘荣宗 1911年8月25日 日治台湾新竹厅 |
逝世 | 1999年9月26日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仁爱医院 | (88岁)
职业 | 作家、 银行业务、 日文编辑员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11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99年) |
教育程度 | 台湾商工学校 |
体裁 | 小说、文学评论 |
代表作 |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1937) 《孤独な蠹鱼》(1943) 〈夜流〉〈红尘〉(1979) 〈杜甫在长安〉(1980) |
奖项 | 《改造》小说佳作推荐奖 |
子女 | 刘文甫(长子)、刘知甫(次子)、刘淑惠(长女) |
官方网站 | |
龙瑛宗文学艺术教育基金会 |
龙瑛宗于日治时期自台湾商工学校商科(今开南商工)毕业后,即进入银行界服务。1937年发表第一篇以日文书写的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得东京《改造》杂志悬赏小说佳作,于文坛崭露头角,发表小说、新诗、评论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同时结交艺文界人士,陆续加入“文艺首都”、“台湾文艺家协会”等组织,并担任刊物《文艺台湾》等刊物的编辑委员。1942年辞去银行工作,担任《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同年年底,龙瑛宗与张文环、西川满、滨田隼雄等同时获选为“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台湾代表,前往东京与会。终战之后,由于报刊日文版全面废除,龙瑛宗重返金融界,直至1976年退休,期间仍陆续以日文发表作品。1980年,龙瑛宗克服语言障碍,发表第一部华文长篇小说〈杜甫在长安〉,再度引起文坛重视,1985年出版小说集《午前的悬崖》。[1]
台湾作家叶石涛盛赞龙瑛宗是“日据时代最有世界性规模的作家”,他的作品结合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日本新感觉派和超现实主义,跨越语言和时代,发展出唯美又冷冽的独特写作风格。[2]
生涯概略
编辑龙瑛宗1918年开始到汉文私塾彭家祠学习,但随后私塾遭日本警察关闭,使其丧失学习汉文的机会。1919年进入北埔公学校就读,之后于1927年自北埔公学校高等科(二年制)毕业,同年入学台湾商工学校,1930年3月毕业,获师长佐藤龟文次的推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台湾银行台北总行,并调往南投支店。因身为客家人不谙台语,曾遭日人主管以“台湾人不懂台湾话”无理斥责。1934年转调至台北总行营业部。由于任职图书馆的友人张德豊帮忙,得以借阅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3]
1935年与李耐结婚。1937年,凭著师承两位在台日籍作家的启蒙与自学的努力,发表以日文写作的处女作-《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前进文坛,获得日本知名文艺杂志《改造》的小说佳作推荐奖,是殖民地出身的台湾作家首次获奖。1941年,被调至台湾银行花莲支店,隔年1942年辞去银行工作,返回台北,由皇民奉公会干部推荐进入《台湾日日新报》担任“儿童新闻”编辑,与张文环、吕赫若、杨逵同为“战争期”最重要小说家,战前发表小说计23篇。[4]1946年3月前往台南任职《中华日报》编辑部日文编辑员,10月25日因政府政策废除报章杂志日文版而失业。1949年再度重返台北金融界,任职于合作金库事务员,直到1976年退休。[3]
在文学表现上,龙瑛宗以日本教育知识份子的观点,反映日治末期台湾人在殖民统治下的冲突、挫败及哀伤。战后政权更迭,经历通货膨胀的困顿岁月,龙瑛宗仍从事日文新闻撰写与文章创作。1980年,龙瑛宗克服语言障碍,终于以中文写出首篇小说〈杜甫在长安〉,再度引起文坛注意及肯定。此后大量创作以中文书写的小说、杂文与评论,其作品多达百馀篇。[5]
文学生涯
编辑文学生涯初期
编辑龙瑛宗出生于新竹北埔,一个朴素的客家村落;其父亲为商人,家世背景与日治时期大多台籍作家相比略显贫穷;且其体质瘦弱又个性内向。就读公学校五年级时,老师成松富夫给他看《万叶集》,引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并自此开始投入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在就读于台湾商工学校以及进入台湾银行工作后,他更养成了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习惯。[3]
战后初期到转折
编辑1947至56年,也是龙瑛宗文学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因经济与政治因素,主要作品只有未刊稿短篇〈故园秋色〉一篇。1964年,《台湾文艺》创刊,吴浊流任社长并邀请他担任编辑委员,同时,锺肇政协助小说部分编辑。同年十月,其〈美丽岛·台湾〉刊于《今日之中国》第二卷第十期。[1]
