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嶺

印度西孟加拉邦城市

大吉嶺孟加拉語দার্জিলিং羅馬化:Dārjiliṁ尼泊爾語दार्जीलिङ轉寫Dārjīliṅa;英語:Darjeeling藏語རྡོ་རྗེ་གླིང༌།威利轉寫rdo-rje-gling藏語拼音Dojêling)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嶺區的首府,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脈,平均海拔為2,134米。「大吉嶺」這個名稱是由2個藏語詞「རྡོ་རྗེ།」(「霹靂」、「金剛」、「閃電」)和「གླིང༌།」(「地方」)合併而成,全意為「金剛之洲」,與當雄縣格達鄉多吉林ཡངས་ཅན་རྡོ་རྗེ་གླིང།)藏文後半部分相同。在英屬印度時期,由於大吉嶺溫和的氣候,使得它成為英國居民逃避平原炎熱夏季的避暑地。

大吉嶺
দার্জিলিং孟加拉語
दार्जिलिङ尼泊爾語
城市
由上方起順時針:依山而建的大吉嶺房舍、大吉嶺車站英語Darjeeling railway station虎山英語Tiger Hill, Darjeeling勞埃德植物園英語Lloyd's Botanical Garden藏傳佛教摩揭陀格寺英語Mag-Dhog Yolmowa Monastery
大吉嶺在印度的位置
大吉嶺
大吉嶺
大吉嶺在印度的位置
坐標:27°02′15″N 88°15′47″E / 27.0375°N 88.2631°E / 27.0375; 88.2631
國家 印度
西孟加拉邦
大吉嶺縣
確立1815年(蘇高利條約英語Treaty of Sugauli
創始人東印度公司
政府
 • 行政機構大吉嶺市政府英語Darjeeling Municipality
面積[1]
 • 城市10.60 平方公里(4.09 平方英里)
 • 都會區12.77 平方公里(4.93 平方英里)
海拔[2]2,042.16 公尺(6,700.00 英尺)
人口(2011年)[1]
 • 城市120,414人
 • 密度11,360人/平方公里(29,422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132,016
語言
 • 官方語言孟加拉語尼泊爾語[3]
時區印度標準時間UTC+5:30
郵遞區號734101
電話區號0354
車輛號牌WB-76 WB-77

大吉嶺以其紅茶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聞名世界。茶葉種植園最早在19世紀中葉由英國人從中國引進而發展起來。該地區的茶葉栽培者培育出了一種獨特的優秀紅茶雜交品種和發酵技術。[4]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它將市鎮和山下的平原連接起來,是印度少數還在使用的蒸汽機車的鐵路之一。

大吉嶺有幾所英國學制的公立學校,吸引了來自印度和鄰國許多地方的學生。該市和鄰近的噶倫堡在1980年代是要求單獨成立廓爾喀邦的主要中心,儘管分離主義運動在過去10年間由於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員會已經逐漸降溫,但是,近年來該市脆弱的生態環境又受到環境資源需求的增長、旅遊交通量增加和糟糕的都市化規劃的威脅。

歷史

編輯
 
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1921年

大吉嶺的歷史與尼泊爾不丹錫金孟加拉糾纏在一起,直到19世紀初,大吉嶺附近地區一直輪流由尼泊爾和錫金王國統治,[5]只有少數幾個雷布查人的村莊。[5][6]1828年,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的代表團在前往錫金的途中,在大吉嶺停留,選中此地作為英國士兵的療養地。[7][8]1835年,東印度公司與錫金簽訂了租約。[5]東印度公司的亞瑟坎貝爾醫生和羅伯特納皮爾中尉負責在此創建一個山中避暑地。1841年,英國人在大吉嶺建立了茶葉實驗種植園。實驗的成功使得在19世紀後半葉,茶園遍布該鎮附近各處。[9]

