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廷根大學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5月22日) |
格奧爾格·奧古斯特·哥廷根大學(德語: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簡稱哥廷根大學,是位於德國西北部下薩克森州南端的哥廷根市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因英國國王兼德國漢諾威選帝侯格奧爾格二世創建而得名。始建於1734年,於1737年向公眾開放,是下薩克森州最古老和最大的大學。同德國的海德堡大學、佛萊堡大學、圖賓根大學相似,屬於傳統的大學城,是「沒有校門和圍牆的大學」。
哥廷根大學 | |||
---|---|---|---|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 |||
Universitas Regiæ Georgiæ Augustæ | |||
校訓 | 拉丁語:In publica commoda 德語:Zum Wohle aller[1] | ||
校訓中譯 | 爲人之福祉 | ||
創辦時間 | 1734 | ||
學校類型 | Stiftung öffentlichen Rechts | ||
預算 | €12.9億(2018) | ||
校長 | Metin Tolan | ||
教師人數 | 523(2019) | ||
職工人數 | 13,062(2019) | ||
學生人數 | 30,820(2019-20) | ||
校址 | 德國下薩克森州哥廷根 | ||
代表色 | 藏青色及其光柵化變體 [2] | ||
隸屬 | 德國精英大學計劃 科英布拉集團 EUA U4 Network | ||
網站 | www.uni-goettingen.de | ||
|
哥廷根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名人輩出,蜚聲世界。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間為德國第二輪「精英大學」所評選的九所大學之一。截至2023年,該校共有47位校友、教職工及研究人員等獲得過諾貝爾獎,在歐洲僅次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和巴黎大學,是世界上該獎得獎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3] 根據占全球近60%的人口所使用的24種語言在非營利的維基百科網站上搜索排名(PageRank)與互動引用排名(CheiRank)的綜合數據(2DRank)而得出的「2017年維基百科世界大學排名」,[4] [5] 哥廷根大學位居世界第6位,[6] 而這項關於世界大學的綜合影響力排名的研究者和製作者認為該排名「平衡地」反映了「過去十個世紀以來的世界大學發展歷程」。[7]
歷史
編輯始創
編輯1734年時為英國國王及漢諾威大公的格奧爾格二世決定委派其重臣格拉克·阿道夫·馮·明希豪森在哥廷根創辦一所大學,旨在弘揚歐洲啟蒙時代學術自由的理念,哥廷根大學也因此一開歐洲大學學術自由之風氣。大學創辦之初,即設有神學、法學、哲學、醫學四大經典學科,尤以自然科學和法學為重。
18-19世紀
編輯整個18世紀,哥廷根大學因其極為自由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氛圍而居於德國大學中心地位。到1812年學校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圖書藏量25萬冊,被海內外認可的一所現代化大學。拿破崙曾於此研習法律,並言「哥廷根是屬於全歐洲的」。[8]
哥廷根大學初以法學聞名於世。18世紀德國著名國家法學大師皮特曾於此執教半個世紀,而吸引了大批學生求學,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柏林大學的創辦者威廉·馮·洪堡都是他的學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時,哥廷根大學因幾乎每年法學院註冊的學生均占全校在讀學生人數的一半以上而被稱為「法科大學」。[9] 而哥廷根大學也因此成為18世紀德國公法學的麥加。
1837年發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哥廷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對漢諾威國王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廢除憲法之舉而被驅逐出哥廷根大學,格林兄弟也在此列,這一事件反映出哥廷根的知識份子對自由的熱愛與捍衛憲法的勇氣。此後,古斯塔夫·胡果和愛希霍恩於19世紀在此執教並成為德國歷史法學派的先驅。19世紀末,創造「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的著名民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在此任教。
更讓哥廷根成為世人矚目的科學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被稱為「最重要的數學家」的高斯就於18世紀任教於此並開創了「哥廷根學派」。此後,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數、幾何、數論和分析領域做出了貢獻。到19世紀,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和克萊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往哥廷根,從而使德國哥廷根數學學派進入了全盛時期。到20世紀初,哥廷根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世界數學中心和麥加聖地。當時全世界學數學的學生中,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編輯這一時期,哥廷根大學在全歐乃至世界上的學術地位達到了頂峰。在這半個世紀從這裡走出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位居世界大學第八位,創造了「哥廷根諾貝爾奇蹟」。
此外,德意志帝國時期的「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聯邦德國前總統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及前總理格哈特·施羅德均曾於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德國大詩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學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並編寫了第一部德語詞典。現象學大師埃德蒙德·胡塞爾在此任教,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與尤爾根·哈貝馬斯等也先後求學於哥廷根。
