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遊詩人

中世紀的一种專業詩人

在中世紀蓋爾凱爾特布立吞人文化中,吟遊詩人高盧語:Bardos,英語蘇格蘭蓋爾語愛爾蘭語:Bard,威爾斯語:Bardd,布列塔尼語:Barzh或Barz [1])是一位專精於敘說故事(包含口述歷史系譜)、製造韻文、編作曲目等技藝的人,通常被君主貴族雇用,以紀念其祖先事蹟並讚頌其當下的行動。

本傑明·韋斯特畫作《吟遊詩人》

吟遊詩人原先是一個特定的、階級較低的詩人群體(在愛爾蘭高地蘇格蘭與較高等的「fili」相對), 在近現代吟遊傳統英語Irish bardic poetry逐漸衰退後,該詞被用於廣泛指稱作家或吟遊歌手英語Minstrel,尤其是用於指稱其中知名者,例如威廉·莎士比亞被稱作「埃文河畔的吟遊詩人」("the Bard of Avon",或經常簡稱"the Bard"),或如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被稱作「孟加拉的吟遊詩人」("the Bard of Bengal")。[2][3]

歷史

編輯

吟遊詩人在古凱爾特人社會中享有特權。他們吟詩讚美部族首領,並歌頌英雄事績,慶祝法律的頒行。高盧的吟遊詩人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已經消聲匿跡,但是在蘇格蘭的蓋爾語地區吟遊詩人一直存在到18世紀。在威爾斯,雖然15世紀和16世紀藝術家年會上的競賽十分激烈,但是中世紀以後的吟遊詩人水準還是大為下降。直到今日,要在威爾士國家藝術節上爭名次的詩人,仍必須按照經典的吟遊詩體,以頭韻和行內韻的嚴謹格律寫詩。[4]

形象

編輯

從字面上來看,吟遊二字所代表的就是遊走在世界各地中,吟唱,唱頌詩歌或是自己本身的創作,將自己想要表達的一種處世觀,或是對某件人事物甚至是對這世界的感想感嘆,用比較輕鬆而且人們較易接受的方式──歌唱來傳遞。

  • 喜歡演奏詩歌,其演奏歌曲甚至具有魔力
  • 四處流浪,到處傳述英雄史詩鄉野傳奇
  • 喜歡邊吟邊演奏豎琴
  • 在人群中表演雜耍或演奏,以作為日常收入。
  • 行事半調子而不拘小節,樣樣通而樣樣鬆。

流行文化案例

編輯

漫畫

編輯

在RPG遊戲中,通常是以美妙的音樂為同伴進行支援的音樂家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atasović, Ranko.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oto-Celtic. Brill. 2009: 56 [2019-12-28]. ISBN 978-90-04-1733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英語). 
  2. ^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3. ^ Work of Rabindranath Tagore celebrated in London - BBC News. BBC News. [15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 (英國英語). 
  4. ^ Bard | poet-singer.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7) (英語). 

外部鏈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