1849年東印度公司與錫金之間發生衝突事件,數年後大吉嶺隸屬於英印帝國。[7]主要來自尼泊爾的移民,在廢墟上重建了建築物,恢復了茶園。[8]蘇格蘭傳教士為英國居民建立了學校建築和福利中心,為大吉嶺發展成著名的教育中心奠定了基礎。1881年,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的開通,加快了這一地區的發展。[10]1898年,大吉嶺被一次劇烈的地震所破壞,城鎮和人口損失慘重。[11][12]在英國統治下,大吉嶺地區起初是作為「非規則區」(一種行政管理上的安排,在英屬印度其他地區通行的制度[13],並不自動應用於該區)。根據1905年孟加拉分治的安排,該地區屬於拉傑沙希(Rajshahi)管轄。[14]1919年,該地區成為一個自治區。[13]當時,大吉嶺居民的精英分子是每年夏天來此的英國人,數目逐漸增加的富裕的加爾各答人、印度各土邦的王公們也開始來到大吉嶺。[15]該市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繼續發展,成為著名的「山中皇后」。[16]由於地處偏遠,人口不多,在印度獨立運動期間該市並沒有重要的政治活動。只有在1930年代,曾經發生針對孟加拉總督約翰·安德森的一次未遂暗殺。[14]

1947年印度獨立後,大吉嶺被併入西孟加拉邦。大吉嶺山城和Kurseong、噶倫堡以及氈帽地區的一部分成立了單獨的行政區。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50年正式統治西藏時,數千名西藏難民來到大吉嶺地區定居。不同種族人口的增加加劇了社會經濟緊張,根據民族構成單獨成立廓爾喀邦的要求在1980年代曾經很有影響。廓爾喀民族解放陣線號召進行長達40天的罷工,暴力在該市傳染,導致邦政府召集印度軍隊恢復秩序。蘇巴什·吉星主席領導的大吉嶺廓爾喀山地委員會成立以後,這裡的政治緊張大為減緩。該委員會獲得半自治的權力來管理該區。後來該委員會改名為「大吉嶺廓爾喀自治山地委員會」。大吉嶺目前處於和平狀態,不過成立單獨的邦將被拖延。

地理

編輯
 
珠穆朗瑪峰與大吉嶺的房舍

大吉嶺位於平均海拔2,134米[17]的大吉嶺喜馬拉雅山區的大吉嶺-加拉帕哈爾山脈,該山脈從古姆的南側開始,在天文台山以北分為Y形的兩翼。東北側在勒邦陡然降低,而西北側經過北角直到靠近Tukver茶園的山谷末端。[5]

大吉嶺是該區的首府和主要城鎮。該區的大部分,包括大吉嶺市鎮,都位於西瓦利克山脈,地表主要是砂岩和來自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的碎石。土壤無法保持水分,並不適合農業。該區域陡峭的山坡失去了表層土,導致在雨季泥石流頻繁發生。由於地處南亞次大陸歐亞板塊的分界線,地震也頻繁發生。小山被較高的山峰和遠處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脈所環抱。干城章嘉峰(8,591米)—世界第三高山峰—是最顯著的山峰。在晴朗無雲的日子,還可以看見尼泊爾的珠穆朗瑪峰(8,844.43米)。[18]

由於對燃料和木材需要的增加,大吉嶺鎮和附近地區仍然面對濫伐森林的嚴重挑戰;同時,由於交通流量增大,空氣污染也開始增加。[19]大吉嶺周圍的森林是溫帶落葉林,有白楊白樺橡樹榆樹以及常綠松類等高山樹種。密集的常綠林木點綴着城鎮各處,可以發現種類極多的蘭花。勞埃德植物園保存了各種常見和稀有的品種,而帕德馬加·奈杜-喜馬拉雅動物園是該國惟一的保護和飼養喜馬拉雅瀕臨滅絕動物的專業動物園。[20]

氣候

編輯

大吉嶺的氣候可以明顯地分為5個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雨季。夏季(從5月到6月)溫和,最高溫度很少超過25℃。雨季從6月到9月,多暴雨,經常引起泥石流。冬季平均氣溫為5-7℃,偶爾氣溫會下降到0℃以下,冰雪非常罕見。在雨季和冬季,大吉嶺經常大瀰漫。年均氣溫為12℃,月平均氣溫在5-17℃之間。[21]曾經記錄的最高氣溫為26.7℃(1957年8月23日);最低氣溫則是−5℃(1905年2月11日)。[22]年平均降水量為281.8厘米,7月降水最多(75.3厘米)。[21]