這一時期,正是德國大學處於世界學術最頂端、最輝煌的時期。歐美各國的學生紛紛以去德國留學為榮,尤其是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當時,德語成為了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甚至英美國家的許多論文都是直接以德語命名的。如果一位學者沒有德國的學習經歷,會被認為沒有受過完整的學術訓練。整個19世紀,哥廷根大學對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美國政治家、律師、文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的教育背景都是清一色的哈佛大學加哥廷根大學。例如時任美國國務卿和哈佛大學校長的愛德華·埃弗里特在哥廷根學習過兩年。語言文學專家George Ticknor在哥廷根學習了兩年的古典哲學。外交家兼歷史學家John Lothrop Motley在哥廷根學習兩年的期間結識了俾斯麥。而政治家兼歷史學家George Bancroft甚至於1820年取得了哥廷根的博士學位。[11]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學術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國際學術界由此開始敵視德國學術界。
納粹時期
編輯1933年希特勒上台,對猶太人進行殘酷迫害。在1933-34年間,德國大學就有大約7000人左右逃往美國。到1940年間,德國大約損失了500多名自然科學教授,450名醫學教授,和300名人文科學教授,導致德國學術倒退了幾十年的水平[12]。離開德國的哥廷根校友和教員中,比較知名的就有馬克斯·波恩、維克多·戈德施密特、詹姆斯·弗蘭克、尤金·維格納、利奧·西拉德、愛德華·泰勒、埃德蒙·蘭道、埃米·諾特、羅伯特·歐本海默、西奧多·馮·卡門和理查德·柯朗。在1933年的大清洗之後的1934年,當時的德國數學界泰斗大衛·希爾伯特與納粹教育部長伯恩哈德·魯斯特共進晚餐,魯斯特問道:「哥廷根的數學現在擺脫猶太人影響後,進展如何?」 希爾伯特回答說:「哥廷根已經沒有數學了。[13]」哥廷根大學在納粹統治期間受到重創,大批知名的猶太籍科學家和學者被迫離開,遠渡重洋前往美國的普林斯頓、波士頓、芝加哥等地。這也預示着世界的科學中心逐漸從德國代表的歐洲大陸逐步移向了美國。
學術
編輯院系
編輯2018年哥廷根大學的在冊學生人數約3萬1千多人。教授471名,教研人員共1萬2千多人。它所屬的醫藥學校下設19個中心,其中包括各種各樣的診所。自從1980年以來,該大學已經根據不同學科成立了13個院系。包括:
- 神學系:
- 法學系:
- 經濟學系:
- 社會學系:
- 哲學系:
- 數學及信息學系:
- 物理學系:
- 化學系:
- 地質學系:
- 農學系:
- 林學系:
- 生物及心理學系:
- 醫學系:
在這些院系中設有170多個研究所,系主任都是大學的哥廷根科學院的成員。
科研與合作
編輯哥廷根科學院是1751年由英王喬治二世建立的獨立的學術機構,包含文理兩部,廣泛吸納國內外科學界的名人作為其成員。如今其財政直接來源於下薩克森州。它同大學一直保持着合作關係。
另外,哥廷根本市即設有5家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分別為馬克斯·普朗克宗教與少數民族多元化研究所(前身為歷史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實驗醫學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動力學研究所以及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均同哥廷根大學具有學科上的緊密合作關係,使哥廷根保持着科學研究上的領先地位。
同大學保持着緊密學術合作的還有德國太空研究中心和德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哥廷根大學和南京大學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合辦了中德法學研究所、中德跨文化日耳曼文學研究所以及中德社會計算研究所。
圖書館
編輯除了作為歷史圖書館的寶琳娜教堂之外,設在哥廷根的下薩克森州州立暨哥廷根大學圖書館為大學及周邊民眾的當代公共圖書館,其藏書豐富,超過500萬冊,是德國當今五大圖書館之一。另外,各個系和研究所均有自己的專業圖書館。
知名校友
編輯以下校友信息並不完整,其餘詳見:
自然科學
編輯- 數學家 - 卡爾·高斯(有「數學王子」之譽的數學家,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索菲·熱爾曼(1830年榮譽博士學位)
- 數學家 - 約翰·狄利克雷(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波恩哈德·黎曼(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理查德·戴德金(哥廷根大學博士)
- 數學家 - 菲利克斯·克萊因(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大衛·希爾伯特(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埃米·諾特(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赫曼·外爾(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赫爾曼·閔考斯基(愛因斯坦的老師,哥廷根大學教授)
- 數學家 - 費利克斯·伯恩斯坦
- 物理學家 - 羅伯特·奧本海默(原子彈發明者,哥廷根大學博士)
- 物理學家 - 威廉·維恩(191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物理學家 - 馬克斯·馮·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榮譽教授)
- 物理學家 - 馬克斯·普朗克(191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科學院成員)
- 物理學家 - 約翰尼斯·斯塔克(191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物理學家 - 尼爾斯·玻爾(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訪問學者)
- 物理學家 - 羅伯特·密立根(192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物理學家 - 西格巴恩(192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物理學家 - 詹姆斯·弗蘭克(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教授)