1965年,受聘为“今日之中国社”编辑委员会主笔,并负责译介台湾小说;他在《今日之中国》向海外介绍并刊载文心、锺理和、廖清秀、锺肇政、陈火泉、林海音等人作品。1967年,创作另一篇游记式作品〈澎湖纪行–蔓蔓夏草呦 身经百战的战士们无常的梦痕〉,以旅游散文形式夹杂历史典故写成,介绍少有人知的松岛纪念馆与妓院街“埔仔尾丁”还有渔翁岛的灯塔。1968年,创作〈台北的今昔〉描绘台北的变迁。1969年,创作〈在潮州镇〉描写其对潮州镇的印象:“这椰子与香蕉的小镇。这是除了炎热之外,别无特异处的小镇”。[1]
1974年,以中文作条列式报导〈新春闲谈复兴国剧〉,刊于合作金库《作业动态简讯》稽核第八号。1967至76年,其文学纪元进入第四个十年;他于合库届龄退休,回到文学创作岗位,初期只发表几篇短文,最后兴起以日文书写传记的想法。1977年,在台北“芳兰美术会”的展场意外重逢北原政吉,北原鼓励他再次以日文写作。这几年间,他陆续推出新作,以日文写成〈夜流〉、〈日黑风高〉、《红尘》等脱稿;张良泽为之翻译〈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刊于《前卫丛刊》第二期。1978年11月,《大学杂志》第一一九期“文学.时代.传统”专题刊出多位作家访谈纪录,其中有访谈他整理成的〈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坛〉一篇。1979年,再度推敲《红尘》至2月底;后来,锺肇政将之翻译连载于《民众日报》副刊。远景出版社出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其中第七集收有其〈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等七篇小说,由张良泽、锺肇政译为中文。同年7月,日文自传小说〈夜の流れ〉刊于日本。8月,自译〈夜流〉刊于《自立晚报》。11月23日,以中文写成的〈断云〉脱稿。[6]
评价
编辑在《龙瑛宗传》一书中,周芬伶引用朱耀伟的《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像》解释龙瑛宗在语言上的困境,“一个转换国籍与语言的作家,仿佛死了一次,如果移民作家是‘形而上’的流放,是‘自动的他者’或是‘他者的他者’,他会经历一段真空时期,变成空心人,然后成为另一种更顽强的人,因为他是自动的,还拥有些许的自由。那么殖民地转换国籍与语言因为是非自动的他者或者说是被动的他者,被强迫改造成另一种人,他会经历一段类似死亡的黑暗时期,而且这段时间相当长,有些人熬过去就能重生,熬不过去只能成为前朝‘遗民’,那是另一种死亡。”[6]
作品
编辑出版
编辑- 龙瑛宗/著,《杜甫在长安》,台北市:联经出版社,1987年。
- 龙瑛宗/著,张恒豪/编,《龙瑛宗集》,前卫出版社,1991年。
- 龙瑛宗/著,《夜の流れ 夜流 》,地球出版社,1993年。
- 龙瑛宗/著,《红尘》,远景出版社,1997年。
- 龙瑛宗/著,《涛声》,桂冠图书公司,2001年。
- 龙瑛宗/著,《龙瑛宗全集》中文卷,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6年。
- 龙瑛宗/著,《龙瑛宗全集》日文卷,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年。
- 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岛利郎等人/编选,《台湾长篇小说集》,东京都绿荫书房,2002年。该有收录几篇龙瑛宗的小说作品。
- 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岛利郎、黄英哲等人/编选,《日本统治期台湾文学台湾人作家作品集》,东京都绿荫书房,1999年。该有收录几篇龙瑛宗的小说作品。
收录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封, 德屏; 陈, 万益.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7:龍瑛宗 初版. 台南是: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1-03-00: 35–36. ISBN 978-986-02-7257-4.
- ^ 朱家慧. 臺灣大百科全書:龍瑛宗.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 ^ 3.0 3.1 3.2 龍瑛宗文學年表. 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收存系统.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 ^ 李, 文卿. 想像帝國──戰爭時期的臺灣新文學. 台南市: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2: 117–126. ISBN 9789860337921.
- ^ 【民報】【民報文化】跨越語言藩籬的文學家龍瑛宗. 民报 Taiwan People News. [2016-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中文(台湾)).
- ^ 6.0 6.1 周, 芬伶. 龍瑛宗傳. 新北市: 印刻. 2015. ISBN 9789863870647.
-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 ^ 林瑞明主编,《国民文选‧现代诗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