大吉嶺(平均數據1981–2010年,極端數據1901–2012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9.0
(66.2)
19.2
(66.6)
24.0
(75.2)
27.0
(80.6)
25.7
(78.3)
27.7
(81.9)
28.0
(82.4)
28.5
(83.3)
27.5
(81.5)
26.0
(78.8)
24.5
(76.1)
20.0
(68.0)
28.5
(83.3)
平均最高溫 °C(°F) 15.1
(59.2)
15.8
(60.4)
19.8
(67.6)
22.4
(72.3)
22.6
(72.7)
22.7
(72.9)
22.4
(72.3)
22.8
(73.0)
23.2
(73.8)
22.7
(72.9)
20.7
(69.3)
17.4
(63.3)
24.4
(75.9)
平均高溫 °C(°F) 10.7
(51.3)
12.4
(54.3)
15.6
(60.1)
18.5
(65.3)
19.3
(66.7)
19.8
(67.6)
19.6
(67.3)
20.0
(68.0)
19.8
(67.6)
19.5
(67.1)
17.1
(62.8)
14.0
(57.2)
17.2
(63.0)
日均氣溫 °C(°F) 6.1
(43.0)
7.7
(45.9)
10.6
(51.1)
13.7
(56.7)
14.9
(58.8)
16.3
(61.3)
16.5
(61.7)
16.7
(62.1)
16.1
(61.0)
15.0
(59.0)
11.7
(53.1)
8.9
(48.0)
12.9
(55.1)
平均低溫 °C(°F) 1.5
(34.7)
2.9
(37.2)
5.7
(42.3)
8.8
(47.8)
10.6
(51.1)
12.8
(55.0)
13.4
(56.1)
13.4
(56.1)
12.4
(54.3)
10.5
(50.9)
6.3
(43.3)
3.8
(38.8)
8.5
(47.3)
平均最低溫 °C(°F) −0.5
(31.1)
0.7
(33.3)
2.7
(36.9)
5.4
(41.7)
7.4
(45.3)
10.3
(50.5)
11.4
(52.5)
11.9
(53.4)
10.6
(51.1)
8.0
(46.4)
3.9
(39.0)
1.2
(34.2)
−0.1
(31.8)
歷史最低溫 °C(°F) −7.2
(19.0)
−6.4
(20.5)
−4.8
(23.4)
0.0
(32.0)
1.4
(34.5)
6.6
(43.9)
3.9
(39.0)
8.0
(46.4)
6.2
(43.2)
3.2
(37.8)
−4.4
(24.1)
−4.6
(23.7)
−7.2
(19.0)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13.5
(0.53)
14.0
(0.55)
30.8
(1.21)
76.9
(3.03)
137.9
(5.43)
466.0
(18.35)
656.7
(25.85)
528.2
(20.80)
379.7
(14.95)
59.1
(2.33)
14.4
(0.57)
2.9
(0.11)
2,380
(93.70)
平均降雨天數 1.1 1.5 2.8 6.8 10.5 18.8 22.9 21.7 14.9 2.9 0.6 0.7 105.3
平均相對濕度(%) (17:30 IST 81 78 75 78 88 93 94 92 90 84 75 74 84
月均日照時數 167.4 141.3 145.7 147.0 151.9 72.0 77.5 102.3 96.0 167.4 189.0 189.1 1,646.6
日均日照時數 5.4 5.0 4.7 4.9 4.9 2.4 2.5 3.3 3.2 5.4 6.3 6.1 4.5
平均紫外線指數 5 6 9 11 13 15 15 14 12 9 6 4 10
數據來源1:印度氣象局[23][24](含紫外線指數[25]
數據來源2:德國氣象局(1891–1990年日照時數)[26]

行政

編輯

大吉嶺都市區由大吉嶺市和帕塔邦茶園組成。[27]大吉嶺市成立於1850年,面積為10.57平方公里。[27]市政當局由大吉嶺的32個行政區選舉的議員和少數邦政府提名者組成。議會在選舉人中選出一名主席,[5]作為市政當局的行政首領。目前廓爾喀民族解放陣線(GNLF)在市政當局執政。1988年,包括整個大吉嶺區的廓爾喀山區開始屬於大吉嶺廓爾喀自治山地委員會管轄。該委員會獲權管理山區的教育、健康和旅遊等項事務。大吉嶺選區可以選舉產生一名印度國會下議院的成員。[28]可以選舉西孟加拉邦立法會成員。國大黨贏得了2004年印度大選,而在2006年西孟加拉邦選舉中,廓爾喀民族解放陣線獲得了邦議會中的席位。大吉嶺市屬於區警察局管轄,一位督察負責該市的安全和法律事務。[29]