- 物理學家 - 古斯塔夫·赫茲(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物理學家 - 沃納·海森堡(193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教授)
- 物理學家 - 保羅·狄拉克(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訪問學者)
- 物理學家 - 恩里科·費米(193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物理學家 - 奧托·施特恩(194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科學院成員)
- 物理學家 - 沃爾夫岡·泡利(194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助教)
- 物理學家 -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194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助教)
- 物理學家 - 馬克斯·玻恩(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教授)
- 物理學家 - 瓦爾特·博特(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科學院成員)
- 物理學家 - 尤金·維格納(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助教)
- 物理學家 -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物理學家 - 沃爾夫岡·保羅(198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物理學家 - 漢斯·德默爾特(198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物理學家 - 赫伯特·克勒默(200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物理學家 - 克勞斯·哈塞爾曼(202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化學家 - 奧托·瓦拉赫(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教授)
- 化學家 -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19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後)
- 化學家 - 沃爾特·能斯特(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化學家 - 理查德·席格蒙迪(19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化學家 - 阿道夫·溫道斯(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化學家 - 歐文·朗繆爾(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化學家 - 彼得·德拜(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化學家 - 沃爾特·霍沃思(193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化學家 - 阿道夫·布特南特(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教授)
- 化學家 - 奧托·哈恩(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科學院成員)
- 化學家 - 曼弗雷德·艾根(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化學家 - 格哈德·赫茨貝格(197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後)
- 化學家 - 托馬斯·施泰茨(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訪問學者)
- 化學家 - 斯特凡·赫爾(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化學家 - 馬蒂亞斯·貝勒(2006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羅斯托克大學教授)
法科
編輯- 德意志帝國宰相 - 奧托·馮·俾斯麥(哥廷根大學法科學生)
- 聯邦德國總統 - 里夏德·馮·魏茨澤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聯邦德國總理 - 格哈特·施羅德(哥廷根大學法科學生)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大法官 - 漢斯·雨果·克萊因(哥廷根大學退休法學教授)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第一庭大法官 - 安德里亞斯·庖魯斯(哥廷根大學現任法學教授)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第二庭大法官 - 克里斯汀·朗恩費爾德(哥廷根大學現任法學教授)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第一庭大法官 - 伊內斯·黑爾特(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第一庭大法官 - 赫寧·拉特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海牙國際法院大法官 - 格奧格·諾爾特(哥廷根大學曾任法學教授1999年至2004年)
- 歷史法學家 - 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哥廷根大學法科學生)
- 民法學家 - 魯道夫·馮·耶林(哥廷根大學法科學生及法學教授)
