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文字主题
本主题的构建
查看其他维基百科主题
|
说明
存档汉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二十世纪前都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官方的书面规范文字。 现代汉字,在中文体系大致分成繁体中文与简体中文两个体系。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而后者主要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查看 – 编辑 – 历史则天文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首创的汉字(新造字)的总称,在今天看来属于异体字范畴。按照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六书来划分,这些字都属于象形和会意字。则天文字在全中国仅通行十五年,虽然字并不是很多,但都是常用字,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文物鉴定上也常常以则天文字的出现视为武周时期的一个特有现象。随着女皇帝的退位,神龙元年二月初四甲寅日(705年3月3日)唐中宗复国号为大唐,武周王朝告终,原字恢复,则天文字虽未被立刻废止,但由于书写困难,渐渐被人们淡忘,最终停止使用。然而,由于武则天的影响力,则天文字不但在中国本土流传开来,还传到国外。虽然如今的则天文字已成为死文字,除文史研究外,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仍然保存了下来而没有消失。 查看 – 编辑 – 历史 亚美尼亚字母是一种字母,从5世纪开始用来书写亚美尼亚语。到19世纪为止,古典亚美尼亚语都是文学语言。19世纪以后,亚美尼亚字母用来书写两种现代、文学和口语的方言东亚美尼亚语和西亚美尼亚语。 405年,圣梅斯罗布创造了亚美尼亚字母,主要是为了撰写亚美尼亚语的圣经译本。数种字体被认为是亚美尼亚字母的雏形,包括帕拉维字母 (Pahlavi)、叙利亚字母 (Syriac)和腓尼基字母。然而,亚美尼亚字母的次序,意味著它很可能是以希腊字母为基础的。 查看 – 编辑 – 历史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最早的活字印刷大约在1040年出现,当时的宋代人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元朝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提到宋朝有人使用锡做为活字。明朝有文献有人使用铅做为活字,可是该方法没有流传下来。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 查看 – 编辑 – 历史 东亚文字排列方向有横排和竖排两种。横排指文字左右并排,竖排则指由上而下排列。一种语文没有限定书写方向,而横排、竖排、甚至混用均可,是现代语言文字比较少见的现象,是方块字语文的一种特色。 传统的汉文、以及受其影响的日文和朝鲜文都是竖排的,亦即先由上至下书写,一行写完再向左方发展。因此,竖排的书籍都是开左边、往右边翻的。汉字以及日语假名的笔划结构也适合这种书写原理。 传统上汉字只能直写,匾额、招牌这些右至左横排书写的特殊情形,其实是一字一行的直写。在欧洲语文的影响下,汉字圈于近代开始出现由左至右横排书写,写完一行向下发展。中国大陆的普通印刷品和朝鲜文甚至几乎完全不用竖排。 同属东亚的蒙古的拼音文字蒙古语则有两种书写方式:在中国内蒙古使用的传统蒙古语字母是竖排的,即先由上至下书写,但与中、日、韩文不同的是写完一列后向右发展,而不是向左;在蒙古国则使用从俄国引入的西里尔字母,由左至右横排。 查看 – 编辑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