經濟

編輯

大吉嶺最重要的2個經濟部門是旅遊業和產茶業。大吉嶺紅茶聞名世界[4],特別是在英國和組成前大英帝國的許多國家,被當成最好的一種紅茶。在過去,大吉嶺茶得過的獎的高於一切其它紅茶。但產茶業近年來面臨印度其他地方和尼泊爾等國的競爭。[30] 普遍的勞動糾紛、工人失業和茶園關閉已經影響了投資和生產。[31]一些茶園轉向合作模式,其他的則計劃轉向旅遊業。[31]超過60%的茶葉工人是婦女。工人的報酬經常只有一半用現金支付,另一半則是提供住處、定量配給、免費醫療等。[32]

該區的森林和其它自然資源由於人口增加而日漸減少。[27]獨立以後該地區的教育、通信和農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生產不同的農作物如馬鈴薯豆蔻生薑柑桔。在梯田上耕作是市區周圍農民主要的生計,向市區供應水果和蔬菜。

夏季和春季是最適合遊客的季節,許多大吉嶺居民都直接或間接從事該行業,許多居民擁有或就業於旅館、餐廳。許多人在旅遊公司謀生或擔任嚮導。大吉嶺是寶萊塢和孟加拉電影的拍攝基地,許多著名電影都在此拍攝。作為地區中心,大吉嶺雇用了許多政府官員。錫金和西藏傳統工藝品的銷售對經濟也有較小的貢獻。

交通

編輯
 
前往大吉嶺的小火車

到大吉嶺可以從西里古里乘坐80公里長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綽號玩具火車),或經過沿着鐵路的55號國道。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是一條60厘米的窄軌鐵路,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成為世界上第二條獲此榮譽的鐵路。[10]連接大吉嶺和鄰近城鎮西里古里、Kurseong、噶倫堡和甘托克的輕便汽車班車,是最通行的交通方式,能輕鬆地通過該地區陡峭的山坡。公路和鐵路交通經常由於雨季的山崩中斷。最近的機場在西里古里附近的巴格多格拉,距離大吉嶺大約有93公里。印度航空公司、Jet航空公司和德干航空公司是3個主要運營商,經營連接德里、加爾各答和高哈蒂的航線。最近的主要火車站位於新傑爾拜古里,從那裡可以通往該國的幾乎所有主要城市。在市內,人們通常步行。居民們也使用自行車摩托車和出租車進行短途旅行。

人口統計

編輯

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在面積為12.77 平方公里的大吉嶺都市區(包括帕塔邦茶園),人口為109,163人;而在大吉嶺市行政區內共有107,530人。[27]此外平均每天還有流動人口20,500-30,000人,主要是遊客。[5]大吉嶺市行政區內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173人。[27]男女兩性比例為1,017:1,0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7]女性在家庭成員收入貢獻和勞動力構成上占據顯著位置。[33]市內大約31%的人口居住在貧民窟簡陋的棚屋中,多數是外來移民。[5]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其次是佛教基督徒穆斯林也有一定的數量。[34]人口的民族構成與不丹、尼泊爾、錫金和孟加拉關係密切。多數人具有尼泊爾血統,是在英國統治時期移民來到大吉嶺尋找工作。土著居民包括雷布查人不丹人夏爾巴人等。住在大吉嶺的其他民族包括孟加拉人馬爾瓦爾人、英印混血種、比哈爾人藏族。最通用的語言是尼泊爾語印地語孟加拉語英語也很常用。

大吉嶺在過去100年中經歷了顯著的人口增長。特別是在1970年代以後。在1990年代,年平均增長率高達45%,遠遠高於全國、全邦和全區水平。[5]殖民時代設計的城鎮規劃人口規模只有1萬,但後來的發展帶來了廣泛的環境問題。[5]該地區在地質上不穩定,遭遇許多環境問題,如環境退化、周圍群山的裸露已經對大吉嶺的旅遊業造成負面影響。[19]

文化

編輯
 
印度教廟宇周圍佛教徒用以避開邪靈的彩旗
 
大吉嶺聖安得烈教堂,始建於1843年,重建於1873年

由於大吉嶺擁有眾多的民族,這裡的各種節日非常頻繁、著名。除了主要的宗教節日排燈節聖誕節侯麗節,這裡還有一些當地節日。雷布查人和不丹人在一月慶祝新年,而西藏人在2-3月用魔鬼舞慶祝新年。其他節日還有達賴喇嘛誕辰日等。有些屬於當地獨特的文化,另一些與印度其他地區、尼泊爾、不丹和西藏共同擁有。大吉嶺狂歡節開始於2003年,展示該地區的多元種族、社會和宗教文化。[35]大吉嶺狂歡節是一個為期10天的文化和音樂節日,在每年冬天11-12月舉行,發起者是一個民間社會運動「大吉嶺主動」,旨在高質量描畫大吉嶺山區豐富的音樂和文化遺產。[36]

