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8月20日) |
丞相府,簡稱相府,是古代中國專供丞相辦公的衙署。秦漢時,乃為輔佐皇帝(國家元首),並統理國政而設,職能類似今中華民國行政院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明朝初年,明太祖下詔裁撤丞相職位,此後直至清末,中國皆未有丞相之職。明成祖永樂年間,朝廷始延攬大學士組建內閣,並任命首輔。由於皇帝信任,首輔的權力可與相權媲美;清初,內閣權力又逐步由六部掌握,至清世宗在位時,朝廷增設軍機處,逐漸成為綜理國務的政府機構。
丞相是秦朝以後官僚組織中的最高官職。秦武王三年,初置丞相。秦國置左、右兩丞相。左、右丞相為一人擔任則稱之為相邦。西漢因避劉邦諱,又改稱相國。西漢前期左、右丞相,以右為尊。漢文帝後丞相專設一人。丞相的重要屬官有長史、司直、掾、屬、諸曹。漢朝府吏稱史,正職叫掾,副職叫屬。丞相府收藏有律法、輿圖、戶籍、計書等重要檔案。丞相府諸曹,主各事並掌文書、檔案。東曹掌管督察郡國與官吏任免,西曹掌管百官奏事,奏曹掌管章奏事,集曹掌管計簿事,議曹掌管謀議,侍曹掌管通報事,戶曹掌管民戶農桑事,兵曹掌管兵事。另有主簿掌簿書。各曹設掾史管理。
魏晉南北朝時權臣霸府,稱丞相府或大丞相府,簡稱相府。北魏開始在丞相上加大字。太昌元年(532年),高歡為大丞相,在晉陽建府,辟僚佐,設置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參軍、掾、屬等。諸僚屬開始僅管理相府事務,東魏時,軍國政務皆歸相府。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為大丞相,以正陽宮為大丞相府,設置僚屬。隋恭帝時以李淵為大丞相,總理軍國政務。宋代元豐改制前中書門下(政事堂)別稱丞相府。
參考文獻
編輯- 《漢代長安詞典》
- 《前四史職官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