- 國際法學家 - 拉薩·奧本海(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民法學家 - 卡爾·拉倫茨(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公法學家 - 哈特穆特·毛雷爾(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法哲學家、公法學家 - 羅伯特·阿列克西(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大法官暨司法院院長,輔仁大學,台灣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許宗力(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 輔仁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 楊子慧(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所長 - 李建良(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 - 鄭冠宇(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中正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廖蕙玟(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台灣(中華民國)中原大學法學院院長 - 姚志明(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人文社會學科
編輯- 政治家 - 路德維希·奎德(192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政治家 - 納坦·瑟德布盧姆(193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哥廷根科學院成員)
- 政治家 -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哥廷根大學大眾經濟學學生)
- 金融家 - 萊昂內爾·內森·德·羅斯柴爾德 (1808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三代傳人,哥廷根大學學生))
- 金融家 - J·P·摩根((摩根家族代表人物,「華爾街之子」,哥廷根大學學生))
- 企業家 - 克勞斯·克萊因費爾特(西門子集團總裁,哥廷根大學學生)
- 社會學家 - 馬克斯·韋伯(哥廷根大學學生)
- 哲學家 - 亞瑟·叔本華(哥廷根大學學生)
- 哲學家 - 埃德蒙德·胡塞爾(哥廷根大學教授)
- 哲學家 - 尤爾根·哈貝馬斯 哥廷根大學學生 第三代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
- 詩人 - 海因里希·海涅(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 作家、語言學家 - 格林兄弟(哥廷根大學教授)
- 作家 - 魯道夫·克里斯托夫·奧伊肯(19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作家 - 君特·格拉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作家 - 威廉·海因里希·瓦肯羅德 哥廷根大學學生 德國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 作家、翻譯家、學者 - 弗雷德里希·施萊格爾 哥廷根大學學生,德國早期浪漫派的理論家和作家之一
- 作家 - 路德維希·蒂克 哥廷根大學學生,德國早期浪漫派代表作家之一
- 著名教育家、柏林大學創辦人 - 威廉·馮·洪堡(哥廷根大學法科學生)
- 教育家、演說家、哈佛大學校長 - 愛德華·埃弗里特(哥廷根大學學生)
- 哲學家、神學家 - 恩斯特·特洛爾奇 哥廷根大學教授
- 語言學家、翻譯家 - 季羨林
- 政治家、作家 - 陳雲根 (哥廷根大學博士)
生物及醫學
編輯- 醫學家 - 羅伯特·科赫(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醫學家 - 梅契尼可夫(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醫學家 - 保羅·埃利赫(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榮譽教授)
- 醫學家 - 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195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榮譽博士)
- 醫學家 - 德爾布呂克(196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 醫學家 - 厄溫·內爾(199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教授)
- 醫學家 - 伯特·薩克曼(199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助教)
- 生物學家 - 卡羅爾·格雷德(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學生)
- 生物學家 - 托馬斯·聚德霍夫(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哥廷根大學博士)
校園生活與學術傳統
編輯哥廷根老市政廳地窖餐廳的入口處,至今還刻有一句著名的拉丁文古語,用來形容哥廷根大學生的生活:「哥廷根之外沒有生活。即便有生活,亦非這般的生活。」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史專家魯道夫·斯門德教授曾對19世紀的哥廷根大學作過這樣的描述:「哥廷根大學的教授從不輕易接受一所外地大學的聘書,即使是來自柏林大學的聘書也不例外。在柏林的人,若不作根本性的比較,可能還感受不到哥廷根大學的特殊地位。在歸併(普魯士)後的十多年裡,就連柏林大學也不能贏得哥廷根大學教授的青睞。」[14]
20世紀美國著名數學家桑德斯·麥克蘭恩教授在訪問過哥廷根大學之後評價道:「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地方可能同它相比。它是一個真正的智能活動中心,那裡進行着十分激動人心的工作。不論什麼都讓人感到那是真正的本質,是事物的中心。……我曾在芝加哥念研究生,它比芝加哥強得多,我曾在耶魯當大學生,它比耶魯強萬倍!」在談到美國的哈佛、伯克利等大學後來也有活躍的學術氣氛時,他特別強調,「但是哥廷根是頭一個」。[15]
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BBC公司拍攝的環球系列紀錄片《人類的攀升》(The Ascent of Man)中,著名英籍猶太數學家雅可布·布洛諾夫斯基(Jacob Bronowski)曾這樣形容哥廷根:「一切古老的大學均有美妙的相似之處。 哥廷根正如英國的劍橋或美國的耶魯那般 - 偏遠而罕為人至。 但除了那些學究們。 教授們深信這裡是世界的中心。 哥廷根老市政廳牆上刻的那句古語 - 哥廷根之外沒有生活。 哦,這句話,哥廷根的教授比學生更把它當成一回事呢。」