大吉嶺的一種常見食物是饃饃,一種將豬肉牛肉和蔬菜包在麵皮里製作的蒸餃,放在湯里。歪歪是將麵條包裹在內的小吃,可以干吃,也可以帶湯吃,還可以同時咀嚼一種用奶牛氂牛的奶製作的硬奶酪——車皮。一種帶湯的麵條 土卡帕 在大吉嶺也很流行。有大量餐廳為遊客提供度種多樣的傳統印度、歐洲和中國菜餚。是最流行的飲料,產自著名的大吉嶺茶園,此外還有一種用當地製成的啤酒——昌。

在大吉嶺有許多殖民時代的建築物:一些仿都鐸風格英語Tudor architecture的民居,哥特式教堂,總督官邸,大吉嶺種植園主俱樂部和各種教育機構。佛教寺院以寶塔建築為特色。大吉嶺被認為是一個音樂中心和音樂愛好者的聖地。唱歌和演奏樂器是居民們平常的消遣,他們以這樣的傳統和音樂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而自豪。[37]西方音樂流行於年輕人中,大吉嶺是尼泊爾搖滾音樂的主要中心。板球足球是大吉嶺最流行的運動項目。在陡峭的街上,經常有人玩一種用橡皮筋做的簡易球。

老虎山、帕德馬加·奈杜-喜馬拉雅動物園、寺院和茶園都是值得參觀的地方。該市吸引了前往喜馬拉雅山探險的登山運動員,作為攀登一些印度和尼泊爾高峰的起點。丹增諾蓋是首先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兩個人之一,成年後大部分時間在大吉嶺的夏爾巴人社區度過。他的成功推動1954年在大吉嶺成立了喜馬拉雅登山協會。在西藏難民自助中心,展示西藏工藝如地毯、木器和皮革製品。一些寺院如古姆寺(距離市區8公里)、不丹寺都保存着古代佛經手稿。

軼事

編輯

中國學者政治活動家康有為於1901年-1902年在該地避難,躲避清政府的追捕。並在該地構思《大同書》一書。他的女兒康同璧從中國奔赴印度與他相見時,也曾登上大吉嶺並賦詩留念[3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Darjeeling Municipality – Official Website. dm.gensoftindia.co.in. [7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DistProf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for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India: 50th report (delivered to the Lokh Sabha in 2014) (PDF). National Commissioner for Linguistic Minorities, Ministry of Minority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95. [13 July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8 July 2016). 
  4. ^ 4.0 4.1 Champagne among teas. Deccan Herald (The Printers(Mysore)Private Ltd.). 2005-06-17 [200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1).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Khawas, Vimal. Urban Management in Darjeeling Himalaya: A Case Study of Darjeeling Municipality.. The Mountain Forum. 2003 [2006-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0-20).  Now available in the Internet Archive in this (accessed on 7 June 2006)
  6. ^ Darjeeling Tea. h2g2, BBC. 2005-05-12 [2006-08-17]. 
  7. ^ 7.0 7.1 The History of Darjeeling—The Queen of Hills. Darjeelingpolice. [2006-04-30]. [失效連結]
  8. ^ 8.0 8.1 History of Darjeeling. darjnet.com. [2006-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9. ^ Darjeeling Tea History. Darjeelingnews. [2006-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13). 
  10. ^ 10.0 10.1 Mountain Railways of Indi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11. ^ A Pride of Panners (PDF). Baron Courts of Prestoungrange & Dolphinstoun: 43. [2006-04-30]. (原始內容 (PDF Format)存檔於2007-07-01). 
  12. ^ (Lee 1971)
  13. ^ 13.0 13.1 Chakraborty, Subhas Ranjan. Autonomy for Darjeeling: History and Practice. Experiences on Autonomy in East and North East: A Report on the Third Civil Society Dialogue on Human Rights and Peace(By Sanjoy Borbara). Mahanirban Calcutta Research Group. 2003 [2006-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14. ^ 14.0 14.1 History of Darjeeling. exploredarjeeling.com. [2006-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1). 
  15. ^ Shringla, T.T. Travelogues: Toy Train to Darjeeling. India Travelogue. 2003 [2006-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5). 
  16. ^ Chattopadhyay, S.S. Return of the queen. Frontline. January 2005, 22 (01) [200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17. ^ GeneralInformation. zubin.com.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30). 
  18. ^ Darjeeling.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00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3). 
  19. ^ 19.0 19.1 TER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Darjeeling Hill Area (PDF). Tata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New Delhi. (TERI Project No.2000UT64): 20. 2001 [2006-05-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06-23). 
  20. ^ Padmaja Naidu Himalayan Zoological Park. Darjeelingnews.net. [2006-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22). 
  21. ^ 21.0 21.1 Weatherbase entry for Darjeeling. Canty and Associates LLC.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22. ^ geography. darjeelingnews.net.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23. ^ Station: Darjeeling Climatological Table 1981–2010 (PDF). Climatological Normals 1981–2010.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227–228. January 2015 [18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5 February 2020). 
  24. ^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 Rainfall for Indian Stations (Up to 2012) (PDF). 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M233. December 2016 [17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5 February 2020). 
  25. ^ WMO=42295, UV Index, Darjeeling. [9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26. ^ Klimatafel von Darjeeling, West Bengal / Indische Union (PDF). Baseline climate means (1961–1990) from st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Deutscher Wetterdienst. [19 March 20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30) (德語).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Table-4 Population, Decadal Growth Rate, Density and General Sex Ratio by Residence and Sex, West Bengal/ District/ Sub District, 1991 and 2001. 2003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27). 
  28. ^ Assembly Constituencies - Corresponding Districts and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ies (PDF). West Bengal. Election Commission of India. [2008-10-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0-03). 
  29. ^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Table-3 District Wise List of Statutory Towns(Municipal Corporation, Municipality, Notified Area and Cantonment Board),Census Towns and Outgrowths, West Bengal, 2001. 2003 [2006-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30. ^ Darjeeling tea growers at risk. BBC News. 2001-07-27 [200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7). 
  31. ^ 31.0 31.1 Haber, Daniel B. Economy-India: Famed Darjeeling Tea Growers Eye Tourism for Survival. Inter Press Service News Agency. 2004-01-14 [200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02). 
  32. ^ Darjeeling Tea Facts. Darjeelingnews.net. [2006-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4). 
  33. ^ 隐藏的前景:喜马拉雅山地的印度妇女. [2006-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6). 
  34. ^ Darjeeling Festivals. darjeelingnews.net. [2006-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35. ^ 前线杂志:大吉岭精神(2003年12月). [2006-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3). 
  36. ^ Chattopadhyay, S.S. The spirit of Darjeeling. Frontline. December 2003, 20 (25) [2006-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3). 
  37. ^ Rasaily DP, Lama RP. The Nature-centric Culture of the Nepalese.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Ecology.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New Delhi. [200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5). 
  38. ^ 最后贵族康有为次女的晚年. 人民網. 2004-02-16. [永久失效連結]

書籍

編輯
  • Bradnock, R; Bradnock, Footprint India Handbook 13th, Footprint Handbooks, 2004, ISBN 1904777007 
  • Brown, Percy, Tours in Sikhim and the Darjeeling District 3rd(1934), Calcutta: W. Newman & Co.: 223, 1917 
  • Kennedy, Dane, Magic Mountains: Hill Stations and the British Raj,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5, 1996, ISBN 0520201884 
  • Lee, Ada, The Darjeeling disaster: Triumph through sorrow : the triumph of the six Lee children, Lee Memorial Mission, 1971 
  • Newman's Guide to Darjeeling and Its Surroundings, Historical & Descriptive, with Some Account of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Neighbouring Hill Tribes, and a Chapter on Thibet and the Thibetans, W. Newman and Co., 1900 
  • Saraswati, Baidyanath(Ed), Cultural Dimension of Ecology, DK Print World Pvt.Ltd, India, 1998, ISBN 812460102X 
  • Ronaldshay英語Lawrence Dundas, 2nd Marquess of Zetland, The Earl of, Lands of the Thunderbolt. Sikhim, Chumbi & Bhutan, London: Constable & Co., 1923, ISBN 81-206-1504-2 
  • Singh, S, Lonely Planet India 11th,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2005, ISBN 1740596943 
  • Waddell, L.A., Among the Himalayas,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ISBN 076618918X 
  • Roy, Barun, Fallen Cicada 2003, Beacon Publication: 223, 2003, ISBN 81-223-0684-5 

外部連結

編輯