學術傳統在哥廷根備受尊重。哥廷根市中心有一座「鵝女孩」雕像,來自於格林童話,說的是一位公主的故事,故事大意是: 有位公主帶著女僕到異國與訂親的王子履行婚約,公主與女僕半途中換了服裝,女僕拿走了信物,抵達時女僕冒稱為公主,而公主被當成女僕放鵝去了。公主身邊有隻會說話的馬欲告訴王子真相卻被殺死,馬頭就掛在城牆上,公主丟了信物,連馬也死了,這下子更沒人可以證明她的身份, 公主傷心欲絕。當王子迎取女僕時經過城門,馬兒開口道出了真相,於是王子到市郊找到放鵝的公主,才順利完婚。悽美動人的故事如今早已與哥廷根大學那有名而有趣的學術傳統聯繫在一起:在博士生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的當天,都會頭戴博士帽,在親友的陪同下乘坐花車前往市中心的鵝女孩廣場去向這座「鵝女孩雕像」獻花並親吻鵝女孩,遊客們常駐足觀看,成為哥廷根一景。由於親吻者眾多,鵝女孩也成了「世界上受吻最多的女孩」。為了維護秩序和保護原雕像,市政廳曾下令不得親吻該雕像。後因違令者眾多,原雕像已被博物館收藏,現在矗立於此的是一座複製品,而市政廳也未實際禁止剛出爐的博士們去爬上雕像,獻上他們的熱吻。
大學散布於城中各處。文科中央校區「藍塔」緊鄰老城,是神、法、商等社會科學系的所在地。文史哲等人文科系也在附近。數學系老樓在老城西南部。而大部分自然科學系則位於新建的北部校區。醫學系與哥廷根醫院合為一體,座落於山腳處。各系所所在處一般均有食堂,附近也有少量學生宿舍。
參考文獻
編輯- ^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Leitbild für Alumni Göttingen. October 5, 2009 [October 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月31日).
- ^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Die Farben der Universität Göttingen. October 5, 2021 [October 5,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 Öffentlichkeitsarbeit,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Nobel Prize Laureates from Göttingen -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www.uni-goettingen.de. [202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4) (德語).
- ^ José Lages, Antoine Patt, and Dima L. Shepelyansky. Wikipedia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PDF).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14 March 2016 [9 June 20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09).
- ^ José Lages, Antoine Patt, and Dima L. Shepelyansky. World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s of universities from Wikipedia networks (PDF).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9 January 2019 [9 June 20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07).
- ^ 2017 Wikipedia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using 2DRank algorithm. perso.utinam.cnrs.fr. [9 June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0).
- ^ José Lages, Antoine Patt, and Dima L. Shepelyansky. Wikipedia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PDF). 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14 March 2016 [9 June 20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09).
- ^ The nursery of science and morality"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mentalities of the Göttingen students, http://www.kaleidoscopehistory.hu/index.php?subpage=cikk&cikkid=15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Geschichte und Entwicklung des Fachs, juristische Fakultät, Uni Göttingen http://www.uni-goettingen.de/de/52148.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註:康斯坦絲· 瑞德:《希爾伯特--數學王國的亞歷山大》,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 頁。
- ^ Deanna Spingola, The Ruling Elite: a Study in Imperialism, Genocide and Emancipation, 2011, p.92。
- ^ 陳洪捷 《二十世紀德國的高等教育》。
- ^ The dinner between Hilbert and Rust. [13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January 2018).
- ^ 註:魯道夫·斯門德:《 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Rudolf Semend,Die Berliner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 t),哥廷根1961年版,第19頁。 轉引自 李工真 《哥廷根大學的歷史考察》。
- ^ 註:康斯坦絲·瑞德:《庫朗,一位數學家的雙城記》 ,第162頁。 轉引自 李工真 《哥廷根大學的歷史考察》。
外部連結
編輯- 哥廷根大學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萊納河-牧鵝女-哥廷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李工真. 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 . 世界歷史. 2004, (3): 72–84 [2022-08-04]. ISSN 1002-01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